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友淦
“政治認同”,是道德與法治學科要求培育的核心素養之一,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教育,關乎學生的成長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確立。不少道法教師課堂上照本宣科,一味地說教,這嚴重影響了“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依據初中學生的認知認同特點,立足學情展開多種學習方式,讓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落地生根。現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八課《國家好,大家才會好》教學為例,作一簡要分析。
開展體驗式學習,情到深處理自明
初中學生生活閱歷淺,社會經驗缺乏,看問題處在直觀和感性階段,感性認識成為重要的認知方式,因此,營造真實的、具有震撼力的教學情境,如圖片、視頻等,對學生進行視覺刺激,激發學生情感共鳴,引發學生思想上的震撼,在情感體驗中感知材料的力量,落實政治認同。
“國家好,大家才會好”是一個政治論題,關系著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思想根基,也是課程標準要落實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內容之一。為突破教學重點“國家好,大家才會好”,教師播放八國聯軍侵華視頻,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后,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縱火焚燒義學,并焚燒周邊百姓的房子一百多間。機槍掃射胡同里逃出來的百姓。不少家庭為了免遭侵略軍的屠殺和侮辱,舉家自焚或服毒自殺。一時之間,北京城尸積如山,哀鴻遍野……
學生觀看視頻,有的流出了眼淚,有的握緊了拳頭,有的發出了怒吼,教室里籠罩了憤懣情緒,學生切實感受到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是緊密聯系的,衰敗、沒落的舊中國嚴重影響了個人的自由發展,甚至連最基本的生存權都無法保障。在此基礎上,教師抓住挈機,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國弱遭人欺,國破則家亡。國家利益與個人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只有國家繁榮昌盛,社會才能和諧穩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該環節學生興趣盎然,有感而發,教學目標的達成一氣呵成。
落實政治認同,首先讓學生認可政治理論。“未成曲調先有情”。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資源,將90頁的“閱讀感悟”轉換為教學視頻,抓住學生的心理,創設視頻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讓學生對“國家好,大家才會好”有了認可與贊同。
開展辯論式學習,真理越辯越清楚
初中學生知識儲備不足,思想不夠成熟,但他們敢于表達,善于表現,有話直說。教學中,教師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精心設計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辯論,充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學生在觀點爭辯交鋒中逐步澄清錯誤認識,實現政治理論的認知認同。
在執教“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相輔相成”時,不少學生認為,國家與大家關系不大,國家好了,我國依然存在貧富分化;有些人非常富有,與國家也沒有多大的關系。為解決學生認識上的困惑,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會,“個人愿望與國家利益之間究竟有沒有關系?”。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許多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美好愿望,憧憬著美好未來,也提出了自己的打算,以及對國家的要求。
同學1:我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成績,將來就讀理想的高中,這與國家沒有關系!
同學2:你還記得一二,九學生運動中,《告全國民眾書》中悲憤地發出“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書桌了”的吶喊了?
同學1:那是過去,現在怎么可能啊?
同學3:你看看現在的敘利亞難民,連生存、溫飽都不能保證,還能讀書嗎?
同學1:……我想錯了,需要國家強大保障我們的安全。
教師總結指出,個人愿望的實現離不開國家,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就是人民的切身利益,它離不開國家利益。人民利益與國家利益相輔相成,休戚相關。
同學4:我們全家的愿望就是交通便利,希望國家經濟發展越來越好。
同學5:我們全村人的愿望是人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國家軍事力量強大,不能受到外國侵略。
教師順勢利導,師生共同點出學習的重點,在我們國家,國家利益反映廣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們利益的集中表現。
落實政治認同,必須讓學生理解政治理論。“真經不怕火練”,教師將教材89頁的“探究與分享”進行改編,選取學生自己的話題組織教學,引領學生直面疑惑,大膽發聲,直抒胸臆,在七嘴八舌、思維碰撞中提升思想認識水平。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善于捕捉學生發言中的“錯誤”,適度追問反問,因勢利導,以理服人,用事實說話,教會學生辯證、全面、發展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將“錯誤”引向“真理”,演繹教學的精彩。
開展合作式學習,眾人拾材火焰高
初中學生思維品質開始向“理論型”轉化,但認識問題容易片面化和絕對化,群體意識日益增強,有了一定的參與感,善于與同伴交流。在教學中,開展合作式學習,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讓個體學生在小組學習的氛圍中相互啟發、共同提高。這對于政治理論的學習與落實有很大的幫助。
在執教“人民利益的維護離不開國家利益”時,教師把南海仲裁后中美南海較量的時事情況引入課堂,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引導學生分工合作、交流討論,在互動中提高認識,強化認知。
教師拋出幾個問題,引發學生合作交流:
1.2016年3月26日,菲律賓在美國的慫恿下,單方面將南海爭端提交國際法庭。菲律賓自己搞了一個與聯合國無關的“山寨”法庭,要否決中國對南海島嶼的所有權。請問:南海島嶼所有權與人民利益有關嗎?
2.2016年7月12日,美國“里根號”和“斯坦尼斯號”兩艘航母,護衛艦、導彈驅逐艦10艘左右,各類戰機約150架,在南海與中國海軍正面對峙,很可能會立刻強闖12海里領海。你認為我們應該怎么辦?
3.2016年7月5日至11日,解放軍在西沙群島水域進行軍事演練。海軍艦艇編隊不畏強敵、迎難而上。火箭軍與海軍展開聯合行動。對我國采取的措施,你有何感想?
上述案例中,教師把社會時政引入課堂,引領學生主動探究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中的問題,學生談感想、說做法,在合作和分享中擴展自己的經驗,教師適度補充,巧妙引導,把正確的價值導向“人民利益的維護離不開國家利益”貫穿其中,南海島嶼所有權是人們的利益,也是中國的核心利益。要保障人民利益,必須把人民利益上升、集中到國家利益,運用國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維護。
落實政治認同,要讓學生相信政治理論。“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政治理論要扎根學生心靈,必須基于事實、貼近社會。教師所選材料直扣學生的喜好,有圖有真相、有理有實例。充分發揮集體學習的優勢,學生優勢互補,在老師的引導下思考、質疑、對比、研討、交流,感知感悟,心服口服,政治理論的認識逐漸成熟,政治認同不斷推進。
開展反思式學習,行成于思毀于隨
初中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有限,表達缺乏思想性。但自我意識開始發展,理想志向更為遠大。教師從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選取現實生活中的素材,以問題解決為中心,將政治理論融入生活實例之中,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引導學生反思學習,將課程的價值引導意圖轉化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內在需求,實現政治認同與政治踐行。
在執教“國家利益的實現離不開人民利益”時,教師繼續引入南海仲裁案例:
2016年7月,南海,冷戰之后世界上最強大的中美兩個有核國家,發生著規模最龐大,雙方實力最強悍,情況最兇險的軍事對峙!
北海、東海、南海三大艦隊精銳盡出,4名上將齊聚南海,以實戰姿態進行演習……美軍航母一聲不吭地撤到了菲律賓。
學生對之興趣盎然,開心愉悅之情溢于言表。我引導學生反思:“中國捍衛了國家主權、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靠的是什么?這對你有什么啟示?”
上述案例中,教師選材精當,結合學生認知與情感,搭建了聯系現實生活與學習反思、政治踐行的橋梁,為政治理論更好地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打開了綠色通道。“學然后知不足”,學生從真實的故事中深刻體會到,和平是拼出來的,實力是干出來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背后都是無數的汗水和鮮血。教師順勢利導,生活在當今的中國,倍感自豪,我們該干什么呢?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有力地促成學生個體意識的覺醒,知行合一,“政治認同”水到渠成。
落實政治認同,要讓學生維護政治理論,“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學生信服的政治理論才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具體詳實的案例,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才會激發出情境的力量,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主判斷、自我加壓,形成自覺維護自愿踐行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素養。
初中階段是學生政治信念和政治素養形成的關鍵時期,培育政治認同是道德與法治教師的責任擔當。特級教師于漪說:“學生的情況、特點,要努力認識,悉心研究,知之準,識之深,才能教在點子上,教出好效果。”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運用學情,依據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開展學習活動,根據學生原有的認知狀況展開政治理想信念教育,讓學生入腦入心,在認識上到位,在生活中踐行,實現真實、理性、自覺、長遠的政治認同。
(興化市楚水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