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利玲



人至百歲,浮現在我們眼前的多是青春活力的褪去和白發蒼蒼。校園至百歲,浮現在我們眼前的又會是一番何種景象?
歷史的車輪會永不疲倦地向前,而時光卻會因某種特殊的眷戀而放慢腳步。南京市鼓樓幼兒園,便是這樣一個有幸備受寵愛的孩子。自1923年我國幼教之父陳鶴琴創辦私立鼓樓幼稚園(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科學實驗研究中心)于此,時至今日已近百年的它卻依舊鶴發童顏、“活”力無限。精致的院落、狹長的小道,會帶著你沿著歷史的足跡走過一段獨有的古老情懷,如同布滿爬山虎的磚墻,淡?白、寧靜,卻在點滴的精雕細琢中綻放著生命的張力,卷寫著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前世今生”。
鼓幼的校園是一個自由、靈動而富有生命活力的地方。這不光是因為校園里有花鳥魚蟲的自然風景,有古今中外的物質文化設施,更因為校園里還有許多歡呼雀躍的孩子、愛心滿滿的教師和熱情四溢的家長。他們的存在讓校園“活起來”“動起來”“靈動起來”。這里的每個人都像一顆富有生命的種子,可以自由、無限的生長,不斷以各種姿態展現生命的豐富與美好。
活潑潑的環境
這里“鬧中取靜”:鼓幼坐落在金陵古都的“心臟”——鼓樓高崗之上。這里鬧中取靜,孩子們和教師在校園里環顧四周,就能透過爬滿青藤的籬笆墻眺望到鼓樓公園內明代巍峨的建筑,和被銀杏樹耀眼的金黃色籠罩的北京西路。北京西路兩側,遍布著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重要保護建筑,身處其中即可就能感受到安靜與祥和。幼兒園對面的南京大學校園,更是為孩子們提供了親近自然的天然環境。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臉上盡顯燦爛笑容的孩子和眼神充滿愛意的教師步行或乘坐高速巴士走出校園。他們有時去附近的鼓樓公園、玄武湖、國防園等地去踏青、賞秋,探索自然奧秘;有時走進商店、郵局、消防隊、廣場、敬老院去感受社會,獲取生活經驗;有時走到南大圖書館去接受“文化海洋”的熏陶,抑或是查閱他們所需要的資料。幼兒園內外有豐富的生活資源供孩子和教師去探索和學習。這樣孩子們可以在親身體驗中獲得真知、提升經驗,教師也可以在親歷孩子的實踐中,感受孩子的成長,體察孩子的需求,給予及時、科學的支持和引導。這種以“做”為核心的學和教的方式,使得孩子和教師都得著了知識,提升了經驗,實現了成長。
這里“風景秀麗”:鼓幼校園是一個充滿各種新奇事物的地方,隨著四季的輪回,校園中的景色也會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春天,廊子上的迎春、籬笆上的金鐘、小道邊的紫荊、圍欄邊的櫻花、故居后的桃樹和遍布園子各處的二月蘭,伸展著腰肢,讓濃郁、芬芳的紅色、粉色、黃色、藍色、紫色迎著和煦的春風競相開放。夏天,后院的梧桐樹伸展著健壯的腰桿,幾乎覆蓋了半個校園,綠蔭遮擋住驕陽,引來孩子們在樹上、樹下攀爬、穿行,印證著“載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的古語。秋天,楓樹小徑旁一片紅色,桂花小徑邊一片金黃,柿子林里碩果累累,沙池處的木香開成了瀑布。冬天,臘梅的醉香浸滿校園,故居旁的“迎客松”也再一次成為孩子們不怕嚴寒、堅持入園的好榜樣。
還有,校園西側小池塘終日流水咕咕,孩子們可以肆意欣賞陽光下金魚小姐婀娜的舞姿、烏龜大叔趴在石板上的淡定睡姿,以及勇敢的螞蟻把樹葉當成小船游玩的場景。校園中部,那棵陳鶴琴親手栽種的瓜籽黃楊突破生長極限高達十多米,他像一位飽經歲月滄桑的園丁,溫柔地呵護著鼓幼這片孩子的樂園;他像一位英俊、神圣的衛士,堅定地守護著鼓幼這片幼教的凈土;他更像一位充滿智慧的仙師,彎曲伸展的枝丫睿智地指引著中國幼兒教育成長、發展、前進的方向。這股生命蒸騰的朝氣、這般茁壯成長的力量、這幅絢麗多彩的生活畫卷,讓人陶醉,令人留戀忘返!
這里“歷史厚重”:鼓幼校園中的一切建筑設施都是盡力符合和有益于兒童的生活和身心成長的。古樸中盡顯現代化的氣息。茵茵綠草覆蓋的操場、莊嚴肅穆的升旗臺、古樸典雅的教學樓、濃郁科研氛圍的研究室、休閑愉悅的教師辦公室、大片的種植園地和飼養角、游樂場、游泳池、沙水池一應俱全。踏進小院,我們便會看到屹立在校園中間的陳鶴琴故居,它充滿了無限的歷史魅力。這里各種關于活教育思想和幼兒園發展史方面的書籍、文獻充滿了房間的每一個可以存放的角落。一樓校友接待室里經常流動著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白發蒼蒼的鼓樓幼兒園畢業生和教師,園史室里經常看到上下竄動的孩子、老師和家長的身影,他們在通過各種角度、各種方式解讀和創造著幼兒園的發展方向和軌跡。在活教育思想研究所里,我們經常能看到幼兒和教師“同談共論”的場景,原來他們都是幼兒園玩教具的研究者和創造者,他們經常會三五成群地到這里切磋經驗,查閱資料,尋找靈感。
這樣一個散發著濃重歷史氣息、花園般的樂園,可以陶冶孩子和老師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真性情,提供孩子和老師護養、觀察植物的好機會,培養孩子和老師科學觀察的好方法,提升孩子和老師的審美感!這是一個適合孩子和教師快樂幸福成長的環境,是一個能讓孩子和教師有機會感受中國特定歷史文化發展脈絡的地方。它不僅能以點帶面的激發孩子的各種生活情趣和求知欲望,更能讓生活其中的人感受到一代代鼓幼人為教育奉獻青春的無限力量和精神境界!
活潑潑的孩子
他們快樂、自由:鼓幼校園中孩子每天都是快樂、自由的,從入園那一刻就開始了。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掠過清晨的薄霧,迎著冉冉升起的朝陽,爸爸媽媽和孩子牽手走向校園門口,成人和孩子咯咯地笑聲不斷。到了門口,便見幾位穿著干凈整潔服裝的園長、老師正站在門口迎接孩子們入園,而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則一蹦三跳的奔過來,他們之間一邊用鞠躬、擁抱、握手、親吻等方式表達著彼此的心情,還一邊用響亮、清脆的聲音在彼此問候著“早上好!”。親切的問候、愉悅的笑容無不預祝著一天美好、快樂生活的開始。
在校園中,孩子的快樂、自由在一日活動中能更好地體現。孩子一天的活動都是在游戲中進行的,他們無時無刻都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兩餐之間餓了可以自取或者自制想吃的點心,活動時間可以自選主題和區域,遇到困惑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引導和支持。
他們獨立、自主: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的原則中談到:“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既是要求教育者要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因為孩子是具有無限生命張力的個體,需要得到尊重、關心和愛護。活教育校園中的孩子是能夠得著獨立自主發展機會的個體。孩子的一日活動由自己安排,孩子的一切安排都會得到教師和家長志愿者的支持、引導和及時的協助。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上午入園不久,孩子們放置好自己的東西后,便與教師和同伴,或者是家長志愿者一起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制定自己一天的活動計劃。而教師或家長志愿者則根據孩子的已有經驗和興趣所在,快速形成支持孩子發展的教育目標和策略,并和孩子一切準備好可能需要的材料。當然,這一個過程只要孩子能參與的,教師和家長志愿者都不會“多做一點兒”,而是完全放手給孩子自己去親身體驗,以此獲得更多的親歷機會、成長機會。這樣一來,孩子不但養成了獨立、自主的品質,也會從中形成鮮明、獨特的個性特征。
他們善于觀察:陳鶴琴先生在談到兒童的心理特點時曾言:“小孩子生來好動的,生來好模仿的,也是生來好奇的。”“若小孩子不好奇,那就不去與事物接觸了;不與事物接觸,那他就不能明了事物的性質和狀況了。”“所以好奇動作是小孩得著知識的一個最緊要的門徑”。然而與培養孩子好奇心一樣重要的是,孩子要有善于觀察和反思的能力和習慣。活教育校園中的孩子是善于觀察、勤于反思的。當然,這一切都得益于活教育校園中豐富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與條件。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陽春三月,孩子們正拿著記錄本在觀察著校園中小草生長的狀態、非洲小羊的生活習性,與同伴和教師討論、分析著早晨花葉間頂著無數晶瑩剔透露珠的原因。我們也可以看到孩子們科學觀察、實驗的場所,室內、室外俯拾皆是。
活潑潑的教師
他們信念堅定:鼓幼的教師深知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工作中,從點滴做起,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工作。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的檔案或者教師的工作筆記中,條理清晰的記錄著教師對孩子在一日活動各環節中的表現,以及教師的觀察反思。他們真正做到了從細心關注幼兒的每一個動作開始,從認真寫好每一篇觀察記錄和觀察反思開始扎實展開科學實驗研究。從他們充滿自信而又堅定的笑容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已經樹立了“一切為了孩子”的教育信念。
在校園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教師富于活力的體態和聽到教師們富有激情的聲音。這一切都說明了他們生活和工作在這所校園中的投入狀態。他們的語言變得富有穿透力,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引導進入了孩子的心靈。
他們兒童視角:鼓幼的教師是兒童視角的。他們深知要把兒童的世界還給他們:兒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還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獲得更快的發展,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獲得自由,感受生活的樂趣,體現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他們具有特定的教育學素養,在他們的言行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孩子精神世界的理解。他們在一日活動中立志給孩子必要的關心,并付出一定的精力,使孩子感到大人沒有忘記他,并能分擔他們的開心、委屈和痛苦。他們對孩子的支持和引導貼近孩子的生活和世界,他們對孩子的成長進行整體的關懷,他們能尊從孩子內心的自然。
在校園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教師在耐心傾聽孩子表達的情景;教師鼓勵孩子自主選擇、主動參與的場景;教師和孩子共同游戲嬉戲的場景;教師與孩子一起觀察、實驗的情景;教師在為每一個孩子奮筆疾書量身定做發展目標和方法的情景……在這樣的場景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在自主思考、自主選擇、自主表達、自主實踐過程中的成長。
他們聯合家長:鼓幼的教師善于利用“大自然、大社會”中的活教材,尤其體現在靈活引進家長教育資源上。在活教育的校園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四處流動的家長身影。他們有時在帶孩子做實驗觀察,利用他們的專業之長為孩子講解各種事物和現象,滿足孩子們的科學探索欲望以及對知識的渴求;有時也會看到教師與家長在辦公室的竊竊私語,他們正在就孩子的個性化成長做促膝長談。
陳鶴琴先生認為,幼稚教育不是幼稚園和家長一方可以單獨勝任的,必須要雙方聯合起來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教師們深知“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道理。因此,他們善于把富有各類專業知識的家長變成孩子們獲取科學知識的源泉,把家長請到幼兒園來支持孩子的成長。同時,教師也深知家長們在科學育兒能力方面的參差不齊。因此,他們也經常會抽出更多時間與家長進行親密、平等、善意的交流,從家長口中了解孩子的更多個性特點,了解家長的育兒理念和能力。從而虛心的吸收家長的科學育兒經驗,睿智的對家長進行科學育兒的引領。
活潑潑的研究
敬畏自然生態:走進鼓幼的校園和教室,映入眼簾的是各種各樣的作品。樹枝、樹葉、廢舊紙盒、小石頭、瓶蓋、果子等自然物品和真實生活物品是他們的主要組成原材料。這些作品是記錄孩子的、教師的、家長的、孩子與孩子合作的、孩子與教師合作的、孩子與家長合作的、教師與教師合作的、教師與家長合作的、家長與家長合作的……,有用手撕、腳印、指染、筆畫、嘴吹的等藝術作品,也有用線條、字體、實物等完成的觀察記錄……,有懸掛的、有張貼的、有擺放的……有整齊排列的,也有錯落展示的。總之,環境里所呈現的一切實物都是基于孩子生活和成長需要的,呈現方式都是孩子自己設計規劃的,改進的策略都是基于孩子獨特視角的。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而布置和展開。我們會看到更多這樣的場景:孩子的身影都出現在一個個主題區域中,他們有的在獨立操作和思考,有的在三五成群的討論和記錄,教師和家長的身影也會時常隨著孩子的移動而游走著。
支持這種教育常態的是鼓幼力圖盡顯正常的研究理念與行動。敬畏自然生態,是敬畏物化的自然,更是敬畏孩子自然生長、自然發展的內在自然生態。只有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長節律,以平常心學會觀察、學會理解、學會記錄、學會等待、學會適時的引導,才能讓孩子真正順暢、快樂的活潑潑成長。
關注意義建構:在鼓幼,經常會有這樣的場景出現:池塘邊、柿子樹下、康樂園里、楓葉小徑中到處是“一撮”、“一撮”的孩子和老師。他們有的在寫生、有的在做植物記錄、有的在用身體測量大樹的胖瘦……。教室里,幾個孩子正趴在桌子下四處尋找剛剛“離家出走”的西瓜蟲,兩個孩子正在為誰先看《公牛歷險記》爭論不休……。資料庫房中,幾個孩子正踮著腳用容器收集隔板上的白蟻。放學后,園子里滿跑著大大小小的孩子,他們你呼我應、奔著、跑著、笑著。小孩追著大孩,老人追著小孩;你滾了輪胎沒放回去我要去告訴老師;他采了校園的小花我要去告訴園長奶奶;我無意掉了垃圾被人“投訴”到保潔阿姨……。這是幼兒園的日常,這也是孩子和老師們生活。每個人愛護環境、每個人尊重自然、每個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每個人大膽去探索,大家在活潑快樂的氛圍中生活著、成長著。這里所呈現的一切就是一種常態,而這種常態是我們對生活和教育實踐進行客觀、科學判斷、調整和評價的最好依據。
支持這種教育常態的是鼓幼力圖盡顯日常的研究理念與行動。所有的教師都是記錄者、研究者、反思者、改革者。他們用筆、鏡頭跟蹤記錄著日常教育生活中每天都在發生的這些事和參與其中的人,選擇有意義的內容和孩子們、同事們一起回憶和分析、調整和改進,力圖去尋找彼此間的一種更為和諧、適宜的關系狀態。樸實無華的實踐、心無旁騖的研究、有條不紊的改進,是鼓幼再構和諧育人環境的實踐行動,更是當下學前教育務實前行的最美姿態。
一直以來,鼓幼堅信耕耘不問收獲,便自有一路花香。從鼓幼小園子里走出了多位教育大家,他們是陳鶴琴、張宗麟、鐘昭華、閔傳華……,他們所提出的“活教育”“幼童本位”“兒童在前,教師在后”“一日活動皆課程”等教育理念,引領著幼教不斷前行的方向。實踐中不斷尋找科學的育人范式,前行中不斷聚合多方的教育力量,研究中不斷吸收中外先進的教育理念,鼓幼正肩負著國家、社會所賦予的使命,砥礪前行!
(南京市鼓樓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