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十八屆五中全會中,首次提出綠色發展理念。從此,我國將綠色發展理念高度融入到生態文明的建設當中。要充分理解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的內涵,才能將綠色發展理念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直接行動指南。從根本上來講,綠色發展就要必須解決好人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與自然環境這個客體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現階段,習總書記所講的建設生態文明的新理念,就要求我們不斷探索人與自然、人與生態之間如何能夠達到平衡的問題,用綠色發展方式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
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就是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習總書記提出的樹立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綠水青山也就代表著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繼續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做到我們人類如何對待自身的生命,就如何對待生態環境,在生產和生活中開展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建設美麗中國,為整個人類的生態文明作出貢獻。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新的形式,它建立在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基礎之上,又提出不同于之前文明的新理念。
一、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內涵之深度闡述
綠色發展方式與傳統經濟發展方式不同點在于,傳統經濟發展方式以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為特點,而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方式。綠色發展方式相比于傳統發展方式還在于它本身就是一種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的新的創新模式,它在實施的過程當中能夠節約利用自然資源,并嚴格按照資源承載力的條件來進行的一種可持續的發展。首先,綠色發展方式在根本上尊重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尊重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和底線,這是經濟發展能否可持續增長的根本保障;其次,綠色發展方式在生產環節上堅持經濟、社會和環境的三者有機統一,這是綠色發展的目標;最后,綠色發展方式還要實現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的綠色化,將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發展綠色經濟,就要以傳統工業為抓點,對傳統工業進行創新改造升級,關閉高耗能低產出的企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還要開發新能源產業和環保產業,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減少污染。
生態文明是文明發展到如今的新階段,是汲取工業文明經驗教訓基礎之上提出的新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強調人、社會、自然三者之間的和諧發展,它是遵循客觀規律基礎上所取得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強調通過綠色發展方式來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強調人主體和客體即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和諧共榮。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先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在原始文明中,人類對自然是依附關系,人類組成群體,靠簡單的打漁采獵為生;農業文明階段,人類可以利用一些鐵制工具進行生產和生活,人類對自然的危害力較小;在工業文明階段,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相對比較緊張,如果用顏色形容不同階段的文明,那么黃色就代表農業文明,而黑色就代表著工業文明。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更加深入,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更加的頻繁。大機器大工業的快速發展,帶來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物質財富的快速累積,但是另一方面也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表明,必須探索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改變工業文明的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生態文明應運而生。它尊重并維護自然利益,以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為宗旨,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創新引領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
想要實現人與生態的和諧共贏,實現生態文明,就要摒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堅持綠色發展方式,將綠色發展理念深入生產和生活之中。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最終的目標,那么,綠色發展方式就是作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手段和途徑,通過分析當前生態環境的現狀來進行經濟發展方式有針對性的改進。毋庸置疑,人與自然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共同體,從主客體角度出發,人類是這一生命共同體的主體,自然是客體。人類作為主體在社會環境中所產生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必須遵循自然的規律,必須順應自然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得到大自然的報復。
綠色發展理念是對工業文明時期粗放經濟發展方式所做的當代反思。工業文明發展的幾百年間,從大氣層污染、臭氧層污染,到空氣、土地的污染,再到水資源的污染、自然資源的污染,生態污染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的正常生存:每年秋冬季節供暖時期出現的霧霾污染,致使呼吸道疾病的頻繁發生,還影響到道路交通安全及空氣能見度;土地污染嚴重,殃及農作物的健康成長,農產品綠色蔬菜產量低,有機無污染蔬菜價格高;水污染致使生物鏈出現嚴重斷層問題,同樣也危及到食用水源的合格與否;對于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致使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漠化嚴重,植被覆蓋率下降,降低人民的生活質量。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成為過去式,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要兼顧生態效益、環保效益,將綠色發展理念深入生產生活成為重要研究話題。
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不僅僅只是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更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十三五”計劃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更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它不僅將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以此達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單位能源消耗的目的。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將五大發展理念中的創新發展理念與綠色發展理念深度結合,增加創新科技在生產要素中的投入,這樣能夠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更強的環保效益。
五大發展理念構成一個整體,又相互促進。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將創新發展理念融入綠色生產發展尤為重要。科技創新是創新的關鍵,我們要建設創新型國家,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據高處,才能增強我國的科技創新實力。格力、華為等國產企業為代表,不斷加大自主研發力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走自主創新道路,一方面能夠在本行業內增強自身的科技競爭力,樹立自品牌,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們國家總體的科技創新實力。科技創新不僅不會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產生破壞效果,還會增強經濟發展活力,推進人與生態和諧共贏。國家、政府也要不斷推出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這樣才能實現多部門的共同努力,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宗旨,不斷研發新型科技,不斷將創新科技轉化為科技成果,從根本上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科技實力,用低碳的方式實現生態文明建設。
在三大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首先做到的就是堅持農業生產的基礎地位,鞏固、優化農產品結構,積極培育更多有機蔬菜品種,穩定農產品供應市場;其次,針對第二產業——工業,要著重改進、改造,工業文明表明,工業產生巨大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只有重點改造升級工業,才能降低污染,提高企業環保效益,企業和政府要積極引入低耗能的高科技產品,這樣才能達到減少生產浪費的問題,這是建設生態文明最關鍵的一點;最后,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不斷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積極支持新型綠色產業的崛起,促進綠色產業的經濟項目,減少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的達成。(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