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桐?羅曉樂?劉玥?劉興洋?南雨婷
內容摘要 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發展,特別是針對落后的貧困農村提出了精準扶貧等一系列舉措。根據我國目前的農業發展情況來看,現代化技術和機械應用將是我國農業生產的必然趨勢。為適應生產技術的進步,在穩定農民收入的基礎上實現增收,將農業生產制度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相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應運而生。文章就目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現狀進行分析探討,研究這一創新制度在試行時面臨的一些重點問題及其原因,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來改善政策,為改革提供更好的理論支持和意見支持。
關鍵詞 產權改革 農村發展 三農經濟
1 引言
著名的古希臘學者色諾芬曾說:“最富足的人也不能離開農業。”每一個國家都不可忽視農業的生產與發展。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的產量在世界占很大比重,但由于農業生產人數占全國就業人數相當一部分,農業生產總值與農業就業人數比值不大,農民收入相對較少,因此,貧困人口大多來自于農村。目前,我國現正處于決勝小康的關鍵時期,如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怎樣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脫貧奔小康,是我國經濟發展關注的焦點之一。
得益于當今的技術進步和科技發展,我國實現了蔬菜大棚、滴灌漫灌、無土栽培等技術應用,部分地區還廣泛運用了現代化機械生產方式。2016年年底,我國發布關于農村集體產權制改革試行政策,旨在運用股份制經濟組織將農村集體資源整合實現農業現代化,解決貧困地區農民資金不足、技術落后、土地利用率不高等問題,進而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制度基礎。正如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所言:“技術生產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的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農村集體產權制改革是我國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而提出的一項順應生產方式變化的政策,隨著技術發展,改革勢在必行[1~3]。
2 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總體現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發布之后,各地區人民政府紛紛積極響應。根據《農業農村部關于開展學習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經驗活動的通知》的要求,在2018年有129個縣為改革試點的基礎上,2019年又新增吉林、江蘇、山東3省報送了整省試點方案,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推薦了整市和整縣試點單位。目前,中央試點單位大約共涉及1000個縣,約占全國總數的1/3。同時,還鼓勵地區在中央試點的基礎上結合本市實際情況,自主安排地方試點,全國已有18個省份自主確定了266個省級試點縣。
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數據顯示全國農村集體賬面資產總額3.44×104億元,集體所有的土地資源4.46×1012m2。目前,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年收入達到4627億元,年經營收益超過5萬元的村接近30%。其中,完成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有15萬個,超過全國總數的1/4,確認成員有3億多人,年人均分紅315元,從中還誕生出貴州六盤水、陜西榆陽等一批改革效果較為明顯的地區,對我國農業發展帶來了許多好處。通過對試點地區改革的調查可以得知改革試行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仍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探討,這些問題在偏遠農村以及貧困農村體現得尤為明顯和嚴重。
3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面臨的問題
如何使落后的農村地區在農業生產上實現現代企業制度形式的生產方式,將發達地區的剩余資本流入貧困地區,讓貧困地區突破技術、資金、工具等物質條件和文化條件不足的瓶頸成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一環[4]。
第一個是界定難,如何界定是否具有參與改革的基本條件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界定,目前法律上沒有明確的規定。在清產核資上,由于農村居民身份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存在集體資產底子不清、所有權不明以及銀行債務等情況。農村集體資產是農村經濟集體的重要財產,清算資產、科學分配是改革的前提,而集體成員的身份的界定是一大難點。
第二個是統一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配套政策的問題。針對中央出臺文件,各地在改革中,出現政策不適配的問題。由于農村的發展參差不齊,一些地區有大量閑置荒地,一些地區則是農田水利設施不健全,水土流失嚴重等,導致還沒開始進行改革就遇到了許多不一樣的問題,再加上許多農村的農民工子女大多都選擇外出務工,家中僅剩下老人、留守兒童,勞動力明顯不足,土地合作難以開展。
第三個是認識難,基層干部群眾對改制認識不到位。一是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性工作,現有的經驗和成功模式還較少,基層干部實際組織起來比較困難,二是集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好多問題都是由歷史形成的,難上加難。除此之外,農村人才匱乏,多數集體經濟組織會有“怎么管理組織,組織怎么發展”的疑問,加上群眾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對改革認識不到位,村民們大多處于不知道“改什么,怎么改”的狀態。
4 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建議
4.1 做好集體成員身份界定工作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關系到集體組織成員的切身利益,是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的前提條件。面對成員身份復雜性及多樣性的特點,建議各地區要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制定界定標準,要在考慮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的基礎上完善界定辦法,對于成員資格取得、保留、喪失規范具體情形[5]。
4.2 健全改革配套政策
農村集體經濟改革配套政策關系到各地區的切實發展,是各地區進行改革的基礎支持力量。面對各地區具有其獨特性和差異性的特點,各地區要根據中央指導性意見,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給出具體實施方案:①要劃清農改組織與村委會的職能,防止職能交叉妨礙兩組織發揮其作用;②要完善有關農改的法律,如對于股權設置、治理機制等的法律明文規定;③要完善財政、稅收、用地、水利等的配套政策。尤其是對于股權抵押貸款這一突出問題,要讓農村金融服務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相配合起來[6]。
4.3 加強基層農改隊伍建設
人是進行制度改革的核心力量,有關改革的工作任務具體而煩瑣,事務多而責任大。對于基層干部對工作認識不足、經驗缺乏等現狀,建議出臺關于加強基層農村隊伍建設的政策。此外,還要探索建立人才引進激勵機制,吸引有關專業人才參與鄉村管理,從上而下,建立一支懂業務、知政策、能干事、會干事的隊伍,提高經濟發展儲備力量,提升農村人才服務保障能力。
5 結語
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農業經濟的發展都是每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視的一部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提出了勇于推動“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在黨的十九大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在考察調研時對鄉村振興進一步提出了明確要求。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于我國而言是一項非常具有創新性的新制度,對于農村發展總體現狀來看發展狀況良好,并且對于部分地區會帶來非常大的發展潛力,如貴州六盤水等地區還形成了農產品的生產以及加工全產業鏈。改革利于農村獲得技術、資金支持,同時提高農民知識儲備,符合我國一直以來堅持的可持續發展觀,通過政策來調整社會發展資金的分配,實現資金的更合理化配置,解決發達地區資本過剩、落后地區資本稀缺的問題。只要各地區政府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結合自身地區發展的基本情況制定因地制宜地發展戰略,取長補短,在將來,會有更多的農村集體經營組織受益。農村集體產權制定改革將是我國新時代農村發展有力的助推劑。
(第一作者系大連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在讀本科生)
(本文由大連民族大學“太陽鳥”學生科研項目資助項目(項目編號:tyn2019028)支持)
【參考文獻】
[1]許云春.淺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及應對辦法[J].云南農業,2019(12):24-25.
[2]劉競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界定的私法規范路徑[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9,22(6):151-162.
[3]李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9(22):217-218.
[4]張彩榮.試析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意義及工作重點[J].財經界(學術版),2019(21):65-66.
[5]劉義圣,陳昌健,張夢玉.我國農村集體經濟未來發展的隱憂和改革路徑[J].經濟問題,2019(11):81-88.
[6]張玉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經驗與問題對策[J].農家參謀,201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