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校擴招以來,高校內的大學生數量在不斷上升,每年有大量的畢業生從學校畢業,然而社會企業對畢業生的需求量不高,導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成為社會的焦點。在高校中還存在一部分學生由于自身的身體、心理、性別的原因而形成特殊群體,他們的就業難度更加困難。因此,高校的就業管理部門需要出臺一系列幫扶措施,幫助特殊群體的學生就業。
關鍵詞:特殊群體;畢業生;就業幫扶引言
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上升為國家的重點關注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影響社會的穩定。社會、家庭和學校要共同合作,幫助大學生提高工作能力。2018年國內的高校畢業生達到800多萬,大規模的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給整個市場帶來一定的壓力。很多學生由于特殊的原因在畢業時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導致其畢業后則失業,這不僅是對人力資源的的浪費,也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和諧,因此社會和學校需要給予這些學生更多關注,就業主管部門需要制定一系列幫扶措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特殊群體學生的問題,真正創建和諧校園和社會。
一、特殊群體畢業生的界定
在研究高校畢業生群體的就業情況時,將畢業生因為學業、身體、經濟、心理等因素影響而展現出“特殊性”、在經濟狀況、權益實現、教育資源的占有與獲得、競爭嫩李、自身素質等方面處于相對不利或者比較劣勢地位的學生群體稱為特殊群體畢業生。結合工作實際,主要有學業困難群體、經濟困難群體、心理困難群體、身體殘疾群體、女大學生群體和其他特殊群體六種類型。
學校就業部門需要深入研究這些特殊群體學生的特征,進而制定出界定這些學生的標準,結合畢業生學習、經濟條件、身體健康和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因素,有針對性的開展幫扶工作。
二、原因分析
(一)家庭的原因
學校內的特殊群體學生往往都是家庭環境不好,即家庭經濟條件差、父母脾氣不好等,這些因素都會給學生的學習和未來的就業帶來不利影響。由于家庭長期物質匱乏,導致學生心理產生一些自卑的情緒,或者父母經常吵架給學生的心理帶來一定的陰影。尤其是在家庭產生家庭暴力問題時,對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帶來較為嚴重的影響。曾經有研究學者調研發現,在那些家庭環境不好、父母經常吵架,很少與學生溝通的環境中,那些學生就會容易生成心理疾病 。
(二)學生自身的原因
校內的這些特殊群體多數都是由于內心孤僻、不夠開放,與同學之間有一定的隔閡。大部分學生是由于自控能力弱,很難承受外界較大的壓力。當其遇到學習困難時就會退縮,還有部分學生熱衷于玩游戲,將美好的青春浪費在游戲中。有少部分學生由于心理比較脆弱,當同學給自己開玩笑時都會認為同學在歧視自己。這些學生內心比較敏感,會由于受到周圍環境微小的波動而造成情緒巨大的起伏。
(三)高校的原因
由于部分高校對這些特殊的學生不夠重視、關注度不足,多數學校均對教學和科研工作重視度比較大,而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狀況很少關注。在學校各個職能部門中,部門之間的合作配合力度不強,給學生上課的教師只管學生的成績和課堂的學習,而對學生是否存在一些特殊情況不關注。高校內的輔導員由于面對的學生比較多,往往抓住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而對那些具有特殊情況的學生很難抽出精力重視和關注。有的輔導員老師意識到這種問題,但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只能給這些學生做一些思想工作和心理的疏導。
三、幫扶對策
特殊群體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關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也關系到建設和諧社會的穩定,過去的幫扶主體是就業指導部門參與,其他幫扶部門參與較少,協作配合差,從幫扶手段來看只注重了經濟資助,經濟資助是基點不是終點,更應在此基礎上建立多途徑、多層次的幫扶體系。
(一)以政府為主導,制定就業幫扶政策
政府應該加強對這些特殊群體的關注和重視,制定相應的幫扶措施,建立渠道、多途徑的幫扶體系。例如,給這些家庭困難的學生提供一定的幫扶措施,如給他們提供助學金,給予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一定的資金支持。政府需要搭建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平臺,讓學校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幫助學生積極培養實踐技能。政府的人力資源部門需要接收畢業生的檔案,給畢業生提供一定的便捷服務。而對于那些身患殘疾、家庭困難的學生可以提供免費服務,并把這些學生推薦給企業和事業單位。同時,政府還需要給這些特殊群體開辟就業綠色通道,讓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降低招聘的要求,給予這些學生更多就業崗位。
(二)以學校為核心,構建就業幫扶體系
高校需要給即將畢業的學生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尤其是在畢業找工作期間教師要傳授學生面試技巧,幫助學生制定未來的職業規劃。領導干部要與特殊群體畢業生“一對一”幫扶,積極與特殊群體畢業生保持聯系,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學校與社會企業實現對接,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機會。結合黨員教師上課的班級情況來選擇對象確立“黨員教師幫扶”,利用黨員優勢特長對能力差的學生進行幫扶,提高學生面對困難的意志品質,重點加強對這些特殊群體畢業生的關注,督促學生踴躍的參加實習活動。同時,學校內部的學生工作管理部門還需要對每個班級內那些家庭困難或者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心理咨詢服務,排解學生心中的困擾,聯合校外的醫院到校園開展心理治療,以及開展心理咨詢講座活動。在畢業前期學校也要有針對性的給這些特殊群體開展技能培訓和就業培訓,聯絡社會的各個部門提高對特殊群體學生的關注,并為學生提供實質性的幫扶措施。社會企業應該給予畢業生更多的關注,給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給予畢業生更多工作崗位。在招聘員工時,適當向當地應屆畢業生傾斜,給予畢業生更多的關注,以此來提升對于特殊群體學生的關注。
(三)以就業指導中心為依托,實施三輪幫扶模式
就業指導中心是特殊群體畢業生就業幫扶的主要部門,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室、心理健康中心的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輔導和干預,幫助特殊群體提供心理健康水平;通過專職職業指導師、就業指導師幫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開設“就業綠色”平臺,針對不同情況設置不同平臺,對學生進行跟蹤幫扶。以“關愛”為幫扶理念,做特殊群體畢業生生活上、學習上的朋友,真正地關心成長和發展。
(四)以學生為中心,強化就業意識
作為學生工作第一線的基層管理者與學生接觸時間最多,“輔導員幫扶”感情更易溝通,更容易成為學生生活上的關愛者和道德成長的伙伴;“就業專員幫扶”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幫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完善個人簡歷,指導如何參加面試以及根據工作崗做準備。要從學生的內在因素增強學生的工作能力和競爭力。學校要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和對工作的認識,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試、找工作。學生需要做好充足的就業準備,如制作簡歷,在互聯網上搜索企業的招聘信息,以及學習面試的經驗技巧等。與同學互相探討面試的各種要領,以此提高面試的經驗,增強自己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要及時摒除那些等、靠、要的思想和心態,積極主動爭取工作機會。學生平時也需要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為自己的簡歷添磚加瓦。在就業時需要明確自己找工作的方向,制定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這樣就可以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集中起來,以自己專業和學校的優勢拓寬自己的就業方向。
四、結語
特殊群體學生就業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在建立完整、規范、科學的幫扶體系基礎上,高校內部的教育部門更要為這些特殊群體的學生提供幫助。對畢業生心理進行疏導,給學生制定職業規劃,開展就業課程培訓。和社會企業聯合,給特殊群體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提高學校的就業率,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參考文獻
[1] 孫磊.高校特殊群體畢業生就業幫扶機制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7(20).
[2] 周俊穎.提高河南省特殊群體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長效機制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9).
[3] 信圓.基于精準扶貧機制下特殊群體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實踐[J].長江叢刊,2018(32).
[4] 王偉蘭,楊毅.基于特殊群體大學生就業援助機制的研究——以內蒙古農業大學為例[J].學理論,2017(08).
[5] 朱心琪.高職院校學生特殊特殊群體“四助”幫扶體系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2011(05).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9年度山東省就業創業專項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SYB026;文章為特殊群體畢業生就業幫扶問題研究的成果。
作者簡介:丁英娣(1982.08- ),漢族,甘肅張掖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就業創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