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奕冉 陳鋒
摘 要:隨著十九大的召開,“弱有所扶”成為時代課題。當前,我國農村絕對貧困群體脫貧任務已取得巨大成就,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生活成本逐漸提高,貧富差距不斷加大,致使我國城市社區貧困問題日益突出。為使城市貧困者有效擺脫貧困,促進社會融入,維護社會和諧,當前社會救助政策的實施需要激發受助對象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因此,將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引入到城市社區反貧困中,能更加精準地保障城市社區貧困者的利益,提升貧困者的“自助”能力,維護社會穩定。
關鍵詞:城市社區貧困;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
一、我國城市社區貧困的現狀
根據2019年2季度民政統計數據,當前我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共計917.1萬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共計3 397.9萬人。十九大以來,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黨和政府對脫貧攻堅任務作出了重要部署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隨著深化改革的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在我國農村地區的脫貧攻堅任務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生活成本提高,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城市貧困問題日益突顯,城市貧困居民面臨著各種問題,對社會公平、社會和諧造成一定威脅,因此,城市社區貧困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二、我國城市社區貧困的主要成因
在《社會工作概論》中,王思斌教授把貧困界定為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把貧困分為“絕對貧困”,即指難以滿足特定最低生活水平;“相對貧困”,即“家庭或者個人的生活狀態低于社會平均水平”。在當前城市社區中,絕對貧困及相對貧困都有所存在,相對貧困比例相對較大。從社會、個人角度對城市社區貧困的致貧原因作簡單分析:首先,在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變動中,城市居民失業、下崗,配套的社會保障及社會救助制度不夠完善,從而造成貧困;其次,由于個人缺乏適應社會發展的文化程度、知識技能、人際資源等,逐漸成為貧困群體。總體來看,城市社區貧困主要表現在,社會資源貧乏,支持網絡結構弱、社會認同度低,在物質及精神方面都缺乏必要支持,主要總結為:
失業致貧。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部分下崗、失業群體由于文化程度低、知識技能弱、勞動力周期短等原因很難就業,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并不滿足自己的現狀,下崗失業除了帶來物質上的匱乏,在精神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煎熬,下崗失業會降低失業者的社會參與及融入;患病致貧。弱勢群體的收入較低,在收入僅維持基本生活的情況下,一旦家庭內部人員患上疾病、重病,高額的醫療費用、人力成本費用將會給整個家庭造成較大的負擔,使得本來處于弱勢地位的家庭面臨更大的生活挑戰;殘疾致貧。由于殘疾群體在身體上存在缺陷,無法達到健康人的行動水平,在社會競爭及發展方面處于劣勢地位;教育致貧。當前,國家整體教育水平在不斷提高,但還存在著教育資源發展不均衡、教育相關政策落實不配套、學校及就業市場存在信息脫節等現象。隨著教育成本不斷擴大,城市中低收入水平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資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極大壓力。如果不加以解決,將會造成代際貧困,給社會和諧造成不良影響;老年家庭。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成本逐漸增加,特別是在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由于社區和機構養老還不夠完善,主要壓力集中在家庭成員身上,會造成家庭收入減少及成本增加的雙重困境,引發貧困。
三、城市社區反貧困的社會工作介入
社會救助作為國家、其他社會主體維持弱勢群體及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所采取的政策,發揮著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功能。當前,我國社會救助制度還不夠完善,除了物質性救助的量化標準單一,在非物質性救助方面也有較大發展空間。社會工作專業在西方工業革命之后,在城市貧困問題日益尖銳的背景下產生,服務于社會弱勢群體,強調“助人自助”的服務理念,在我國較多領域已有幾十年的實踐經驗,對我國城市貧困社區的救助有一定借鑒意義。2014年我國頒布了《社會救助暫行辦法》,2015年民政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發展的意見》,明確將社會工作引入社會救助領域,再次說明了在經濟援助、社會服務方面,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具有介入的必要性。
社會工作從優勢視角出發,挖掘貧困者潛能,通過整合性社會工作方法介入,開展個案、小組、社區服務,為貧困者賦能、增權,提升貧困者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從而依靠自己的能力告別貧困。具體來看,通過個案工作方法,在城市社區貧困群體中進行個案訪談,精準評估貧困原因,針對性地為城市貧困群體挖掘、鏈接資源、有效提供救助政策、物質、精神等方面的服務;通過小組工作方法,針對不同城市貧困群體的需求,開設支持小組、學習小組等,有效增進相同群體間的互動交流,增加人際關系資源,從而促進城市貧困群體的能力提升、社會參與及社會融入;通過社區工作方法,整合、挖掘及利用社區在地資源,促進社區參與及社區互動,積極構建城市社區貧困者的社會支持網絡,有效利用社會網絡關系,擴大城市社區貧困者擺脫貧困的途徑和方式,從而提高他們的社會認同、社會地位,提升社會參與度。在城市社區,加大社會救助政策宣傳力度,積極動員社會力量,組建在地志愿者隊伍,為城市貧困者創造社會參與機會,從而強化社區凝聚力,維護社會和諧。
四、結語
城市社區貧困現象的解決,不僅要關注物質救助方面,也要注重為貧困者賦能,促進貧困者進取精神、健康心態及技術能力的提升,幫助他們依靠自己的力量擺脫貧困問題的困擾。為了更有效地使城市貧困者“弱有所扶”,促進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發展,作為社會保障制度基礎的社會救助體系需要不斷完善,提升救助水平。為解決城市貧困問題,政府可加大針對城市社區貧困問題的社會救助購買服務、不斷壯大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社會工作的成熟將推動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在城市反貧困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利于建構中國特色社會工作介入城市反貧困模式。
參考文獻
[1] 民政部.2019年2季度民政統計數據[EB/OL].
[2] 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 關信平.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的需求、能力及體制機制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
基金項目:多元協同與治理:棗莊市城市社區貧困幫扶路徑研究,項目編號:LX2019155。
作者簡介:耿奕冉,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研究方向:社會行政與社會組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