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是初中教育過程中的主要教學內容,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我們重視學生的口語發音以及聽力能力,而英語歌曲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出現在了我們的視野當中。本文將針對英文歌曲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期望能夠提供一些有效的幫助。
【關鍵詞】英文歌曲;初中英語教學;應用
【作者簡介】黃淑紅,廣西桂林市全州縣第五中學。
初中教育是整個教育階段的關鍵部分,我們在對初中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英語教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國際間的交流溝通愈來愈頻繁和深入,而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言,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在對初中生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也應當注重提升我們的教學效率,幫助初中生更好地掌握英語知識。
英文歌曲是學生接觸英語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利用好英文歌曲的積極作用,來幫助學生逐漸的掌握英語知識,更好的學習和成長。
一、英文歌曲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英文歌曲是學生接觸英語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在平時生活中學生十分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形式,我們都知道,興趣才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初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也應當注重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擁有了足夠的學習興趣之后,能夠主動的進行英語知識的學習,而通過英文歌曲的應用,就能夠逐漸的培育學生這種學習興趣。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所以我們在進行英語學習,主要的學習目的就是將英語知識進行應用,實現英語的交流和溝通,而英文歌曲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就能夠幫助初中生提升自身的英語聽力水平以及口語水平,幫助初中生更好地將英語知識進行應用。初中生在進行英文歌曲的欣賞過程中,需要將英語歌曲中的歌詞進行分析和理解,并且也會跟著節奏來進行英文歌曲的演唱,從而逐漸地提升自身英語應用的能力。
在大多數的英文歌曲當中,都有著一定的英語單詞,這些單詞在初中生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有的已經接觸過,所以初中生在進行英文歌曲的欣賞過程中,實際上也能夠將英語單詞進行回顧,從而幫助初中生打下堅實的英語詞匯基礎。
二、英文歌曲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1.利用英文歌曲培育初中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正如我們前面所述,興趣才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們在對初中生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學會應用英文歌曲來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傳統的英語聽力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給學生播放一些老舊和古板的英語聽力材料,使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甚至于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分心。我們可以將英語聽力的材料用英文歌曲的形式來展示,讓學生通過聽取英文歌曲來分析相關的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夠更加的有積極性。
除了聽力能力的培育之外,口語能力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部分,我們應當學會應用英文歌曲來培育學生的口語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英語口語的學習。我們可以讓學生將英文歌曲進行翻唱,在翻唱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積極地進行英語口語的模仿和學習,從而逐步的掌握相關的英語口語能力,并且從中感受到樂趣。
我們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相應的英文歌曲演唱比賽,對比賽過程中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一定程度上的獎勵,讓學生能夠得到激勵,更加積極地進行英語知識的學習。
2.利用英文歌曲來了解英語文化。學習一門語言歸根結底就是要學習他背后的文化,英語文化和我們的中華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性,英語國家的人在思維方式以及行為習慣上都與我們有著一定的不同,英語的語法以及語言文字與漢語的也有著一定的差別,我們在進行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如若想要更好地掌握英語知識,就應當學會理解他們背后的文化,轉變自身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通過英文歌曲的欣賞,來讓學生逐漸的體會英語文化背后的思維形式,從而更好地了解英語文化。
3.利用英文歌曲幫助學生學習英語單詞。單詞是我們在進行英語學習過程中無法忽視的一個部分,英語單詞就像是一個個積木,只有他們組合在一起,才能夠構成英語句子,形成相應的語言,我們在進行英語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也是從單詞的學習開始的。我們可以根據我們教學的內容,來選擇相關的英語歌曲,對學生進行教學。
4.利用英文歌曲幫助學生學習英語俚語。在實際的英語使用過程中,和我們的教材內容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存在著很多的俚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利用英文歌曲的形式,來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滲透。在大部分的英文歌曲當中,want to都是用wanna來表示,going to使用gonna來表示,我們在帶領學生進行英文歌曲欣賞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逐漸的掌握相關的俚語知識,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
三、結語
英語教學是初中教育階段的主要教學內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應用英文歌曲的積極作用,來培育初中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利用英文歌曲來幫助初中生了解英語文化、學習英語單詞以及學習俚語知識,從而逐漸地提升初中生的英語聽力以及口語能力,幫助初中生更好的學習和成長。
參考文獻:
[1]范梅.淺析英文歌曲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英語教師, 2016,1607: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