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識形態教育作為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而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要陣地,因此必須做好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新媒體發展給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帶來機遇同時也帶了挑戰,文章主要從國家教育機制和理念、教師隊伍建設、新媒體與第二課堂成績單融合模式等方面對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引導和提升,為實現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力量。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指出意識形態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要充分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同時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做好當代學生的教育工作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從黨和國家發展全局出發,深入分析新時代新形勢對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我們應時刻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充分認識到意識形態工作“三個事關”的重要性,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時刻增強“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充分做好當代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引導和教育工作。
一、新媒體環境給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帶來的機遇
(一)新媒體時代開拓了傳統教育新的領域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給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帶來了便利性同時,也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延伸,高校傳統教育模式具有主導性和權威性,主要采用一對一或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模式,而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意識形態教育的局限,不僅可以多人次、多空間進行教學指導,同時可以跨越空間和地域進行意識形態教育引導,豐富了傳統意識形態教育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全面的課程教學素材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短板。
(二)新媒體是傳統意識形態教育的新載體
新媒體的多元化、高速化和交互性的特點是對傳統教育課程的延伸,也是延伸傳統教學育人的新載體,為學生教育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可能性。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接觸到多彩的世界,也可以對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形成開放的發展思維。
二、新媒體環境給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教育帶來的挑戰
(一)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導向作用弱化明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對外實行開放,受西方文化和多元化社會思潮的影響,導致我國新舊矛盾疊加凸顯,思想意識形態爭鋒愈演嚴峻,特別是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更新和傳播速率快、不可控性等特點,輿論生態愈顯嚴峻。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我國網民人數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在年齡結構中10~39歲人群占據70.8%,其中20~29歲人群占據最高,學生的比例最高,占24.8%,大學生成為網民的主要組成部分,手機等自媒體的迅速發展,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宣揚思想的主要載體,誤導學生文化錯位和弱化文化認同感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導向作用,使意識形態教育愈發嚴峻。同時由于自媒體監督機制不健全和一些不法分子發布違法犯罪視頻、圖片甚至造謠,宣揚不正確信息和新聞,對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產生誤導,弱化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導向作用。
(二)新媒體平臺發展弱化了教育第一課堂的教育導向作用
由于新媒體高速性、多元性的特點,當代大學生思想比較活躍,學習能力和好奇心比較強,主流意識形態思想和社會主義價值觀不牢固,認為新媒體信息齊全并且容易獲取,導致第一教學課堂效果不佳,學生通過新媒體獲取知識的方式慢慢弱化教育第一課堂的導向和引領作用,極大削弱了第一課堂意識形態教育的功能。
(三)新媒體平臺發展弱化第二課堂的吸引力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極大消弱了學生第二課堂的開展效果。當代大學生以新媒體為媒介接觸新事物,學習知識面、興趣點更多,而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開展普遍存在傳統的理論知識宣講和學習,缺乏與新媒體相結合,往往出現“被觀眾”的現象,不能很好地結合學生的切實需求,以第二課堂為載體,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進行教育引導,從而弱化了第二課堂的作用進行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初衷。
三、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提升對策
(一)國家層面:落實國家政策方針,教育理念和完善機制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應時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學校黨委領導下,做好當下大學生教育培養和意識形態引領工作。
首先應落實國家教育政策方針,明確教育理念。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采用一對多或一對一的灌輸式或權威性教育方式,如今在素質教育時期,新媒體便捷性特點給學生學習新知識、拓展新視野提供有效的載體,學生可以通過自媒體了解到不同國家文化和新聞事件,可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將自媒體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和傳統的教學形式相融合,改變傳統的教育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針對社會事件提出自己看法,并對學生進行積極正確引導,充分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價值觀和文化認同感。
(二)建立完善的教師隊伍,樹立榜樣示范作用,充分發揮第二課堂成績單引領作用
高校作為由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組織體系,應充分落實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三個事關”的重要性,明確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并由單位黨委書記為第一負責人,其他成員分工協作,守好自己“責任田”,改進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做好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引導工作。
(1)高校應充分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明確“培養什么樣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
教師作為知識傳播者,在意識形態教育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引領和導向作用。高校應在人事部門或教師工作部下不斷提高教師思想政治覺悟和理論水平,增強教師隊伍意識形態工作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同時應不斷提高自媒體運用能力,積極宣揚正確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價值觀,充分占據網絡空間話語權,引導學生正確合理運用網絡發聲。
(2)根據學生需求,積極搭建以學校主流媒體下多樣化的新媒體平臺。
通過搭建多樣化的媒體平臺,打造學校、學院特色公眾號和微博平臺,發揮平臺的橫向和縱向作用,形成媒體體系矩陣,促使學校和各學院信息緊密聯系,實現媒體矩陣“一米寬”和“一千米深”精而專的的平臺,學校、學院官方宣傳平臺設置政治政策宣傳板塊,定時向學生傳達和引領學生學習國家政策和方針,同時學校在教師工作部和團委指導下成立老師和學生馬克思主義宣講團對學生進行政策解讀,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引領力。同時學校可以通過開展“最受歡迎教師”和“文苑優青”評選等活動,積極發現和樹立朋輩榜樣示范作用,同時應加大網絡監管力度和網絡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提高網絡道德水平。
(3)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充分發揮第二課堂成績單作用
在深化改革過程中,順應國家教育改革潮流和契合學生的需求、服務學生的成長,團中央學校部推行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旨在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主要從學生的黨團學工作履歷、志愿公益經歷、參與團學活動情況、實踐活動經歷、創新創業創優等幾個方面進行培養,學生根據自己需求為中心,社會需求為導向進行實施。因此應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激勵學生積極廣泛參與各項活動,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和各項能力均衡發展,充分發揮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作用,創新發展傳統品牌活動,結合學生需求和時代要求打造出學生樂于參與、學校支持肯定、社會公眾認可的大學生課外活動體系。
高校作為學生學習知識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場所,做好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意義重大,因此完善和落實國家教育理念和黨中央思政教育政策,積極發揮學校教育引導工作,結合家庭教育、學生自身等方面,形成完善的監督教育引導機制。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 王超,張紅霞.自媒體時代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6):48-50.
[3]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http://www.cnnic.net.cn/.
[4] 農毅.淺論傳媒“碎片化”環境下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0):59-60.
[5] 劉左元,李林英.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的認知與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03):14-16.
[6] 顧曉英.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7(01):173-176.
[7] 羅華麗,王夫營.“信息繭房”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教育評論,2018(08):96-100.
[8] 丁玉峰.關于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生活化的實踐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4):45-49.
基金項目:文章為四川省大學生思政中心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SZ18035;文章為西華師范大學輔導員專項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7F020。
作者簡介:賈迅良(1989.08- ),男,漢族,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講師,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創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