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玲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工作等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為什么要振興鄉村、怎樣振興鄉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上取得巨大成就,但城鄉發展不平衡、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依然突出,影響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根本消除。為重塑新型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一、城鄉融合的內涵
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證。當前,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其中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就是我們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城鄉融合發展就是要把城市和農村看成一個有機整體,通過城鄉要素、產業、文化、社會和生態等的全面融合,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實現工農城鄉共建共享。城鄉融合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如果沒有平等地位,就會人為地設置城鄉互動的制度壁壘,無疑會阻礙城鄉之間的資源共享、信息溝通以及優勢互補。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內容,但站位更高遠、內涵更深刻、政策指向更明確,優化城鄉之間的融合滲透、良性循環和功能耦合關系。就是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重塑城鄉互補、工農互促、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這對于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既是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抓手,又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拓展發展空間的強大動力。所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越來越成為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而緊迫課題,成為重塑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行動指南。
二、頂層設計
我們在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過程中,要加強頂層設計,要針對我國“三農”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加強規劃研究、編制和實施,要統籌謀劃,注重增強城鄉發展的協同性、關聯性和整體性。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實到黨的領導、規劃引領、投入保障、督導考核和農民主體上。具體來講,要充分發揮區域中心城市對鄉村振興的引領帶動作用,優先支持處于或鄰近節點位置的鄉村率先振興。充分考慮不同地區城鄉融合發展階段和鄉村差異性,穩妥把握改革時序、節奏和步驟,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分類施策、梯次推進,先行試點、常抓不懈,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改革路徑和城鄉融合發展模式。要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間均衡配置,統籌布局城鄉基礎設施網絡和生態環保設施,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打通服務農村的“最后一公里”。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和產業園區集中,按照主體功能布局引導優化美麗鄉村建設。要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包括特色小鎮、各類農業園區、小城鎮以及創建城鄉融合典型項目等。選擇有一定基礎的市縣兩級設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支持制度改革和政策安排率先落地,先行先試。
三、地方實踐
2019年3月《寧德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發布,強調統籌布局、強化產業引領、強化項目支撐,打造升級版特色新鄉村。《規劃》明確,堅持把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作為有機整體,統籌城鄉空間布局,推進城鄉一體規劃、聯動發展,梳理提出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等四類鄉村類型及振興時序節點,確保到2022年,20%的村莊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到2030年,50%的村莊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到2035年,全部村莊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小城鎮是連接城市和農村的紐帶,發展小城鎮為社會資本與社會人才向農村流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從根本上增強農村的內生發展動力,推動城鄉融合的整體進程。在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上,我們重新設計產業布局,科學合理編制村莊發展規劃,將農村旖旎的田園風光、鄉土風情、農耕文化以及特色產業等在空間上進行集中和聚合,促進空間、生態、基礎設施和產業規劃有機融合。堅持做足特色,圍繞“一縣一特色”,實施“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工程,以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信息化、企業化為著力點,推進寧德水產、茶葉、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藥材、畜牧、林竹花卉等八大農業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業“8+1”特色產業發展。各縣(市、區)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每個小城鎮根據自身的優勢,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通過產業聚集社會資金與人才向鄉村流動,促進農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此外,福建寧德市還積極以文旅融合為中心,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做足“+旅游”文章,培育旅游小鎮42個,推動20個項目入選福建省旅游投融資優選項目,全市創建省級休閑集鎮11個、旅游村99個。
例如,柘榮縣富溪鎮秉承“環境提升,文脈傳承,功能轉變,老鎮新生”的理念,積極挖掘古鎮商貿文化、紅色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累計投入600多萬元,完成各類文物舊址修復和展示館建設,初步形成古商貿文化體驗一條街,帶來了人氣、商氣聚集。去年以來,該鎮共接待游客5萬多人次,帶動吃住行等旅游消費500多萬元,游古鎮、賞文化、品美食的富溪文旅品牌初步打響,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位于寧德市近郊區的鋰電新能源小鎮以發展新能源產業為核心,入駐企業40多家,吸納就業4萬多人,城鄉融為一體,2019年實現產值700億元、增長44.3%。該小鎮以產業旅游為核心,布局湖光山色和人文景觀,完善路網設施,推進小鎮游客服務中心、標識標牌系統、環衛設施、賓客休閑設施、新能源游船游艇漁人碼頭等項目建設,打造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構建宜居、宜業、宜游的鋰電新能源特色小鎮,綠色電動小鎮,發展經驗成為全國典型。
在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踐中要加強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用工業化思維發展農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加強流通體系建設,加大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讓優質農產品通過電商、物流渠道輸送到城市。繼續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地理標志品牌,新增一批區域公用品牌、糧油商標品牌和名牌農產品;培育“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示范村,提高農業的效益和競爭力。充分挖掘農業非傳統功能,推進田園風光、農耕文化等資源與旅游、養老、教育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引導和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技能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行醫辦學、法律服務等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2019年我們選派首批鄉村振興指導員28名、選認科技特派員829名進駐鄉村第一線,這些鄉村振興指導員、科技特派員發揮各自優勢,幫助對接政策、項目、技術、信息和市場渠道等,受到農民群眾的一致歡迎和贊譽。壽寧縣獲批創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霞浦縣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屏南、古田縣入選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總之,城鄉融合發展理念是對“城鄉統籌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理念的繼承、發展和深化,是我們黨在新時代對城鄉關系發展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是著眼于當前我國城鄉二元結構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的實際和未來城鄉進一步發展需要做出的戰略部署,是未來我國城鄉關系調整與重塑的行動指南。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40年前,我們通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們應該通過振興鄉村,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作者單位:中共寧德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