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
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近幾年我國大力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鼓勵中國制造“走出去”。另一方面,隨著國內市場的飽和,中國企業也越來越多地走向國際市場。本文將探討在跨境電商時代背景下,如何使“中國制造”更好地走出去。
一、跨境電子商務
跨境電子商務是指分屬不同關境的交易主體,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達成交易、進行電子支付結算,并通過跨境電商物流及異地倉儲送達商品,從而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商業活動。 由于是在網絡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使得跨境電商有其不同于傳統貿易的特點及優勢。例如全球性,跨境電子商務是一種無邊界貿易,沒有地理邊界的限制;即時性,利用網絡跨越距離,能夠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送——買賣雙方的信息交流幾乎同時完成,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等。
跨境電子商務在我國起步相對較晚,但增速迅猛。伴隨著海關56號文和57號文的發布,跨境電商模式得到了政府的正式認可。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跨境電商市場交易規模從2013年3.15萬億人民幣逐步增長到2018年9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1.6%;2019年有望增至10.8萬億元,步入十萬億市場,預計在2020年將突破12萬億元。在相關政策方面,我國近年來也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措施,助力跨境電子商務的繁榮發展。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改革創新,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國際物流網絡規模日益的擴大,出口跨境電商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 為什么要走出去
從宏觀方面來看,“走出去”戰略是我國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企業發展壯大后國際擴張的必然選擇。通過主動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來加快產業結構與經濟結構的調整,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同時來獲取全球市場份額與技術研發能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成為新時代背景下更好統籌我國出口與進口、引進來與走出去、全球經濟合作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最具綜合性的國家開放戰略。2015年,國家發改委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將投資貿易合作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鼓勵積極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激發釋放合作潛力。《2018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擴大國際產能合作,帶動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走出去。這些利好政策為眾多外貿企業及生產制造企業帶來新的時代機遇。政策規范化也讓更多企業涉足跨境電商。
從企業角度,傳統產業目前發展面臨很多問題,傳統行業逐漸丟失競爭優勢,尤其是隨著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以互聯網為依托技術的興起,傳統行業市場面臨的挑戰與逐漸萎縮已成為不可否認的事實,傳統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不尋求改變、不找出路,遲早會被市場所淘汰。互聯網正在改變著市場大環境,隨著地球村進程的不斷加快,電子商務的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出口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隨著國內市場的飽和,中國企業也越來越多地開始走向國際市場。將“中國制造”帶出國門,不僅能充分利用國內過剩資源,同時也督促企業學習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例如,中國有名的義烏商城,已經從傳統貿易出口成功借助跨境電商成為國際電商聚集地。義烏小商城轉型為中國義烏國際商貿城,不僅是浙江城市的名片,也成為了中國的名片。有人打趣說:在義烏,只要給你一臺電腦,你就可以自己當老板。所以,現在是中國跨境電商賣家最好的時代,是中國企業“大出海”的時代。
三、如何走出去
研究數據表明,我國出口企業訂單不足的問題依舊明顯,貿易摩擦也日益突出,轉變外貿發展方向勢在必行。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借助“互聯網+”的力量進行完善和創新,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走出去,是很多出口企業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轉思維,找方向
與傳統企業“走出去”相比,借助跨境電商這種新業態形式,受地理限制小,覆蓋人群廣。一般外貿企業往往需要跨越地理界限,通過投資、并購、承包或聯盟等形式,將資金、設備、人員等帶出去。服務性企業也要通過國外分支機構或代理機構等形式提供服務。然而,傳統的商業模式已然不適用于“互聯網+”的時代。要做跨境電商,一定要用互聯網的思維,摸清互聯網商業模式的規則,跟上新時代的腳步。
借助跨境電商平臺轉型,企業要根據自身資源與實力,明確企業產品是適合做B2B還是B2C,是要入駐現有的跨境電商平臺還是自建電商網站。對于眾多經濟實力有限的中小型企業來說,入駐現有跨境電商平臺顯然是更加明智的選擇。例如,亞馬遜、eBay等國外用戶常用的網購平臺,近幾年都瞄準了我國市場,加大了在中國的招商力度,通過各種峰會和論壇宣傳自己的平臺;以及中國阿里巴巴的速賣通——作為中國最早也是最大的B2C跨境電商平臺——網站已開通近二十種語言,消費者遍布200多個國家與地區,覆蓋了“一帶一路”沿線所有的國家。不僅為海外消費者提供了豐富的中國產品,也為中國商家提供了更多機會將產品賣到全球,幫助中國品牌“走出去”。
(二)尋目標,找市場
和傳統貿易一樣,有了好產品,企業要確定目標市場,不是所有的市場都歡迎同一種產品。因此,一定要提前做好市場調研,明確產品跨境電商出口的國家。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出口跨境電商的主要目的國有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巴西等,以及前景廣闊的東南亞市場。由于和這些國家交易密切,當地政府也意識到跨境電商帶來的收益與好處,在海關、稅收等方面做了改善與調整。因此,企業要結合自身產品特性,并結合當地的政策法規,選擇合適的目標出口國家。例如,與我國相鄰的中亞地區,是中國與歐洲發達經濟體聯系的橋梁,也是“一帶一路”戰略倡導的重點區域,國家在政策方面會有相應的扶持。
需要注意的是,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飲食習慣、節日風俗等,和中國有著巨大的差異。照搬國內的交易模式,必然是行不通的。在從事跨境貿易時要提前做好調查,避免產品的包裝、描述、語言等方面出現問題,從而失去境外的客戶甚至是市場。想要在國際市場長久立足,企業一定要重視產品的質量。以往利用劣質低價的方式搶占市場吸引消費者的商家,已經嘗到了苦頭,網站上消費者的負面評價終將使其產品石沉大海、無人問津。“中國制造”是一張名片,不再是廉價、山寨的代名詞,跨境電商賣家要學會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樹立起國際市場的口碑。
(三)懂規則,多創新
中國跨境電商行業目前已經進入到“買全球、賣全球”的階段。跨境電商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它有別于一些傳統的商業模式,能夠實現低成本的競爭發展。除了大眾熟知的幾大跨境電商平臺,近年來也涌現出不少為企業提供出海的跨境電商平臺,如跨境通、vova、wish等。在選擇入駐平臺時不能盲目,每個平臺都有各自的知識體系與平臺規則,所擁有的渠道不同,服務費用也不同。這就需要出口企業去詳細了解不同平臺的操作步驟、所涉及的費用等,做好成本預算與產品定價。另一方面,不同平臺所面對的主流消費人群也不同,例如wish的主要消費國家是美國、西歐國家和澳大利亞,而ebay則在北美、南美及歐洲都有覆蓋,占近六成流量的美國是其主要市場。
另一方面,隨著國民消費的不斷升級,用戶對產品的質量與種類要求也越來越高。跨境電商3.0時代已到來,在互聯網、物聯網和未來購物技術的各種新玩法的影響下,出口企業更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建立起企業的品牌,打造品牌效應,從而增強用戶的粘性與忠誠度,不斷優化用戶的購物體驗。
總之,“中國制造”想要更好地走出去,中國企業一定要具備清晰的思路,緊隨新時代新業態的步伐,乘著跨境電商蒸蒸日上的東風,在海關、物流、支付等相關政策越來越完善的時代背景下,抓住機遇,不斷創新,共同努力打響中國品牌。(作者單位: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運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