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蓉榕
農村醫療急救體系建是我國農村醫療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著重要的意義。針對于農村醫療急救體系建設中的城鄉醫療資源配置不平衡、缺少統一調度和管理等問題,我們提出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充分運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改善農村醫療急救體系,促進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
一、背景
作為“健康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農村衛生保障事業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與支持,我國農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水平顯著提升。農村醫療急救體系作為農村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村突發急救事故的現場救治工作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有效地降低突發性醫療事故的發生率,提升醫療急救的服務質量,及時地拯救病人的生命。農村醫療急救體系的建設能夠維護民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關系到改善和保障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目前,我國醫療急救資源總體上仍不足且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導致農村急救醫療建設面臨著諸多的困難, 農村醫療急救體系建設依然是國家和社會需要重點關注與發展的的領域。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隨著互聯網技術、通訊技術等的發展,農村急救醫療面臨著新的發展方向。 因此,我們將對于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農村醫療急救體系中存在的問題,發展和改善農村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二、農村急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們通過走訪國家級貧困縣金寨縣等農村地區,對于其急救醫療服務情況進行調查,并通過與城鎮地區的對比,分析得出當前我國農村急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中仍然存在著城鄉醫療急救資分配不均、急救中心建設未形成網絡、城鄉資源缺乏共享、缺少統一的調度和管理、農村急救設備較為落后,急救人員隊伍建設不完善等較多的問題。
(一)城鄉醫療急救資源分配不均。整體上,我國目前的急救醫療資源仍較為不足,且城鄉資源配置不合理現象十分突出。目前我國城鎮與農村的醫療資源配置呈現出嚴重不平衡的狀態,城市擁有著大約90%的醫療急救資源,市中心地區資源分布最為密集, 而農村地區的醫療急救資源則十分匱乏。 在體制上,農村急救醫療機構普遍缺乏完善的管理體系和機制,導致在突發醫療事故發生時無法及時向患者提供高效精準的急救救助; 在硬件配備上,多數農村地區醫療機構技術落后,設備陳舊,大大削弱了公共衛生服務的功能; 在人員配備上,農村急救人員隊伍建設不穩定,其中有部分人員未經過專業急救學習和訓練,嚴重影響了急救醫療質量。
(二)急救醫療中心建設未形成網絡。首先,城鄉之間由于交通水平和地理距離的限制,在實現急救醫療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問題上難度較大;其次,農村在行政區劃上較為零散包括較多的縣、鄉、村,各個地區在分布上呈現條塊狀分散分布,不利于建立秩序一致的急救醫療網絡;最后,由于醫療中心站的分布的零散性,在實現農村的急救設施和人員在統一調度上難度較大。 因此,農村急救醫療體系網絡的建設困重重,導致無法實現高效的急救措施,急救力量分散,應急能力較差扥等問題。
(三)城鄉醫療資源信息缺乏共享。在我國,城鄉醫療資源配置差異重大,如何有效地利用城市醫療資源彌補農村地區的不足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隨著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 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搭建遠程會診平臺,建立多元化的統一指揮調度急救體系是一個尚佳的選擇。
(四)醫療資源缺少統一調度和管理。農村醫療急救流程整體上較復雜、環節較多、各環節實施難度大。若從城市調度一次急救服務到農村地區,需要經過撥打急救電話、了解急救事故基本情況后作出相應的人員安排、農村醫生現場急救、城市救護車和醫護人員前往農村急救現場、交接病人和醫療轉運、城市院內醫療救治等環節。由于受到距離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實施這一系列環節可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時間對于患者的搶救結果和后期康復具有較大的影響。我國的急救半徑分布不均,城市的急救半徑一般在7公里—8公里以內,急救呼叫平均反應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鐘,但農村地區急救半徑距離較長,城市到達需要農村急救地區一般需要2個小時左右,因此,高效率高質量的醫療急救服務在我國大多數的農村地區幾乎不存在。如何統一高效地調度城鎮和農村的醫療資源,提升急救流程的流暢性,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搶救時間,具有著重大的意義。
(五)農村急救設備愛落后,急救人員隊伍建設不完善。我國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導致城鎮和農村的急救資源與人員配備也呈現較大的差異。在醫療急救設備上,農村醫療設備資源短缺且陳舊落后,一般來說縣級行政單位醫院配備的救護車數量為2-3臺,在一些較為落后的地區甚至沒有配備救護車; 專業的醫療急救設施,例如供氧設備、麻醉機、簡易呼吸器等在農村地區更為少見和短缺,只有少數的醫療機構擁有且大部分十分陳舊和簡陋。在醫療急救人員上,由于農村整體醫療管理水平較低,待遇條件較差以及日常生活環境不佳,專業的的醫療急救人才難以被吸收,參加急救工作的醫護人員大多急救專業知識儲備不足,專業訓練上有所欠缺,實際急救經驗較少;農村地區對于醫療急救人員未進行統一編制,大多數僅為短期聘用人員,難以建設成為長期穩定的急救隊伍,對于形成統一的管理與調度增添了很大的困難。
三、針對農村急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充分運用現代信息科技將有效解決農村急救醫療建設中資源不足、配置失衡、水平落后等問題因此,我們基于新技術的發展針對于目前農村醫療急救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一)建立“城鄉一體化”醫療急救體系。 由于城鄉醫療急救資源分配不均,考慮在城鄉間建設一體化醫療急救體系,由縣急救指揮中心負責統一調度。一旦農村地區有突發醫療急救事故發生時,首先由縣急救指揮調度中心,派出所在地區的農村醫生前往突發事故地點進行急救,與此同時,安排所在城鎮救護車前往急救地點; 在急救過程中,由120中心負責通過可視電話將農村急救畫面傳送給救護車的城鎮醫生,城鎮醫生知道鄉村醫生進行現場急救; 當救護車到達時,鄉村醫生對于病情進行簡單交接,城鎮醫生對于病人進行急救,并由城鎮醫生根據將救護車內的實時畫面進行指導和安排。
(二)搭建城鄉遠程醫療診治平臺。過去我國的傳統的會診模式往往采用醫院與醫院之間的點對點的模式,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通訊技術水平的發展與進步,在新技術的支撐下,將實現全部下級醫院能夠與全國范圍內的上級醫院進行實施對接與溝通,包括人員、技術等方面。因此,我們針對于這一變化,提出了建立城鄉醫院醫療急救一體化的構想,可以讓農村地區在進行醫療急救時借助遠程醫療溝通可實時得到上級醫院的技術支持和指導。 具體的流程為鄉鎮醫院在急救時獲得來自縣醫院提供的醫療技術支持,縣醫院對于在進行醫療救治時也可以與省級醫院溝通。溝通方式包括通過遠程醫療診治云平臺進行線上會診實現隨時隨地高校便捷的溝通,或者由上級醫院專家將相應的影像圖片( X-照片、 MRI、 CT等)傳送到上級醫院根據相應的影像圖片( X-照片、 MRI、 CT等)進行方案討論。
(三)提高現代信息技術在醫療急救中的使用率。 各種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 “城鄉一體化醫療急救體系” 奠定了基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將農村醫院獲得了來自全國的上級醫院的資源共享與支持; 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不同行政級別的醫院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資源共享,有效地達到資源的統一調度,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通訊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通訊網絡的全面覆蓋為急救中的遠程指揮、全城追蹤提供了可能。
(四)改善醫療資源配置,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時指揮急救救助、遠程專家會診,實現了城鄉醫療資源的共享,合理分配了醫療資源,使農村地區的醫療急救狀況將得到明顯的改善。 將逐漸形成 “大病大醫院、小病小醫院”的就醫模式,實現“小病在基層,大病在醫院,康復回基層” 的效果,將有效地避免基層診療設備的使用率低、浪費嚴重的問題,同時也可以大大減輕上級醫院的接診壓力 。
(五)解決農村醫療人員不足,設備落后的問題。為了提高我國農村地區的公共衛生事業的服務管理水平,健全和完善農村醫療急救相關配套設備和人員隊伍建設變得尤為重要。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建設對急救醫療設施,建立長效穩定的物資投入機制和體系;采取物質獎勵吸引醫療急救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的待遇和生活環境,提升農村醫療服務水平,推動改善農村醫療急救體系建設。
四、結語
農村急救醫療體系作為我國農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合成部分,在維護公眾生命安全和保障身體健康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關系到我國的公共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與進步。近年來,雖然我國的農村醫療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在醫療急救方面仍然存在著較多的問題與不足。在新時代背景下,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握農村醫療急救建設的新方向,進一步探索相應的急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路徑,切實有效地改善我國農村急救醫療體系建設,從而推動我國公共衛生服務事業取得新進展。(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本文屬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關于健全農村急救體系的研究——以國家級貧困縣金寨縣為例》(項目編號:201810378215)階段性研究成果,指導老師:石懷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