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鎵儫
內容摘要 縱觀《孟子》一書,盡管孟子有過“春秋無義戰”的言論,但是他在書中仍有多處論及戰爭。將孟子的為政思想與其戰爭觀相結合,可以發現孟子戰爭觀的核心是具有儒家特色的“農戰”思想。孟子的“農戰”思想在諸子百家的戰爭觀中自成一派,既與諸子的戰爭觀不同,亦與同樣持有“農戰”思想的法家存在差別。
關鍵詞 孟子 農戰 儒家
1 引言
以往對孟子的研究,通常將其為政思想與軍事戰爭思想分開,分別將其歸結為孟子思想中“仁政”與“義戰”兩個方面。這種研究方式固有其合理性,但這是以今天的學科分類方式對孟子的思想進行研究。如果將這兩種思想放回到戰國時期,那么為政思想與軍事思想可以合為“強國之道”。而孟子的“強國之道”,正是農戰。
2 孟子的“強國之道”
有部分學者單純地將儒家歸納為反戰派,這是有失偏頗的。處在戰國時期的孟子盡管反對不義的戰爭,但是他并不回避戰爭,而主張“義戰“。齊宣王與孟子討論與鄰國的交往之道時,二人論及“勇”。孟子認為,仁德之君所應具備的應該是庇護天下蒼生、討伐世間不義的“大勇”。他說“《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1]這段話通過列舉文王、武王的征戰,反映了孟子對戰爭的看法。他認為,戰爭不應該是制造混亂的,而是用來獲得安定平定的有力手段。面對戰國的亂局,孟子贊同通過正義的戰爭來獲得統一與穩定。他反對“不義”戰,不僅僅是因為戰爭中諸侯彼此之間互用權謀、勾心斗角,還因為諸侯強迫處于饑寒交迫、困苦不堪的百姓參與戰爭。他認為百姓困苦不堪卻仍發動戰爭和“殺人以梃”“殺人以刃”是沒有區別的。但如果實行仁政,使人民的生活境遇達到“養生喪死無憾”“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的地步,而同時其他的諸侯國卻不行仁政,就能實現“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的理想。
在孟子向諸侯提供的仁政方案中,農事占據了很大一部分比重,甚至其地位遠遠要高于歷來為儒家所重視的倫理教化。在《孟子》的首篇《梁惠王》中,孟子第一次具體闡述仁政的內容,其中對于農事提及甚多。“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但是,對于倫理教化卻僅有一句“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這樣的表述并非個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在這里,孟子認為倫理教化的學習應該在農閑的“暇日”進行,百姓的主要活動還是以生產為主。可見,在孟子的仁政理論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是讓百姓先能夠進行安定的生產生活,這樣就能有大量的百姓前來歸附,實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的局面,自然是無人可擋。
因此,施行仁政的君王首要做的便是鼓勵、幫助百姓發展農業生產。當百姓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其他諸侯國的百姓會處于向往美好的生活歸附于仁義之君,即“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一方面,天下人民歸于一國,自然“定于一”,無須征戰;另一方面,倘若仍須征伐,此時已經有了足夠的民力,定是“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要求君主實行仁政,固然更多出于道德情感色彩,但是站在政治考量角度來看,施行仁政的目的則是吸納更多的人民來壯大國家的實力。
3 其他史料中的孟子“農戰”思想
3.1 戰爭頻發且造成極大傷亡
戰爭的殘酷化極大增強,帶來巨大傷亡,主要表現在戰爭方式的多樣化與戰爭規模擴大化兩個方面。火攻、水攻等大規模殺傷戰術應用于戰爭中。《孫子兵法》中就有“火攻篇”,詳細記載了火攻戰術使用的條件及兵力部署等問題。《戰國策·趙策》中記載了智瑤和韓、魏兩家出兵趙氏,圍困晉陽而不能下,于是引水淹灌晉陽城的內容:“三月不能拔,因舒軍而圍之,決晉水而灌之”[2]。大規模殺傷性戰術投入使用使各國人口極易產生大規模的減少。而為了能在戰爭中取勝,各國也紛紛加大兵力投入。這就使國家需要穩定的人口增長來維持軍事戰爭需要。而鼓勵小農生產是促使人口有效增長極為有效的方法。此外,頻繁的戰爭需要有足夠的社會財富支撐,這意味著要有足夠的社會生產,使勞動力與土地牢固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出客觀的社會財富。
3.2 流民問題日益嚴重
流民問題的普遍化不僅僅是因為戰爭,還與剝削階級的奪田占地有著極大關系。《中國流民史》中記載:“……奴隸,流亡到荒野山林,開墾土地,成為個體農民。”[3]大量的流民脫離于國家的控制,會使國家實力急劇下降,因為其大量存在使勞動力分布與生產資料分布出現了極大的不協調。
3.3 與孟子的師承有關
儒家自孔子始就有十分濃厚的重農思想,“足食、足兵、民之信矣”,著重強調了耕種在國家的重要地位。盡管孟子并非師出孔子,但孟子所處年代距孔子不遠,還是較為全面地繼承了孔子的學說。
4 孟子的“農戰”思想與戰國時期較為流行的法家農戰觀的差異
4.1 對待戰爭的傾向存在差異
法家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通過發展農業富國強兵以有更強的實力投入戰爭中。而孟子雖然主張“義戰”,但是相較于法家對戰爭仍持保守態度,更多傾向是借助重農政策招撫四方之民。法家則是一種較為激進的態度,即“富國以農,距敵恃卒”。
4.2 在“農戰”政策上也存在差異
法家的人性論整體上認為人的本性是好逸惡勞、貪圖享樂的,他們會選擇逃避較為艱苦的農業生活轉而經商,脫離國家的控制。而一旦商人富有,就會傾向于驕奢淫逸,產生危害國家的“歲、食、美、好、志、行”的“六虱”。因此,法家主張通過嚴刑峻法、獎勵耕戰來構建一個全民農戰的社會;而孟子則從性善論出發,主張要順應民性,使百姓有恒產,然后再施以教化,即裕民興教。
綜上,無論是從文章角度還是歷史條件進行分析,孟子的確有明顯的“農戰”思想。同時,其“農戰”思想具有鮮明的儒家色彩與孟子個人學說的特色。研究孟子“農戰”思想無論是對儒家政治理論的研究還是孟子思想的理解都是頗有裨益的。
(作者系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在讀本科生)
【參考文獻】
[1]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繆文遠.戰國策新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8.
[3]江立華,孫洪濤.中國流民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