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龍
摘要: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社會保險費“二元征收體制”,解決征收率偏低和費率偏高問題,提高社會保險資金征管效率,《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明確從2019年1月1日起,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本文對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征管職責劃轉至稅務部門的背景、必要性、存在的問題,以及意見或建議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社會保險費;非稅收入;征收;問題;意見或建議
一、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征管職責劃轉至稅務部門的背景
(一)統一征收主體,解決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的“一國兩制”
我國在2019年1月之前,社會保險費的征收采取的是二元征收體制,由人社部門或稅務機構征收,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采取的模式不一。1999年《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明確指出,社會保險費的征收機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可以由稅務機關征收,也可以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按照國務院規定設立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征收。2011年《社會保險法》指出,“社會保險費實行統一征收,實施步驟和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從而出現了社會保險費由人社部門全責征收、稅務機關全責征收、雙部門征收等多種征收模式的“一國兩制”現象。2018年初,全國24個省級稅務機關參與社保費的征收工作,征收額已占到全國社保費總收入的43.3%。
(二)解決征收率偏低和費率偏高
2015年以來,雖然國家4次降低調整社保費率,從41%降到37.25%,為企業降低成本3150億元。然而,我國的社會保險費率仍然偏高,大部分企業認為負擔過重。再者,因為繳費制度的強制性偏弱,督導力度太小,許多企業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認識不到位,自覺性差,從而出現社會保險征收率低,實際費率與名義費率差距大的現象。
據統計,在稅務機關部分參與社保費征繳的省市自治區,社保費征收職責劃轉到稅務部門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河南省的統計數字表明:在2017年社保費征收職責劃轉到稅務部門征收的當年,企業工人的5項社保費收入就同比增長13.27%,可比口徑增長14%。其中,8%是因為工資的自然增長,6%是因為稅務機關依法堵漏增收和配合人社部門參保擴面帶來的增長。在稅務機關全責征收社保費征繳的黑龍江省、遼寧省、福建省、廣東省、廈門市等,社保費征收職責劃轉到稅務部門后,該項工作總體穩中上升,近5年來的平均增長率分別為6.23%、7.47%、12.90%、12.48%、12.60%,沒有
增加企業負擔等不良現象發生。由此可見,稅務機關征收社保費的省市自治區,費基逐年做實、費率穩中有降、收入穩中增長。
二、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征管職責劃轉至稅務部門的必要性
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指出:“為提高社會保險資金征管效率,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這是對近20年我國社會保險費征收“二元體制”的徹底革命。中辦、國辦于2018年7月印發的《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要求,2018年12月10日前,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征管職責將由各級社保經辦部門劃轉至稅務部門;2019年1月1日起,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從根本上解決了在我國實施近20年的社保費征繳“一國兩制”體制,即社保費征繳機構可以是人社部門,也可以是稅務部門的雙主體征管格局。這既是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國家治理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有著深遠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交由稅務部門征收,更有利于統一管理,形成征繳的規模化和規范化,更具強制性的執法,提高社保費征繳的力度,并在國家財政的框架下統籌各地社保費的征收,既為未來社會保險實現全國統籌打下基礎,又是一項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體制變化,還會在事實上提高社保費的征收水平。
三、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征管職責劃轉至稅務部門后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征繳信息更新不及時
參保人征繳信息更新不及時,致使參保人不能實時查詢繳費后的個人權益變化。同時,辦理領取養老金審核的時間要比應領取養老金的時間滯后,極易導致參保人的權益受到損失。
問題產生的原因是特殊繳費、正常繳費數據不能顯示實際繳費時間信息,而是以上解時間或入庫時間作為繳費字段向人社部門進行反饋。由于上解時間與實際繳費時間存在差異,特別是參保人實際繳費時間與反饋的上解時間不在同一個月份的情形,就會出現待遇少發1個月的可能,勢必引發參保人投訴等負面輿情。
(二)稅務和人社平臺不能共享
由于稅務平臺校驗規則目前還不適應城鄉居保業務數據需要。城鄉居保系統推送的基礎數據、變更數據傳送稅務平臺時,稅務反饋效驗失敗,拒絕接收城鄉居保推送的正常數據。從而導致如果在同一天對參保人的參保身份信息進行多次變更,稅務局可以接收第一條變更記錄數據,第二條及以后變更數據效驗失敗,提示險種日期交叉、經辦時間所在月份不能大于停止繳費日期所在月份。同時,城鄉居保業務系統變更姓名、身份證號碼關鍵信息時,成功推送后稅務局無法變更,需要參保人到稅務局和人社局進行變更操作,一個信息變更導致參保人“兩頭跑”“多次跑”,與目前提倡的“一次辦好”相悖。
(三)稅務部門不能及時受理特殊繳費撤銷申請
目前業務系統的特殊繳費撤銷必須根據稅務部門反饋的結果才能進行后續撤銷操作。城鄉居民業務系統發起特殊繳費撤銷申請,而稅務部門不能及時接受并進行確認操作,導致參保人錯誤繳費發生。
(四)基金收入戶調整不到位,影響業務辦理
由于基金收入戶為止收狀態,導致經辦機構在辦理跨省轉入、跨年度稽核退款、被征地農民繳費補助、老農保資金轉入等業務時,無法按照原流程轉入基金收入戶,目前收到的資金只能暫存基金財政專戶或支出戶。
(五)社保費不足額繳納及漏繳問題
雖然有些企業已經進行了工商稅務登記,有了經營收入,并正常發放工資。然而,卻沒有進行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的登記工作,也沒有正常繳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費,沒有實現全員參保,沒有按規定標準繳費的現象比較突出,存在部分單位應收不收、或少收、甚至超標準收取等現象,出現社保費不足額繳納及漏繳問題。
(六)非稅收入執收系統難以滿足工作要求
由于系統設計不科學、網絡傳輸不暢、執收系統欠穩定等原因,導致系統平臺不能及時登錄的現象時有發生。同時,非稅收入管理部門業務人員大多缺少對系統性能及相關專業知識的了解掌握,更不具備處理維護系統的技能,一旦遇到系統平臺不能及時登錄等問題便束手無策,只能等待系統軟件公司技術員上門解決,既影響了系統的正常運行,耽擱了工作,又給客戶帶來極大不便,并極易引發客戶對非稅收入管理部門的不滿,甚至引發投訴等負面輿情。
四、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一)完善相關系統,確保征繳信息暢通
針對征繳信息更新不及時,征繳數據不能及時反饋問題,稅務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征繳系統軟件,在實時信息反饋或反饋繳費數據時,同步實現參保人實際繳費時間與反饋的上解時間暢通,消除參保人疑慮,確保參保人權益不受損。
(二)人社稅務統一標準,修改稅務校驗規則及參數
針對稅務和人社平臺不能共享,人社參保數據推送被拒絕問題,由于目前城鄉居保業務系統對此類數據無法進行處理,重新推送仍然會出現稅務效驗失敗拒絕接收的情況發生。城鄉居保業務系統對原來繳費的控制是判斷參保人的繳費狀態,稅務是根據繳費截止時間判斷,稅務人社應統一標準,抓緊修改稅務校驗參數及規則,接收城鄉居保業務系統推送的相關數據。
(三)及時處理撤銷申請等操作
針對稅務部門不能及時受理特殊繳費撤銷申請問題,稅務部門要積極配合,詳查原因,及時進行確認或退回操作,反饋撤銷申請操作狀態,避免參保人錯誤繳費現象發生。
(四)盡快啟用基金收入戶
針對基金收入戶調整不到位,影響業務辦理問題,要盡快啟用基金收入戶,對收入戶收入資金項目進行限定,確保所有業務正常辦理。
(五)打破壁壘,實現社保費和非稅信息共享
針對社保費不足額繳納及漏繳問題,稅務部門要積極推進與人社部門社保費信息共享,摸清費源底數,組織開展參保登記信息校驗,篩查一方已登記另一方未登記的企業名單,減少或杜絕不足額繳費及漏繳問題。
(六)加大軟硬件投入,確保系統穩定運行
稅務部門要加大資金投入,組織專業研發維護團隊,加強軟件升級、運行維護、專業培訓等力度,為實現各模塊的功能細化及網絡穩定性維護,提供更為快捷有效的使用及查詢方式。同時,加大對相關人員實用技術操作應用的培訓力度,提升他們處理和解決常見系統問題的能力,實現系統真正意義上的完全覆蓋。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社保費和非稅收入管理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政府財政收入運行的效益。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征繳體制改革意義深遠,非常必要。通過改革,建立健全職責清晰、流程順暢、征管規范、協作有力、便民高效的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征繳體制機制,為“放管服”改革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營造堅實穩定良好的經濟社會基礎。總之,深化社保費和非稅收入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充分認識其重要性和復雜性,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從根本上解決社保費和非稅收入征繳存在的突出問題,實現社保費和非稅收入管理工作的規范化、法制化。
參考文獻:
[1]秦亞娟.淺議非稅收入分類管理的現狀及改進措施[J].財經界(學術版),2012 (03):272.
[2]湯丹.我國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基本情況、存在的問題及相關措施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11 (23):49-50.
[3]張志濤.我國政府非稅收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分析[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3 (04):50.
[4]姜麗娟,涂早武.淺析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收入再分配效應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 (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