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連強
核心提示 隨著全球科技高速發展,人工智能已從高度技術化與學術化逐步向外延伸,形成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智能化新時代。隨著信息化建設新的浪潮的到來,人工智能即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顛覆性影響。國有企業審計如何抓住歷史機遇主動應對,有力推進審計技術向人工智能方向邁進,是當前值得深刻思考和探討的問題。文章從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對人工智能審計的發展應用進行研討。
人工智能對審計帶來的影響
隨著人工智能在審計領域如火如荼地發展,不少國有企業實現了入門級人工智能審計,審計智能化程度得到了提升。部分大型國有企業開發應用了ERP環境下的輔助審計信息系統、ERP環境下的審計抽樣系統、審計智能預警系統和審計信息集成管理系統。尤其是審計智能預警系統的開發和成功應用,使人工智能審計在國有企業內部審計中得到了初步實踐,大幅提高了審計工作的智能化程度。
相比傳統的審計,審計業務范圍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加入而不斷擴大。國有企業傳統審計的業務范圍大多是審查會計報表及會計資料,著重審查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較少涉及其他環節,缺乏應有的深度。使用人工智能審計技術后,國有企業可以借助電腦強大的計算能力對各專業管理進行深層次的、專業化的深度檢查監督,解決跨專業知識瓶頸局限,尤其是生產工藝、設備技術、安全環保等細分專業管理方面,直至達到審計的全覆蓋,并精細審計工作,優化工作程序,增加企業效益,使審計的監督、增效職能得到充分發揮。
人工智能審計結果的無差錯特性將大幅提高審計質量。人工智能審計突破了傳統審計固有的技術手段和分析方法,以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技術為基礎,實現審計數據分析能力幾何級增長。人工智能審計的工作過程其實就是計算機程序的執行過程,也就是基于0和1的二進制運算,在計算機程序本身沒有錯誤的基礎上,計算結果出錯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計,通過計算機程序運行得到的審計結果出錯率同樣如此。因此,相較于傳統審計方法,人工智能審計結果準確率大幅提高,審計質量必將得到保證。
當前人工智能審計的瓶頸
目前,我國內部審計利用人工智能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家現行法律、法規及相關制度對內部審計應用人工智能進行審計相關內容未做明確規定。現有的審計工作準則、相關法規及規章制度存在滯后現象,不能詳盡地指導人工智能審計實踐。人工智能審計作為一種先進的審計方式,尚未有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明確其地位、適用范圍、操作方式和方法。我國開展審計的基本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及《審計法實施條例》,尚沒有明確地將人工智能審計手段正式列為審計方式之一,其立法存在滯后性。人工智能審計的法律地位(即合法性)是審計立法中應當予以首要解決的問題。只有明確了人工智能審計的合法地位,確認人工智能審計所形成審計證據、審計分析等的法律地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下的內部審計提供了一個規范、安全的環境和強有力的支撐。
目前有的企業網絡仍不穩定,甚至出現信息擁堵、服務器癱瘓的事故。同樣適用于人工智能時代下的審計數據庫還有待開發,數據庫要存儲海量的數據信息,對于存儲的數據應該怎樣管理也是很重要的工作,應采用文件管理系統,對海量數據進行分類存放、管理。由于很多數據源會帶來大量質量低、價值密度低的冗余數據。因此,要對數據源進行相應的清理,在導入時做一些簡單的清洗和預處理工作,最后導入質量高、價值密度高的有效數據。對于審計部門而言,什么數據需要保存,要永久保存還是暫存,應當根據數據的價值和所需的成本來決定。加強建設人工智能審計平臺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審計能力、審計質量及審計效率的基礎保障,更是提升審計監督范圍和力度的需要。
人工智能時代,內部審計發揮作用的關鍵是人。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內部審計雖然得到了很多管理層和內部審計人員的認可,但由于目前人工智能在內部審計中的應用時間不長,加上內部審計人員知識結構單一,審計時習慣使用傳統的審計方法,對人工智能的接觸和了解較少,以及存在還不會使用人工智能審計技術等問題,造成內部審計人員還難以滿足人工智能時代下內部審計對具有信息化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需求。人工智能審計是一個復雜龐大的應用綜合體,現有審計人員的計算機技術能力還不足以保證人工智能審計的正常使用,只有通過各種渠道拓寬內部審計人員知識結構,培養內部審計人員學習使用人工智能審計發現數據線索、分析數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內部審計團隊,如此才能真正發揮人工智能在內部審計中的作用。
人工智能審計發展途徑與展望
審計的前期需要大量企業經營管理所產生的各類數據,人工智能審計同樣如此,并且需要將這些數據進行讀取、轉化、格式化操作,轉變為人工智能可以識別的數據形式。目前,通過ERP等各種軟件,國有企業各類財務數據、經營數據等已經基本符合處理要求。數據的收集整理是人工智能審計的前提,也是目前難度最大的一步,數據處理同樣需要目前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數據平臺將各類數據處理加工后,進行儲存,以待人工智能審計系統進行調用、審計分析模型,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查找審計線索,明確審計重點。
如今標志性特征“出差+加班”將不復存在,在5G時代,信息的快速傳播遠遠比飛到某一城市現場審計來得劃算,工作中最占用時間的重復性勞動也將被人工智能取代。內部審計工作環境、工作空間的概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審計工作將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利用智能化解決方案,為內部審計人員提供能夠釋放工作潛能所需的信息系統、移動辦公、網絡連接和資源,讓他們無論在什么地點工作都富有成效;通過數字設備,在任何地點都能實現無縫協作及聯系;確保敏感數據的收集滿足嚴格的信息安全標準,建立可以跨設備和平臺運行的數字化平臺。
首先,被審計企業建立具有統一接口的數據平臺,將企業所有的經營活動、決策過程、各種管理方面等業務資料數據化,數據標準化、格式化,存入數據庫中。其次,人工智能審計系統通過一系列的安全認證后與該數據庫建立連接,根據實現導入系統內的企業應該遵守的法律、法規、準則、內控等條條框框,對所有的數據進行掃描、監測、梳理,整個過程類似目前的電腦殺毒程序,對全部數據進行監測,不留死角,不留盲區,利用計算機強大的計算能力全覆蓋所有數據,避免審計風險。最后,智能程序根據掃描出的違規業務、風險缺陷等編寫底稿并整理好所有附件,并根據底稿自動出具審計報告,形成一個詳細的具體的審計結果壓縮包,并自動下載到相關計算機內,供審計人員參考。該過程的實現存在兩個難點:一是數據的標準化、格式化;二是人工智能的數據分析系統需要高度智能化。相信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這些問題都會隨之攻克。
人工智能審計是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在人工智能高度發達的背景下,審計的人工智能建設亟須站在一個更高的戰略性高度,推動審計工作不斷向前發展。當然,人工智能審計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人工智能審計的發展之路還很長。我們要順應歷史潮流,敢于面對各種挑戰,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不斷更新理念,勇于開拓創新,實現人工智能與審計業務的有機融合,不斷推動人工智能審計的縱深發展。
(作者系中石化齊魯分公司審計處 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