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居丹妮 許修林 趙利俠
標準的有效性與否關在在于檢驗該標準是否滿足內部以及外部的需求。有效標準在中國農業領域的應用既滿足了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戰略對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需求,同時也使得中國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更加具有競爭力。本文通過對農業標準有效性的界定和對其影響因素的分析,結合當前農業有效標準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對有效標準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提出建議。
一、前言
在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戰略下,我國農業的發展著力于供給側改革,即農業發展的側重點從數量轉移至質量。在提升農產品質量的進程中,農業標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根據定義,標準是指通過標準化活動,按照規定的程序經協商一致制定,為各種活動或其結果提供規則、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文件。然而,標準在我國農業領域的應用仍然存在不足。劉三江指出,我國標準供給短缺問題比較嚴重,主要體現在標準的缺失、滯后、老化等方面,其中,前一項表現為標準供給在數量上的不足,后兩項體現在標準供給質量上的缺失。標準供給數量上的不足即為標準制定數量的絕對值不足,而標準供給質量上的缺失也可稱為標準有效供給不足。本文主要就標準供給在質量上的不足說明有效標準在中國農業領域的應用。
二、有效標準及其影響因素
(一)有效標準
有效標準強調標準的質量,而質量高低具體表現為標準能否滿足行業對它的需求,故標準有效與否與標準能否滿足標準需求有直接聯系。促使對農業對標準需求增長的動力來源于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對農業標準的內部需求來源于農業生產過程和結果的標準化將使其規范化從而使得生產力增長,提升農產品質量,保證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響應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戰略的號召。對農業標準的外部需求源于國際貿易競爭的推動,有效的農業標準有助于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界定有效標準供給,即從標準質量的層面定義有效標準供給,關在在于檢驗該標準是否滿足內部以及外部的需求。
伴隨著國際貿易愈發頻繁的趨勢,盡管各國參與了各種組織并有若干協定,從而降低了關稅壁壘,但各國出于對本國貿易的保護和對貿易順差的追求等原因,采用了更加隱蔽卻影響效果更加顯著的非關稅貿易壁壘。設定較高的進口標準就成為非關稅貿易壁壘的一種主要體現形式。標準成為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利器,獲取國際標準制定主導權,已成為獲取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技術性貿易壁壘就是一種通過設定較嚴苛的標準從而限制進口的非關稅壁壘,其主要在農產品的國際貿易中發揮作用。
(二)影響因素
標準的有效供給表明其滿足了對內對外兩個層面的需求,在當前形勢下,若要解決中國農業標準存在的不足,響應質量興農戰略的號召,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首先要分析影響有效標準的因素,并通過這些影響因素對有效標準的作用為解決存在的問題提供思路。
1.科學技術
標準是一種技術制度,標準的最終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日常實踐升華至科學理論的過程。日常實踐通過重復性操作和熟練程度的增強,逐漸形成了意識階段的產物,一般稱其為經驗,后經制度化體系化的加工后即成為標準,隨后標準再指導社會生產的現實實踐,在技術的不斷變革和突破之中,不斷地更新標準的內容。故而標準的實質其實是以書面文字為載體科學技術的演變。科學技術主要通過科技投入和科技產出兩個途徑影響標準的有效供給。前者主要表現為經費和人力資本的投入,后者主要以農業領域科學技術成果為體現。
2.政府及市場體制
科學技術的更新與發展需要大量資金和人力的投入,并且其最終能否真正有所成效存在極大程度的不確定性,并且其最終的研究成果將為制定部門以外的其他部門所服務。綜上所述,標準一般具有正的外部性,故而以自身利益為導向的企業生產外部性產品的意愿不足,所以政府在標準供給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標準的形成過程經歷了“現實技術—競爭—選擇—標準”的模式。既然標準的形成過程中存在競爭機制,那么市場必然通過競爭對有效標準供給產生巨大影響。盡管標準的供給存在較大程度的正外部性,但是由于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國際將競爭的不斷升級,獲取國際標準制定主導權,已成為獲取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標準的本質是科學技術,企業在市場中為了獲得超額利潤,往往采取推動技術革新和技術進步的方式推動企業內部的生產力發展,這與標準供給所需要的要素不謀而合。
3.國際標準趨同度
有效標準的的評定從對外需求角度來看,表現為其能否在國際貿易中提升該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增加出口。故而一國標準供給是否有效可以用一國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的趨同程度來衡量,與國際標準契合程度高的國內標準使在國內標準規范下生產出的商品在出口貿易中不會因達不到國際標準的要求而受到阻礙從而限制本國出口,從而達到了滿足對外國際貿易的需求,即可將其標準視為有效標準。
三、中國農業有效標準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發揮作用較小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將中國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四級。其中前三種標準都由國務院相關部門負責制定,即在制定農業標準時政府承擔的責任過大。由于農業標準應用范圍較廣,包含內容較多,這種由政府主導并分配至各個部門進行標準制定的模式難以避免地會造成農業標準更新速度較慢和財政經費分散的問題。目前,我國農業標準存在標齡過長的問題,最早的農業標準于1981年實施至今。根據規定我國農業標準的更新時間約為五年一次,截止2020年2月,僅有783項被廢止并被更新替代的農業國家標準,僅占現行2700項農業國家標準的29%。企業在農業標準的制定過程中發揮作用較小不利于標準制定與修改的效率。
(二)國際標準趨同度較低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我國農業有效標準與國際標準的統一性在我國農產品出口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據2018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的數據,2017年采用國際標準的國家標準占當年制定修行國家標準的19.9%,這反映出我國包括農業標準在內的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趨同度較低的事實。與國際標準趨同度體現出我國農業標準的科學性。與國際標準趨同度較低存在兩種表現形式及后果,一是我國農業標準未達到國際標準,這將導致我國農產品由于不達標準而無法出口。二是我國農業標準嚴于國際標準,這同樣會導致我國農產品出口數量減少。我國規定鎘在大米中含量不得超過0.2mg/kg,較CAC制定的國際標準嚴格兩倍,然而據估計,如按照國際標準計算,全國范圍內的大米鎘含量超標率將下降9%。
(三)農業有效標準推廣及實施效果不佳
鑒于最終使用農業有效標準群體的特殊性與局限性,我國農業有效標準專業性的文字表述使在其推廣與實際應用中存在阻礙。農民往往需要專業型人員或者通俗的操作手冊的協助才能實現農業有效標準的指導作用,農業有效標準的轉換過程增加了其推廣及實施的難度。由于農民在科學技術以及市場競爭意識方面的局限性,他們往往只應用強制性的農業標準,而對推薦性或者說自愿性的農業標準關注較少,使得農業發展并未提升至最大限度的的水平。除此之外,全國統一性的農業有效標準往往不能適用于所有不同的地區,這將會導致標準指導實踐的實際效果低于理論估計。
四、中國農業有效標準發展建議
(一)協調企業與政府的關系
為了使我國農業有效標準更高效地滿足對內對外兩個方面的需求,在標準的制定過程中應該更加強調企業的作用。企業應實現從標準的執行者到標準的主動制定者的角色轉換。不僅要通過企業之間競爭不斷完善農業有效標準,還要重視企業之間的合作形成企業聯盟,共同進行與行業緊密聯系的實驗與研究并制定團體標準。但由于制定的農業有效標準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政府仍然需要在標準制定過程中承擔責任。政府應集中財政支出于農業基礎性研究,減少企業對外部性較強的實驗成果的研究。政府應鼓勵企業自發進行相關領域的研究與開發,總結優勢經驗形成有效的標準,并在其中選取優勢農業有效標準作為國家標準。除此之外,政府還應對企業制定標準的過程加強監督,防止企業從中謀求私利。
(二)增強與國際標準的契合度
在農業國際貿易中,國際標準成為成功交易的關鍵之一,不符合國際標準或者進口國國家標準的農產品將面臨無法出口的局面。能否滿足農產品出口的需求成為判斷農業標準是否有效的條件之一。增強與國際標準的契合度應從兩個方面考量。一是國家采用現有的國際農業標準,學習并參考先進國家的農業標準,這可稱為被動的契合。二是我國努力發展自身農業發展水平,積極加入國際標準制定組織并參與或主導國際標準制定,努力成為國際農業行業的引導者,這可稱為主動的契合。
(三)加強標準推廣與差異化實施
制定標準的最終目的在于利用其對農業實際操作進行指導,完成“實踐——理論——實踐”的最后過程??紤]到農民群體的局限性,需要專業型人員實地參與到農業生產實踐中對其進行依照標準的指導。除此之外,還應加大對農民的宣傳和科學教育從而減少農業有效標準實施的中間轉化過程,提升其實施效率。同一份指導性文件未必能夠與不同的地理環境相適應,農業又是易受自然環境影響的行業,應當針對農業有效標準在各地首先展開試點性試驗,根據各地的差異性圍繞標準進行農業有效標準的差異化實施。相關部門應完善反饋機制,建立標準制定部門與試點之間信息交互系統,保證農業有效標準的科學性,使標準能夠因地制宜更加徹底地發揮作用。(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 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SKY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