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 董曉鶴
摘 要: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直把人民群眾放在首要位置,從追求民族解放和獨立到實現“兩個百年”任務。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有其豐富的思想來源,主要分為兩個部分:時代背景和思想理論來源。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民本思想”的批判與繼承;同時也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群眾觀的延續與發展;還繼承和創新了中共各屆領導人的人民群眾觀點。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民本思想;群眾觀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我們黨用來指導實踐的原則,始終貫穿各項政策和方針的制定。任何理論的形成,都是源于現實的需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不僅扎根于我國目前社會背景下,還有其豐富的理論來源。
一、“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時代背景
(一)復雜的國際形勢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時時刻刻都要面對外來的嚴峻挑戰和威脅。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的全面封鎖和“和平演變”致使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遭受威脅和挑戰,各種突出的問題都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考驗,作為一個全新的政黨,只能且必須以人民群眾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改革開放以后,面對生產力發展水平落后的同時,也面臨著域外勢力的滲透,妄圖借機阻撓我國的社會發展。如今中美貿易戰越演越烈,我國周邊地區安全不確定性增大。大國與大國之間的競爭也呈白熱化,涉及經濟、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無時無刻都是對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考驗。“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黨交給人民群眾的最完美的答卷。
(二)我國自身發展的需要
生產力得到長足發展,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從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到“四菜一湯”的小康社會,再到消滅貧困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有問題的出發點都是人民群眾的利益,這要求必須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制定政策、制度和方針的邏輯起點,才能保證社會的健康發展。“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不僅是實現“中國夢”的需要,更是解決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面臨問題的現實需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這些要求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經濟上不僅國家富有,而且人民更加富裕,讓人民能夠享受到更多的物質福利,同時政治上我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使每個人民都能夠充分行使自己的政治權利,提高人民當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識;在社會文化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人民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更加自信等等。這些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喊口號就能實現的,要切身立足于實踐,只有一切以人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人民辦實事,解決現實中所遇到的問題,才能讓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認同感,才能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與理解。
新時代有新的發展問題,當然也需要有新的發展理念。習近平在十八大五中全會上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更是要求保障每個個人能夠共享到發展所帶來的成果,共享發展理念的四個方面: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都要求一切發展依靠人民、一切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從共享的主體、目的和過程角度分析了中國的發展問題,也是對以往群眾觀的繼承和創新。
二、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活水源頭
(一)“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民本”思想的批判繼承
中華民族擁有悠長的歷史,優秀的傳統文化猶如璀璨的繁星至今還閃耀著不滅的光輝。我國的民本思想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樸素的民本思想在當時社會只是封建統治者的治理理念,并不能真正的落實到實處。到春秋戰國時期,在教育方面,孔夫子倡導“有教無類”,每個人都能夠享受到受教育的權利不分貧富貴賤;在政治方面,孟子主張“施仁政于民”統治者應該對人民施以仁慈的政治措施,寬厚待民;荀子在《王制篇》說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統治者就像水里的船,而廣大人民群眾則是水,水既能把船承載起來也可以把船吞沒掉,強調人民群眾在國家中的基礎性地位。這個主張也為我國封建古代統治者所采用,代表人物:李世民。“民本”思想雖然強調人民地位,但是這里的“人民”特指的是被奴役的對象,即是被統治者治理的對象,統治者則是治理國家的主體。與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迥然相異,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強調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全體人民是國家共同的統治者,一切以全體人民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民本”思想雖然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是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訴求,在很大程度上與“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群眾觀點的延續和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的群眾觀體現在社會的各個方面,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源頭。馬克思恩格斯首次在歷史觀上認為人民群眾才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創造歷史而不是“英雄”創造歷史,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的發展。從階級對立的角度,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唯物史觀,提出資本主義必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共產主義社會終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里每個人都能夠得到全面自由發展。體現出馬克思恩格斯是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目標,發展的成果應由人民共同享有而不是由資本家無償占有。在《資本論》中更是強調了人民主體地位,通過剩余價值理論的分析,揭示資本家“發家致富”的本質即對工人的欺詐和剝削。當今有些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要矛盾尖銳化,不得不通過改良勞資關系來緩和矛盾,讓普通民眾也享受到了一定的社會福利待遇,這顯然是資本家為了自身的發展不受影響所作出的退讓甚至是“良心的施舍”。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則是從人民大眾的角度出發,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為人民大眾謀幸福。
(三)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直接理論來源:各時期黨領導人思想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更是繼承各時期黨的領導人思想和立足于中國具體的實踐發展而來,是解決中國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過程的智慧結晶。
毛澤東的群眾觀主要體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分析當時的基本國情認為中國的問題就是農民的問題,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始終把最底層的人民群眾的解放放在首要位置,毛澤東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他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其次提出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實現“共同富裕”,縮小貧富差距防止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才能解決好收入分配問題。可以看出鄧小平心系的是每個人民,堅持黨的宗旨,一切以人民群眾為衡量尺度。江澤民的人民群眾觀主要體現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黨的建設上,江澤民始終堅持執政為民的理念,始終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體現我們黨始終牢記自己的使命,堅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胡錦濤則提出“科學發展觀”,其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既要為當代人民謀幸福也要造福后世子孫。將發展的重心放在人民身上,從發展的角度解析發展是為了人民長遠的利益,一切以人民為主。
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提出也離不開習近平個人的優秀品質和親身實踐經歷,人民性始終貫于穿習近平治國理政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迫在眉睫,只有把“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落實到實處,才能解決好當下的社會問題,尤其是脫貧問題。我們黨一直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實踐指導思想并始終以人民幸福為目標,不斷豐富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劉兵(1993- ),男,碩士研究生,南寧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董曉鶴(1994- ),女,碩士研究生,南寧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