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英語短文填空題已經成為考核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題目難度有所上升。本文以短文填空解題教學為例,結合教學實踐,從核心素養入手進行教學策略探索,提岀3C技巧法,為初中英語短文填空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短文填空;核心素養;3C技巧法
【作者簡介】陳秋余(1991-),女,廣東珠海人,珠海市拱北中學英語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英語教學)。
一、 引言
在《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導向下,初中英語學業水平考試的內容更加重視考察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以短文填空為例,題干選材的故事性強,多數圍繞中國故事、優良品質、中西文化差異、生活科技等主題。這類題型難度相對較大,得分率低,主要是因為篇幅較長,詞匯變化頻繁,注重考察生活常識、語篇意識、系統思維、詞匯變化熟練程度以及邏輯推理能力。在此背景下,筆者把短文填空教學與核心素養結合起來,探索教學策略,提出3C技巧法,為進一步提升短文填空教學的質效提供參考。
二、短文填空3C技巧法的定義與作用
3C技巧法,即由connect“聯系”,collocation“搭配”,change“變化”的首字母組成的學習技巧。該技巧要求學生學會“聯系”上下文,結合語境、文化背景去推斷詞語;要求掌握短語的“搭配”,啟發學生注重日常積累;要求掌握語法規則,學會“變”詞性,“變”詞形,“變”詞態,即根據時態變化詞語形式,培養學生系統思維。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通過課堂上的現場答題、分小組討論、分步驟演練等形式,引導學生理解技巧、運用技巧。課堂上,多數學生認為3C技巧法能夠高度概括學習要領,在字面上通俗易懂,內容上便于記憶,能幫助掌握答題方法,避免在讀題解題中岀現遺漏。
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短文填空教學實踐和探索
1. 應用3C技巧法。
(1)運用Connect“聯系”的方法,掌握文意和語境。
【教學片段一】選取了若干情節豐富的句子和段落,且能夠通過上下文分析得出答案,讓學生先做后討論,教師補充說明。如:Ma Liang loved to _________, but he didnt have a brush. He was too poor to buy one, so he often used sticks to draw pictures on the ground. 此題可以通過下文的draw pictures 得出答案為draw。
(2)運用Collocation“搭配”的方法,補齊表意缺失。
【教學片段二】選取了考察搭配的文段,讓學生從中感知短文填空中需要考慮短語的搭配。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訓練,筆者還挑出了一些短語,如動詞短語搭配want to do,decide to do,try to do,enjoy doing,finish doing;還有介詞短語look after, look for, cheer up, put on;名詞短語once upon a time, all kinds of, all the time.
(3)運用Change“變化”的方法,做到與前后對應的時態、數量、成分一致。英語核心素養中的語言能力包含語法知識,短文填空也考查到詞語的變化。例如,填入動詞要考慮到時態的變化,填入名詞要考慮單復數的變化,形容詞要考慮是否變成副詞,是否要變比較級和最高級等。為了更好地總結,筆者也按照詞性選取了相關片段,讓學生填入不同詞性,然后總結需要注意的事項。
【教學片段三】筆者選了一個故事片段,挖空了名詞,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有趣的、敘述性強的材料時增加做題興趣,也為了讓學生學會總結填入名詞需要注意的是考慮單復數和所有格這兩個細節,即“填入某詞時,要考慮做哪些變化”。
2.培養語篇意識。在短文填空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粗讀通篇,從整體了解文章大意,避免邊讀邊做,導致所填的詞語拼寫正確但不符合語境。為了強化學生的語篇意識,在提岀3C技巧法的基礎上,筆者總結岀了四個主要的解題步驟:第一步,讀短文,明大意,知時態;第二步,找聯系,猜詞義;第三步,變三變,才 “抹”(填)上;第四步,再審讀,查錯誤。在教學中,筆者從這幾點中各找一個字,連成了“大臉(聯)抹茶(查)”,幫助學生迅速地記憶這四個步驟。
3.開展常態化訓練。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反映的記憶規律,在引導學生運用3C技巧法培養語篇意識后,教師應當及時進行鞏固性練習。在實踐中,筆者利用課前5分鐘進行策略的訓練,帶領學生進行單詞、短語、語法知識的鞏固,并每天布置相應的家庭默寫作業。
四、結語
短文填空題型是廣東省英語學業水平考試中一道難度大、考察范圍廣的題目,教師要更加關注學生在做題時反映在核心素養方面的短板,注意抓好學生的學習基本功,加強解題技巧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能力,發展思維品質,使學生領會文章背后的文化內涵、時代背景,不斷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