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和改革開放的縱深推進,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領域都取得了優秀的成績,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斷提升。隨著社會的轉型,文化領域的變化十分顯著,社會人們的文化心態也經歷著變遷,文章重在分析社會文化心態出現哪些變化以及平衡這些文化心態的路徑分析。
關鍵詞:社會轉型;文化心態;變遷;路徑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領導集體十分重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但隨著社會轉型,我國社會文化心態出現一些變化,文章以社會文化心態失衡的機制為切入點,尋求社會文化心態失衡的平衡機制,以建設積極社會文化心態,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
一、概念解析
社會文化心態 是一種將分散的社會普通成員的心理要素,經過某種整合,匯集而成并以整體面目存在和流行于廣大普通成員之中的集體性文化精神狀態,具有一定的大眾性。
社會文化心態,其精神內核表征為群體性的社會態度,因此,具有極強的傾向性特征;就意識內容而言,社會文化心態主要是對人們日常社會文化生活的反映,故表現出明顯的屆時性;由于社會文化心態是屬于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相互滲透、有機結合而成的狀態結構,因而還具有非線性品格。
二、我國社會文化心態變遷的表現
(一)文化自卑
文化自卑就是對本國文化的不自信,把本國文化置于較低的位置,認為本國文化在與其他外來文化進行比較時優勢不明顯等。我國文化自卑現象在新文化運動時期表現十分明顯,在新文化運動時出現了全面否定傳統文化,全面肯定西方文化的局面,對傳統文化不論優秀與否都進行極力的打擊與排斥,在當代社會也存在這樣的現象,特別是年輕人極力追求國外的產品、生活方式、價值觀等,認為國外的東西都比本國的好,更具有質量保證。這種文化心態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傳承與創新帶來了很大的阻礙,不利于文化的發展與對外傳播。
(二)文化自負
文化自負就是對自我文化滿足的一種心態,認為本國文化在與其他外來文化相比是具有明顯的優勢,不承認外來文化的優秀文明成果。我國文化自負的根源來自于古代的萬邦來朝,人們沒有站在客觀的角度上認識本國文化,對自我國家的認知存在著與事實上的偏差。文化自負的表現就是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下意識的排斥外來文化,看不見外來文化中的積極、優秀成分,仍然處于自身的文化世界之中,拒絕與世界文化進行交流、借鑒與融合。文化自負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本國文化與世界文化脫節,很難在第一時間接觸到世界上的新知識、新文化,很難實現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不利于文化的現代化。
三、我國社會文化心態變遷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是推動社會文心態變化的直接原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行使我國的經濟關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經濟關系的變化是導致我國社會人民文化心態變化的直接原因。1978年鄧小平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共14大,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的改變使我國社會的生產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是根據政府計劃調節經濟活動的經濟運行體制。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計劃,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計劃地引導和調節經濟運行方向。這樣的形式導致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缺乏積極性和熱情,沒有參與感與責任感。而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行改變了人們被動參與的狀態,人們開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生產當中,創造社會財富、積累個人財富。按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看,社會和個人經濟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精神文化需求成為他們的目標選擇。市場經濟制度的實行給經濟到來發展,經濟的發展又促使人們文化心態的改變。
(二)社會文化背景的變化是社會文化心態變化的深層原因
(1)由民族文化轉向世界文化。民族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社會背景、經濟狀況、民族風俗、宗教信仰等基礎上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與民族風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民族文化往往在特定的區域內存在和發展,供那個地方的人們使用。而隨著經濟、科技等領域的發展,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每個地區的人們都可以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信息的共享成為一種常態。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也打破原有的地域和界限,全球文化信息實現了一體化,每個國家的文化都可以同時匯聚在任何地方,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也都在被其他外來的文化所影響,在傳播和接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也可以不斷地吸收世界他國文化的優秀成果,反思本國或本民族文化的狹隘之處,從而不斷地更新本國本民族文化,給本國本民族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豐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突破文化的地域限制使文化在世界上暢意流通在很大程度上也改變了我國社會人們的文化心態。
(2)由精英文化轉向大眾文化。在古代,我國的傳統文化主要由文人創造,供統治階級、文人等上層社會的人使用,文人所創造的文化大多是為統治階級加強統治服務的,這類文化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而古代社會的社會生產力極低,物產稀有,中下層人民要辛苦勞作以實現基本生存與養家糊口,根本沒有時間、精力以及金錢來學習文化知識,文化在上層社會流動,成為一種精英文化。而現代社會,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文化成為每一個人現實生活中的必需品,人們對文化的需求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日益增大,文化不再是少數人的精神需求,成為社會大眾都可以享用的精神產品。至此,文化由精英文化轉變成了大眾文化,大眾文化隨之興起。
(3)由相對穩態的文化轉向動態文化。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與穩定性。我國傳統文化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形成的,沒有與外來文化進行交流,具有單一性、民族性和穩定性。在這種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很難被改變或摧毀,其他文化也很難融入進來,人們也會下意識的排斥外來的文化。而現代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交流變得十分頻繁,文化之間的融合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實現文化之間最大限度的融合以豐富世界文化多樣性,創新世界文化形式是人們追求的文化目標。在現代社會,文化的穩定性較古代傳統文化來說更弱一些,其文化的動態性更加明顯,現代社會的文化更易接納世界其他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更能融會貫通、海納百川。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主動打開國門,主動與外界接觸,在文化的認識上也開始接受不同國家的文化內容與文化理念,變單一為多樣,從穩定向動態發展,逐步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逐步地改變著社會上人們的文化心態。
(三)信息社會的到來是社會文化心態變化的加速原因
影響社會文化心態變化的因素是多樣的,社會文化心態的變遷不僅受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與信息時代的大環境也是分不開的。科技時代的到來是信息社會發展的技術基礎,科技的進步縮短了信息采集—傳播—接收的整個過程,使信息傳播速度大大提高,傳播的途徑也增加了,使信息傳播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信息社會中影響社會文化心態變化的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傳播量的增加。信息的傳播主要經歷了四個過程,當面信息傳遞、紙質媒介傳遞、電訊、網絡四個發展階段,也就是四個時代,即口語、文字、印刷和電子傳播時代。隨著傳播方式的轉變,傳播媒介對信息的承載能力也在相應的改變,特別是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的傳播量實現了質上的飛躍,每天有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領域的信息占領著網頁,人們在家就可以了解整個世界所發生的事情。網絡將個體的文化心態意識聯結成了社會文化心態意識,將民族性和地區性的文化心態聯結成了世界性、全球性的的文化心態意識。
(2)信息傳播速度變快。從前,信息傳播靠飛鴿、信件或單純的人力,信息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可能要經歷幾十天上百天甚至更長的時間,而現在信息的傳播可以靠電視、電話、網絡等方式,利用計算機、衛星等高科技的設備,一個信息在世界上的傳播只需幾秒甚至更短的時間,大大的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縮短了人們了解信息的時間,也提高了人們對信息的接收效率,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文化心態。
(3)信息傳播途徑多樣。目前,世界上每天都會有無數的信息圍繞在我們身邊,信息的自由流動需要多種多樣的傳播途徑和手段來實現。從前,信息的傳播途徑單一,緊靠口頭和文字進行交流和溝通,傳播的內容少而且效率不高,而現在傳播信息的方式和途徑越來越多樣化、現代化,信息的交換變得簡單容易,人們每天接收世界各地的各種類型的信息,信息量的巨大與種類的繁多也使人們的文化心態經歷著無形的變化。
四、我國社會文化心態的平衡機制
(一)堅持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生產力決定社會生產方式。目前,我國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正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相一致。經濟、政治、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文化是政治和經濟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經濟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經濟在政治文化中起決定性作用。所以,要保持文化持續向著新時代的要求發展,保證人們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減少因經濟、政治、文化制度人為變動對人們文化心態的影響,堅持目前的經濟、政治、文化制度以保證人們的社會文化心態的正確建立和發展。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我國就把馬克思主義奉為我國社會的指導思想,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等領域都實現了質的飛躍。要轉變社會文化心態,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指導實踐、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樹立正確的社會文化心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三)把握社會潛意識,推動社會文化心態現代化
社會潛意識是指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在人們心中和腦中潛存的社會認知和社會意向,它具有隱蔽性,很難被人們直接發現或感知,而是在人們發生社會行為的過程中起作用,影響人們的決策和行為。
要實現社會文化心態現代化就必須要正確認識我國的社會潛意識,摒棄、改變消極的社會潛意識。在我國社會中,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前,消極社會潛意識的表現十分明顯,在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體現,比如,對君王行跪拜禮、留長辮、“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對君王的絕對服從、“埋兒葬母”的愚孝等現象,都是傳統文化中的消極成分,但這些思想卻仍然在社會上廣泛存在著,還影響著社會上大部分人的思想和行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傳統文化的形成跟一定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生產力相關,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我們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按照時代的要求,淘汰那些與當今社會發展不相符的成分,從點滴小事開始轉變人們長期固存的消極社會意識,減少消極社會潛意識對人們思想行為的影響,推進社會文化心態向現代化邁進。
傳承積極的社會潛意識,并結合新時代新要求提升積極社會潛意識,推進社會文化心態現代化。在傳統文化中,積極的社會潛意識占絕大多數,且能對社會意識和社會文化心態的樹立產生積極健康的影響。比如傳統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等積極的社會思維是人們優秀的精神財富,不僅可以豐富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世界,還可以指導現代人的社會行為,抵御社會上不良的思維和文化心態。
參考文獻
[1] 郭贏.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社會文化心態問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3.
[2] 艾娟.大眾文化對大眾心態變遷的影響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
[3] 馮文華,楊婉林.轉型期社會文化心態變遷機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06):14-18.
作者簡介:馮楊(1994.07- ),女,研究生,電子科技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