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摘要:隨著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人們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我國媒介環境經歷了一系列轉型升級,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不斷融合,形成融媒體時代。融媒體環境對新聞記者和節目主持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斷加強對主持人即興控場、講好“中國故事”、解讀新聞能力的需要,才能滿足受眾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文章基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主持人大賽”分析,研究融媒體時代對主持人角色定位的探究。
關鍵詞:融媒體環境? 主持人大賽? 中國故事? 即興控場
媒介融合發展的形成
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廣播電視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同時,節目傳播形式的轉變、受眾需求的提高,對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通過的《關于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進宣傳文化領域改革創新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此政治背景下,我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形成融媒體時代。在融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和互聯網各自優勢開始整合、互補,使其功能和價值得以全面提升。節目傳播形式較傳統媒體時期有所轉變,多以直播形式呈現于受眾,為節目傳播增加受眾覆蓋面的同時,也增強了節目的互動性,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依托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高質量的內容傳播。
融媒體時代,主持人角色面臨的挑戰
媒介融合的環境下,品牌化節目層出不窮,為觀眾帶來視覺盛宴和精神享受。同時,主持人作為節目核心競爭力,也面臨著更多挑戰,墨守成規、不參與節目制作和內容創新,必然會被“快節奏、直播化”的媒體環境所淘汰。融媒體環境下,主持人應加強憂患意識,打破固有局限,順應節目需要,積極觸網、轉變觀念,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綜合能力,適應快速發展的融媒體環境。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主持人大賽”(以下簡稱大賽)中,我們可以看到,受眾和媒體環境對主持人綜合實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且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了創新,分為文藝類和新聞類兩個方向,內容更加注重考察選手對節目導向把控能力、新聞直播互動能力、多媒體應用能力和思維表達能力的考察。本次比賽不僅為廣播電視行業選拔了大批優秀人才,而且也滿足了受眾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并從選手的表現中充分感受到了由內而外散發出的“中國自信”。
融媒體時代,受眾對主持人能力多樣性需求
媒體融合環境中,主持人成為廣播電視節目的核心角色,其競爭力不僅來自于自身知識的積累、專業素質的加強、思維的深度和語言的流暢度、正確的價值觀與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同時與自身的責任、擔當、格局、胸懷密切相關。想要成為一名優秀主持人,不僅是專業技巧和主持經驗的完善與豐富,還要時刻加強對自身價值觀的構建,評委董卿在大賽中說道:“價值觀能夠決定一位主持人成為舞臺靈魂的支柱或是無根的浮萍。”為了滿足節目和受眾的需要,符合媒體環境的需求,主持人必須不斷進取,肩負起自身責任和社會使命,用心看待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在全民終身學習的融媒體時代,受眾對文化需求和節目形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從而要求節目主持人必須不斷吸取養分,進行多維度的學習和積累,才能把“中國故事”講述生動,進行大眾傳播。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說:“主持人講什么?怎么講?為什么這么講?”這背后都依賴于自身對家國、社會、時代的強烈思考,都蘊含著主持人鮮明的立場、態度與價值坐標。融媒體環境下的主持人,不僅需要音節的字正腔圓、語言的流暢和良好的儀表,更需要主持人對所講“故事”言之有物,出口成章,表達正確的觀點和積極的態度,才能展示出自身文化積累和專業素養,才能讓受眾感受到“中國故事”散發出的國家自信。大賽議程中,有90秒的新聞即興評述或節目即興主持以及后續對“三個關鍵詞“的即興串聯,這些即興內容充分考察選手的知識儲備和視野格局,選手應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事物之間具有邏輯性和合理性的連接點,發揮想象思維,進行即興表達。以文藝類金獎獲得者蔡紫為例,在全國“6進3”的決賽中抽到了“列車、媽媽、草原”三個關鍵詞展開一段講述,選手迅速檢索信息,以“草原媽媽都貴瑪”的故事征服了現場所有的觀眾和評委,這份自信和底氣來自于選手日積月累的文化積淀和信息搜集,因此才能講好精彩的“中國故事”。
本次比賽走上電視熒屏的全國前60強選手,面對考核內容,所表現出的睿智、沉著、專業,讓大賽熠熠生輝、好評如潮。這些精彩和實力都來源于超高的專業素養、豐厚的文化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以及較強的抗壓能力,這也是融媒體時代對每一位主持人提出的高標準、高要求。
即興控場的能力。融媒體環境中,信息傳播內容變得更加飽滿和立體,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圖像,逐漸加入更多新元素,由文字、圖像、聲音、特效、動畫和短視頻等多種元素有機構成,為受眾帶來更多獲知信息的空間。與此同時,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廣播電視節目的傳播形式也有所轉變,區別于以傳統媒體為主的錄播時代。融媒體時代,節目的傳播形式主要以直播呈現于受眾,追求傳播內容更加有效覆蓋,實現跨文化、跨地域和跨藩籬的大眾傳播。主持人不僅承擔播報新聞、串聯節目的基礎工作,而且必須做好節目現場把控以及提高面對突發情況的控場能力。大賽的考核設置中,側重考察了選手即興控場和面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方式。節目第11期,文藝類選手全國前六的決賽中,設置“選手因身體不適為由臨時申請退賽”的考核內容,要求選手面對現場突發情況進行處理。本環節是對選手心理素質、知識儲備、主持經驗、現場把控、現場反應能力的綜合考察,選手張舒越采用“心理戰術”策略,把《挑戰不可能》節目中的“挑戰精神”與自己參加比賽的真實經歷相結合,鼓勵選手“挑戰”自我,同時與現場觀眾互動,用掌聲為“臨時退賽選手”加油,巧妙地化解了突發情況,使節目正常進行。
控場,從字面分析,一是“控”,指掌控、把握;二是“場”,指場合、場地。控場就是掌控、把握現場和場面。控場能力就是對節目整體的掌控能力,需要主持人在節目流程、環節、話題、時間等方面進行全面掌控。主持人作為節目把控者,不僅要保證節目順利進行,而且要妥善處理各種突發狀況,適應“直播化”的媒體環境。2015年《我是歌手3》總決賽在湖南衛視以直播形式播出,中途,重量級選手孫楠臨時退賽,這讓主持人汪涵碰到了“挑戰”。主持人汪涵是一位具有多年主持經驗和即興控場能力較強的主持人,成功以“黃金三分鐘”解救了整個大型直播現場。汪涵利用智慧拉近與觀眾距離,巧妙利用與觀眾互動得到了兩次雷鳴般掌聲,為編導贏得“黃金三分鐘”的準備時間,確保賽事直播順利進行。此后,汪涵的“三分鐘”機智應變被稱為教科書式的典范。
解讀新聞的能力。主持人應具備準確解讀新聞的能力,才能準確剖析觀點,堅持正確立場。面對不同新聞事件、新聞現場和采訪對象,要具有仔細觀察、用心感受和高度敏感的專業素養,才能準確詳盡解讀出每個新聞事件背后的故事,才能近距離詮釋“中國故事”。受眾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和需求,不再停留于新聞事件的表層,而更為關注由該事件折射出的“道理和現象”。比如央視《新聞1+1》,探究其長期保持高收視率的原因就是它對每個新聞事件的深度解讀,滿足受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需求。
融媒體時代,“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干部的諄諄教誨、殷切期待。主持人和新聞記者要加強對“四力”的踐行,堅持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的運用配合,培養筆力的實踐,只有堅持用筆構思、用腳丈量、認真觀察、用心思考出來的內容才具有感情的厚度、精神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和知識的廣度,才能準確、生動地解讀新聞背后的“故事”。大賽“走出去”實踐環節,充分響應國家號召,考察主持人對“四力”的踐行水平。以新聞類金獎獲得者鄒韻為例,作為新聞記者,她堅持邁開腳步、走向世界、拓寬視野,給觀眾帶來了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故事”,展現出中國雜交水稻為非洲及世界所做的貢獻,同時也讓受眾領略了袁隆平院士的人格魅力,提交了一份精彩答卷,并且為媒體人樹立了榜樣。
結語
融媒體時代,為主持人帶來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主持人不僅要掌握最基本的專業素養、政治素養、文化素養,還要不斷加強講述“中國故事”、即興控場和解讀新聞的能力,才能適應媒體融合下的新動態、新變化、新要求。本文基于大賽分析,為主持人的發展探尋航向,以高標準、全方位、生活化的要求,客觀地分析了融媒體時代對新聞記者和主持人的培養路徑。(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民生學院)
參考文獻:
1.楊國瑞:《中國廣播電視產業媒體融合研究》,北京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
2.毛 雷:《綜藝節目主持人的控場能力》,《青年記者》,2019(20)。
3.吳超凡:《探析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節目主持人業務素質——由2019央視《主持人大賽》帶來的啟示》,《傳媒論壇》,2020(3)。
4.劉? 昆:《用“四力”書寫使命答卷》,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911/c40606-30284790.html,201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