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內容摘要 為研究情緒在認知評價影響生命意義感中所產生的中介作用,特用大學生作為研究被試,以高中考試作為為同一回憶事件,并通過控制情緒、高考時間影響、生命意義感等因素,分別對情緒在正面認知評價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和負面認知評價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進行研究分析并得出結論,結論表明:①在正面認知評價影響生命意義感中,正面情緒具有顯著中介作用;②在負面認知評價影響生命意義感中,正面情緒具有顯著中介作用;③負面情緒對生命意義感沒有顯著作用。
關鍵詞 生命意義感 情緒 認知評價
1 研究背景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中一項新興領域,區別于傳統心理研究,以正面、幸福、價值等積極方面為角度剖析心理學,并歸納整理傳統心理學研究方法和人本主義現象學方法、經驗分析法等新興研究方法相結合。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積極方面,而人的積極方面涉及到正面情緒、負面情緒、正面認知評價、負面認知評價以及生命意義感等方面諸多內容,因此以上涉及內容自然而然成為諸多研究者的研究對象了,而正是因為積極心理學的興起,使得以上內容重新成為各國各心理學家的研究熱點。
2 生命意義感對心理的影響及其作用
生命意義感是個體自我存在的價值感知,而關于生命意義感的理論可分為單維理論和多維理論兩大理論。單維理論認為,生命意義感是個體追求的終極目標,能夠使之獲得自我滿足、自我價值和成就感[1]。多維理論包括兩維理論和三維理論,其中兩維理論認為生命意義感可分為認知和動機兩維度,并根據這兩個維度編制了生命意義問卷表;三維理論認為生命意義感可分為目標、事件和領悟三維度。這篇文章根據生命意義感的相關研究,分析有哪些潛在因素能夠對生命意義感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生命意義感對心理具有激勵作用和保護作用。當我們面對壓力時,生命意義感能夠調整個體的應對策略,并根據個體情況調節認知、情緒等變化,從而使我們能夠積極正面的應對壓力。當我們經歷挫折后,生命意義感同樣會調整應對策略以及情緒、認知等方面,使之能夠更好適應周圍環境干擾,降低創傷心理的概率。因此,當我們面對巨大負面情緒時,生命意義感有助于提高我們的心理資源,使我們不會或減少自殘等損害自身行為的發生。
3 生命意義感與正負面情緒的關系及作用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一般認為,情緒是以個體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其中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都是人們情緒體驗的主要組成部分。正面情緒指具有正效價的情緒,如開心和期望等。負面情緒指具有負效價的情緒,如傷心和憤怒等。極端的負面情緒不利于人體身心健康,并且可能會發生自殘、抑郁等極端負面行為,但適當的負面情緒有利于個體的心理建設,如在面對危險時可以迅速做出應對策略,從而有利于個體適應周圍環境。
現如今已經有眾多研究發現,正面情緒和生命意義感具有正相關關系,負面情緒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尚未確定。即通過正面情緒的情況,來預估生命意義感。另外,使用正面、積極的詞語來進行試驗啟動時,生命意義感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上升。然而,認知會一定程度對生命意義感和情緒產生影響,從而影響生命意義感和情緒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情緒與生命意義感之間的關系是變化的,當我們對未來感到悲觀或不久后就要死亡時,這時正面情緒和生命意義感的關系就越密切。
負面情緒與生命意義感的相關性尚未確定,某些研究結果表明負面情緒與生命意義感間有一定相關性,如在對身患癌癥的病人和具有飲食障礙的病人進行的研究中發現,負面情緒和生命意義感有負相關關系。而針對身心健康的個體研究中也同樣發現,負面情緒與生命意義感之間具有負相關關系,正面情緒與生命意義感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然而,也有某些研究無法證明負面情緒與生命意義感之間存在關系,或者不能作為中間因素產生影響,如Boyraz等發現,正面情緒可以一定程度預估生命意義感和創傷后成長,負面情緒卻不可以。心理模擬的相關實驗表明,心理模擬可通過正面情緒與生命意義感之間存在相關關系,而負面情緒與生命意義感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
生命意義感與正負面情緒的關系及相互作用
海外研究發現,在反芻思維和心理模擬中,正面情緒可以影響生命意義感,但負面情緒卻無法影響生命意義感,在對喪偶的女性進行正負面情緒、反芻反思思維與和生命意義感之間的關系研究中發現,反思思維可通過正面情緒對生命意義感進行正向預測,而反芻思維則相反,但是它們都無法通過負面情緒來影響生命意義感,其中一種解釋是,正面情緒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對于負面情緒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
回憶事件時所產生的正負面情緒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意義不同,對于這種現象有以下三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情緒的FAB(Fading Affect Bias)現象。個體的情緒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即當個體回憶某一件事情時,回憶時的情緒與事件發生時的情緒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情緒的FAB現象,負面情緒的穩定性較正面情緒更低,即負面情緒在回憶時較正面情緒會快的消退,正面情緒則不容易消退,保持時間更長更穩定。另外,Fading Affect Bias現象與情緒與時間關系、事件的重要程度、事情發生時和回憶前的情緒和情緒激活水平等都無關。研究發現,正面情緒在個體回憶負面事情后有一個明顯下降的態勢,而負面情緒卻沒有明顯變化的態勢。可能正因正面清晰的穩定性與負面情緒的消退性,才導致了正面情緒較負面情緒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更大或負面情緒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作用不大。
第二種解釋是,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這兩種情緒能夠同時被某一事件所激發,并且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都能對生命意義感產生一定影響,但在負面情緒對生命意義感產生影響的同時,正面情緒會影響負面情緒,從而也影響了生命意義感。在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雙變量模型中,通過同時激活或抑制等研究設計發現,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都可被同一事件所激活,并且這兩者之間能夠相互作用,但由于正面情緒的作用強于負面情緒,因此才導致負面情緒無法很好對生命意義感產生顯著影響。
最后一種解釋,根據之前研究表明,負面情緒與生命意義感具有相關關系,卻無法證明因果關系。之前的許多研究表明正面情緒與生命意義感存在因果關系,卻不能負面情緒和生命意義感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因此負面情緒對生命意義感影響不夠顯著的原因,是因為負面情緒不能影響生命意義感,而只有正面情緒可以,但由于正面情緒能夠負向影響消極情緒,因此在正面情緒影響生命意義感的同時,也影響著負面情緒,這就導致了我們所看到的負面情緒與生命意義感直接呈負向影響的現象,而產生這種現象的負面情緒與生命意義感之間并沒有任何關系。
4 生命意義感與認知評價的關系及作用
認知評價是指個體對問題、事物或周圍環境的解釋并對此作出評價,即自己是如何看待某件事或某個問題,對事件的性質進行評價,并預估此事件對心理資源的影響程度大小。對事件的認知評價會直接或間接的對個體的行為、生理和心理形成影響,因此認知評價對個體如何處理某件事或對刺激的反應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認知評價可分為正面認知評價和負面認知評價。正面認知評價關注負面事件的積極方面,例如COPE量表將正面重評作為專門的分量表來測量認知重評策略,CERQ量表同樣具備正面認知評價維度。負面認知評價指忽略事件中喚起正面情緒的部分,而去關注其他不重要的內容。有研究表明,正面重評會提高正面情緒,降低負面情緒,而負面重評會降低正面情緒
許多研究發現認知評價與生命意義感具備相關關系。研究發現,當回憶的正面事情數量越多,個體的正面情緒和生命意義感越高。當回憶的負面事情的數量越多時,個體的正面情緒和生命意義感越低[1]。回憶負面事件可能會降低正面情緒體驗,但因此卻能從負面事件中獲得經驗教訓,從另一方面反而提升了生命意義感。當我們進行負面事情的回憶時,為了得到心理撫慰安慰和降低負面事件對個體的傷害,個體潛意識會更加積極主動的對情緒進行調整,從而使得情緒策略能更好服務個體身心健康,并對負面事件重新評估,調整認知策略,例如調整認知策略,把負面事件加工得沒有意義或者無足輕重,把正面事件認知為更有意義。
除了情緒與生命意義感之間存在一定關系,為了探究正負面情緒、生命意義感和認知評價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和相互影響機制,有研究通過控制同一群體和同一事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同時控制幾個變量如性別、高考時間等,并進行相關前測設計如正面情緒前測、負面情緒前測和生命意義感前測,從而分析正面認知評價、負面認知評價、正面情緒、負面情緒和生命意義感之間的聯系。最后研究結果發現,回憶某件事情時,若產生正面認知評價,則可以影響生命意義感,即正面認知評價可有效對生命意義感進行預測。研究還發現,正面情緒可以通過中介作用,間接影響認知評價與生命意義感之間的關系。
5 理論意義與實際意義
前人的研究方向大部分集中在正面情緒和生命意義感的關系,但較少研究認知評價、情緒和生命意義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機制,而這篇文章正是基于科學研究,通過對某一件事情的回憶,在探究正面認知評價對生命意義感所產生的作用時,發現正面情緒在其中所起到中介作用,而這一研究結果則進一步闡明了認知評價、情緒和生命意義感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完善了相關理論[2]。
從實際角度出發,這項研究為人們在進行相關認知心理咨詢和治療時提供了相關理論工具和治療手段,例如增加在治療病人時增加其正面想法,減少負面想法,從而提高生命意義感,如認知重評、Socrates提問方式等。
6 局限與展望
就現有研究來說,盡管已經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但仍然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針對情緒、認知評價和生命意義感三者之間的關系研究中,研究對象主要是大學生,樣本量較少,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信度效度值得進一步研究。在研究中,并沒有對年齡這一變量進行合理控制,但在研究中觀察到的是,在對負面事情進行回憶時,年紀越高的對象,情緒的預測性越低。
(2)研究大多采用的是問卷調查、自我陳述法進行的,這種方法具有很大主觀性存在,并且會根據情境、情緒、回憶偏差、周圍環境以及其他潛質因素的影響而受到干擾,這就使得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會出現一定程度偏差。但也有研究表明,這種研究方法是可用的,研究所收集的數據有效性并不會低于其他方法所收集的數據。
(3)情緒和認知可能會隨之時間變化而變化,并且兩者間會相互影響。研究中并沒有對時間這一變量進行研究設計,因此不知道這兩者是否會隨時間變化而改變,從而無法排除兩者隨時間變化的可能,以及是否產生了相互影響。在未來的研究中,可就時間這一變量進行控制進行研究設計,從而探究時間的變化是否能夠對認知評價、情緒和生命意義感產生影響,以及如何影響它們之間的關系。
(4)事件的不同可能會對生命意義感產生不同的影響。現有研究發現,回憶正面事件的數量越多,生命意義感越高,呈正相關關系;回憶負面事件的數量越多,生命意義感越低,呈負相關關系。因此在未來,可研究對不同事件的回憶與生命意義感之間的關系,以及是如何影響生命意義感的。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 初級人力資源師)
【參考文獻】
[1]張姝玥,許燕.事件認知與生命意義關系的日記式追蹤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3(11):70-74.
[2]蔣琦哲.進化心理學中普遍人性觀的問題與出路[D].長春:吉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