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燕
主流新制度經濟學家以交易費用為核心,分析經濟系統由均衡到非均衡再到一個新的均衡的變化,即制度變遷的過程。這種分析框架過分依賴于交易費用這個概念,由于交易費用概念本身存在問題,導致這個理論框架并不完善。從該框架分析過程中涉及的問題可以抽象出主體理性、利益結構、資源約束、技術約束、制度約束等關于制度變遷分析的關鍵變量,以這些變量為基礎初步構建一個全新的制度變遷個體決策綜合模型。
一、制度變遷的交易費用分析框架
市場交易過程存在交易費用,當市場交易費用達到一定程度時,組建企業并進行交易將有利可圖,而當市場和企業在交易費用達到均衡時,企業的邊界也得以確定。以交易費用、交易收益和交易利潤為核心變量的制度變遷分析框架,很容易定義一種制度均衡狀態。制度非均衡產生潛在的獲利機會,進而引起制度創新乃至制度變遷以達到了新的制度均衡,這個過程的不斷重復構成了制度變遷。對制度變遷供求分析框架進一步完善,一方面從時間角度分析過去的制度結構對現在和未來制度結構的影響,另一方面從空間角度分析制度結構矛盾對制度變遷的意義。
經濟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導致整個社會制度的有效變遷,制度變遷分析越來越趨于微觀化。制度變遷的微觀分析研究如何由個體利益最大化決策推導出整個社會制度的變遷。
二、制度變遷個體決策變量設計
(一)制度變遷中的經濟主體
制度變遷主體有單一經濟人、家庭或組織、政府或國際機構。不同的主體分析產生了不同的制度變遷理論,經濟主體行為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是無法忽略的。
(二)制度變遷中主體的利益結構
該因素基于任何經濟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欲望無窮的假設,不同的經濟主體有不同的經濟利益,但又有一定的共同利益。新制度經濟學家中制度變遷的理性構建主義雖然認可主體利益最大化行為對制度變遷的意義,同時強調了經濟主體的不同,但是對利益結構的強調仍然不足。
(三)制度變遷中的主體理性
理性問題是新制度經濟學得以產生的關鍵因素。新制度經濟學家認為由于有限理性的經濟主體和不確定的決策環境導致決策信息不完全、不對稱,因此為彌補有限理性、減少不確定性、獲得足夠信息而采取相應行動的交易費用將不可避免,由此引入了制度分析。經濟主體的理性對經濟主體的行為有重要影響,進而在制度變遷中起重要作用。
(四)制度變遷中經濟主體面臨的資源約束
制度的建立、運行和變遷都產生交易費用,因此,一個特定經濟系統的資源積累量和分布從根本決定了這個經濟系統的制度變遷的方式、途徑和方向。資源的重要性來自于資源對于人們無限制的欲望和需求總是有限的,另一個與資源變量密切相關的是技術因素。由于技術的限制,人們往往對某些資源無法利用,或者無法發現某些重要資源,都會導致某些重要制度無從產生。特定資源的存在,是人們對些資源的產權和基于這些產權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的重要基礎。
(五)制度本身構成對經濟主體行為的一個重要約束
經濟學家學將制度定義為行為的規則,認為制度限定了經濟主體行為選擇的空間,同時給予了經濟主體相應的行為激勵。制度本身對制度變遷的重要意義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性,另一個就是任何制度變遷都是一個結構性變遷過程,即在某個制度框架內,某個具體制度安排的變遷,影響其它具體制度安排的變化,結果制度變遷在量變上逐步積累,達到臨界點時整個制度體系的變遷就會發生。
(六)經濟系統變化的歷史依賴性和影響的非線性
任何變量的本期的變化取決于其自身與其它變量的本期關系和過去關系,即變量路徑的依賴性。與變量的路徑依賴性相對應的是變量之間影響的非線性關系,及變量A對變量C的影響,可以是A直接作用于C,也可以是通過B間接影響C。在現實當中的這種非線性關系如團隊生產、委托代理關系、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甚至搭便車等。
三、制度變遷的個體決策模型
(一)模型的簡單描述
一個簡單的個體決策模型可以被簡單的描述為:假設經濟系統中有無數個同質的經濟個體,任何經濟個體都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采取相應的行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該行為導致經濟體所面臨的約束條件改變,進而改變經濟個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空間,從而激勵經濟個體在新的約束條件下進一步追求更大的利益,如此循環。
(二)經濟主體行為的初始環境
經濟個體追求利益最大化行為激勵來自于模型系統外的一個沖擊,原有的均衡狀態發生改變,然而首先是主體行為約束條件的改變,然后是激勵的改變,最后主體行為的改變。
如果外部沖擊是連續的,那么經濟個體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與約束條件之間的循環就不會終止;如果外部沖擊比較緩慢或較少,則經濟個體行為的約束條件變化較小,對經濟個體的利益最大化行為的激勵以及由此導致的約束條件的變化也將是緩慢的和較少的,反之亦然。如果外總沖擊是多元化的、復雜的、層次性的,以及各處沖擊是交織在一起的,那么,經濟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行為與其行為的約束條件之間也將是多元化、復雜的和層次性相互交織在一起發生作用的。
可見分析思路的起點是一種均衡狀態。由于變量不均衡必然導致行為不均衡,所以設定這種均衡狀態同時包括了變量均衡和行為均衡。本模型中經濟主體的行為約束條件有主體理性水平、主體利益結構、主體資源凜賦、主體技術水平、主體制度結構。當不存在外部沖擊時,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必將導致主體行為和約束條件及約束條件之間的靜態均衡。
(三)主體性或者非主體性的意義
無論是制度變遷的自發演化傳統分析,還是制度變遷的理性構建傳統分析,都承認制度變遷作為一種社會關系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必然是人類行為的結果。當人類為了實現某個具體的目的而采取行動時,行動的受體對象是其有意選擇的結果,行為的結果也是其采取該行為的目的,且主體意識到了自身在采取行動。主體性是指以下幾種變量的對應關系,如果存在則說明某項結果是存在主體性,否則不存在。情況1:主體A的A行為是為了實現A結果而采取的,如果A結果因為主體A的A行為產生了;情況2:雖然主體A的行為A是為了實現結果A,但結果A卻是因為主體A的B行為而產生了;情況3:主體A的為了實現結果A的A行為卻導致了結果B的產生。以上情況1中的結果A可以稱之為是主體理性構建的產物,而情況2和3中的結果A和結果B則不是主體理性構建的產物。如果結果C不是任何主體任何行為的直接對象,但是結果C還是產生了,我們只能說結果C是與C相關的經濟系統自發演化的產物。
四、結論及展望
制度是均衡模型的變量之一,既是主體行為的初始約束條件,也是外部沖擊下主體行為的結果。但究竟是主體有意為之的結果,還是主體無意為之的結果我們并不知曉。重要的也許不是在這兩個傳統之間的爭論,而是當我們假定了這個世界存在兩個異質經濟主體或多個異質經濟主體時,制度或集體或組織或群體產生的細節過程是什么。在此,博弈論在制度分析中的應用也許是一個最佳的工具。《社會制度的經濟理論》最早從博弈論角度分析制度現象,美國經濟學家安德魯·肖特在該書中試圖用博弈模型向人們展示斯密—門格爾—哈耶克—諾齊克的制度演化理論的細節過程,此后其它經濟學家,如H·培頓·楊、青木昌彥等沿著這個方向做了大量工作,這個方向模型化綜述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
校級項目:本文屬于西安翻譯學院校級項目“陜西民辦高等院校預算編制與執行現狀研究”(項目編號:18B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