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夢
發展是當今世界,也是當代中國的主題之一。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提出了經濟發展要向高質量轉變,處于治蜀興川、爭上新臺階的四川省,其經濟高水平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在發展經濟學的視角下探尋四川省經濟發展中現存的諸多問題,極富現實意義和學術探討價值。本文在發展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針對四川省發展經濟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一、發展經濟學的相關理論
(一)經濟增長以及增長極限論理論
經濟發展的中心內容就是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各地區發展最為注重的問題之一。經濟增長從一般定義上來說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段時間內實際產出的增加,這一過程可以用GDP、GNP或其人均數來衡量。但是在本文中涉及的經濟增長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產出增加的概念。也就是說,指的是一個存在產出增加的長期過程。提到經濟增長,伴隨著的是增長極限論的概念。增長極限論認為如果按照現在的經濟發展模式,越來越多的人和快速發展的經濟會導致生態系統耗盡所有不可再生的資源。
(二)經濟發展理論
經濟發展理論是一個比經濟增長更寬泛的概念,它不僅包括經濟增長帶來的實際產出的增長,還應該包括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的轉變。發展經濟學從一開始就是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而產生的,尤其在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差距日益懸殊,發展經濟學更是被人們所重視。發展經濟學中強調經濟發展必然會帶來經濟的增長,但是經濟增長不一定會帶來經濟的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應該積極推動產業結構改革,鼓勵創新企業的發展,這樣的經濟增長才能帶來經濟的合理持續發展。
(三)發展極理論
發展極指的是經濟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行業所在的地區,這種地區是主導產業和創新型科技產業在空間上的集聚。發展極往往吸納了大量的人才和高新技術,對當地GDP的貢獻值很大,是經濟增長新的拉動點。同時,發展極的成長能夠對周邊的地區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程度上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發展經濟學中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理論對四川省縣域經濟的發展研究具有極大的啟示作用。四川省作為西部大省,如果只是專注于經濟速度增長而忽視了經濟發展的質量,那么對于四川省的經濟是得不償失的。因此,四川省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充分利用“發展極”,實現全省經濟發展繁榮的同時不僅要追求速度,還要注重與兼顧質量。
二、四川省經濟發展的總體現狀
(一)四川省經濟生產總值概況
從進入新時期中國以來,四川省經濟生產總值反映出喜憂參半兩方面的現象。積極的一面是四川近年來通過多產業的發展使得GDP增速穩中有進,大多數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善,人們收入逐步增長,為人們帶來了社會福利的提高。另外一方面是四川的各地區之間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利于四川省平衡、協調地發展。就四川各城市GDP來說,2018年省會成都繼續上演一城獨大的現象,其生產總值高達1.5億元,為全省生產總值的近40%,是四川第二大城市綿陽的六倍多。站在發展經濟學的視角下可以發現這些現象有跡可循。就以成都市為例,成都市土地可利用面積的比重高,另外還擁有都江堰水利工程,水資源方面具有比較優勢。這些資源都適合成都市在四川“發展極”的形成。近年來,成都市更是通過資源優勢的集聚,利用獨特的川蜀文化,吸引大量游客,為成都的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以成都在雙流建造國家飛機場為例,此項目極大地帶動了雙流周邊地區產業的發展,為周邊地區帶來了經濟發展的機遇。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成都利用自身產業中資本、技術的優勢,不斷虹吸周邊城市,帶動了周邊鄉鎮百姓的脫貧與企業的發展??梢姡鞍l展極”理論在四川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四川省各地區生產總值穩定增長
綜合四川全省的經濟發展狀況,其經濟增長速度合理,經濟發展水平也處在全國中上階級,能夠有效地完成中央財政部對各省下達的經濟發展任務。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三大產業結構都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第三產業同比增長9.1%,增加值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第一、二產業發展也差強人意。但是由“經濟增長”理論中的“木桶效應”可知單靠成都市生產總值的增長并不能帶來四川省經濟質量的提升,反而會導致四川經濟的短板太過明顯。正確處理好經濟強區與貧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才能使四川各地區經濟得到平衡的、平穩的發展。
三、四川省發展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建議
盡管四川在新時期中國的經濟發展態勢穩中有進,但是投資缺乏持續的推動力,經濟體結構不完善,主導行業的發展不盡如人意,沒能起到支撐經濟體的作用。以下對四川省目前經濟發展存在問題提出了可行的建議。
(一)地區區域發展失衡
在 2018 年四川省公布的各地區生產總值排名中,根據各地市州的經濟總量,出現了四個發展梯次,各梯隊發展差距明顯。其中處于四川經濟第二梯隊的綿陽、德陽、宜賓、南充作為四川的經濟大市和強市,GDP總量之和也不過是成都市GDP的55%,足以見得四川的經濟發展不均衡。對此,四川省應該繼續大力實施“一干多支”的發展戰略,即發展各區域的特色產業,提高區域競爭力,形成新的增長極,為四川經濟發展帶來活力。從發展經濟學的視角來看,發展極的形成將在很大程度上為四川經濟找到新的增長點,為四川在新時期的發展中助力。
(二)高素質人力資源的缺失
四川經濟的發展還受到人力資源的限制。從發展經濟學的視域下看,人才是最活躍的發展要素,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時人力資本的分配也嚴重影響發展經濟的增長與長足發展。由于四川早期經濟發展過程中人才基礎較弱,導致人力資本儲蓄不能達到經濟高速發展的要求。這嚴重阻礙了四川經濟結構的順利轉型,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目前,四川省高層次技術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的嚴重不足制約了四川省各縣創新技術型產業的發展,無法激活創新產業的內部活力。針對這一現象,四川省應該做到以下兩點:1.積極引進人才,進行人才資源共享。四川省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與其他各省份進行人才信息共享,進一步做到人才研究成果共享、人才智慧共享。2.增加教育方面的財政支出,重視教育行業的發展。四川省應該從自身內部出發,重視教育培養,加大對人才的投入,建立人才儲備庫。
(三)工業發展不成熟
四川的工業發展相對比較落后。雖然四川具備部分工業發展的優勢,但是目前四川產業結構的比較優勢仍不能從農業密集型順利轉化為資本密集型,其工業水平不能產生強大的經濟帶動力。作為新時期中國的西部重要省份,四川的工業發展還跟不上新時期中國的平均速度,因此,四川省應該優化工業結構,推動工業現代化進程。優化四川經濟結構可以側重生產高加工度、高集約化的產品,擴大終端產品輸出。除此之外,在保障四川原有工業的穩定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創新創業,加大對科技的投入以此推進高科技工業的發展。
(四)能源消耗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進一步升級
四川省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粗放型的資源開發方式導致生態破壞嚴重。發展消耗的能源資源代價高,不合理的資源開發造成地質災害更加嚴重,近年來四川地震頻發也印證了這一點。在發展經濟學中尤其強調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因此從增長的極限到可持續發展是四川省的必由之路。對于破壞環境的企業,政府應該通過征收環境保護稅對其發展進行限制,另外制定法律法規對企業的破壞行為起到約束作用。(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