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所收7張殘片上鈐有一方八思巴字元代官印,照那斯圖先生暫定為“甘肅等處行中書省追沒所印”,我們仔細辨認印文并進一步考察《元史》等歷史文獻,最終確定該印文為“甘肅等處行中書省照磨所印”。
關鍵詞:八思巴字;官印;照磨所印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0)01-0095-06
Abstract: In the Khara-Khoto Documents Collected in China, there is a document in seven fragments with a seal in Phags-pa script that the scholar Mr. Junast tentatively considers to be“the seal of the Zhuimosuo in Gansu province.”By carefully identifying the script and consult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like the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has definitively confirmed the seal as“the seal of the Zhaomosuo in Gansu provinces.”
Keywords: Phags-pa script; seal; seal of Zhaomosuo
一 印文考釋
照那斯圖先生終生致力于八思巴字材料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工作,其所集材料之宏富,研究之精湛,罕有其比。在這些材料中,有一種有著更為獨特的意義與價值,這就是八思巴字官印資料。照那斯圖先生收集的官?。ㄓ袑嵨镆灿杏∥模┕?10多方,去世前已匯集成書,逐方研究、考釋,并約請了南開大學薛磊博士為每方官印進行史學方面的補釋,二人合署出版專著《元國書官印匯釋》。此研究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2009—2014年特殊學科項目資助。
眾所周知,官印是權力的象征。照那斯圖先生認為,八思巴字在官印上的運用,是八思巴字作為國書最重要的用途(《元國書官印匯釋》序言)[1]。在八思巴字推行之際,便首先宣布“諸省部臺印信并用蒙古字”[2]。因為這種官印都是由中書禮部造發的,代表著官方的權威,其用字反映了國家的規范與標準,所以當時統一規定用蒙古字,也較易實行[3]。
這里還要說明的是,這些官印很多背面刻有相對應的漢字,如第204方{1}“永昌等處行樞密院斷事官府印”,印文的對應漢字就刻在印背右側,而左側還刻有年月日及“中書禮部造”等字。再如第304方“侍衛軍副都指按使印”,這些印文的對應漢字就刻在印背右側,而左側同樣刻有“中書禮部造”和年月日。這就為印文的八思巴字和漢字對應提供了方便。另外,還有一些印上沒刻相應漢字,其識別照樣可以進行,照那斯圖、薛磊《元國書官印匯釋》已經做到。該著依據了歷史文獻作為考證的基礎,因為官印都是一些官方機構名稱,糾纏不清的很少;其次,還有大量八思巴-漢字兩相對照的石刻碑文可以參考,這些宋洪民都已整理[4]。當然,個別官印因為參證材料較少,所以會給識讀造成一些困難。
《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全十冊)第8冊所收7張殘片上鈐有一方官印,分別收錄于該書第8冊的三個頁面上[5],即:
第一處:第8冊第1638頁1張,印文兩處,文件編號為M1·1322[F125:W63],定名“中書省委官封”(圖1)。
第二處:第8冊第1639頁4張,各有印文、兩個編號,右部兩張文件編號為M1·1323[F125:W70],定名“中書省官封”;左部兩張文件編號為M1·1324[F125:W66],定名“中書省委官封”(圖2)。
第三處:第8冊第1640頁2張,各有殘缺印文,分別編號為M1·1325[F125:W64],定名“官封”和M1·1326[F167:W2],定名“提調官封”。
因為7張圖片都是殘頁,其中印文無一完整,且都有字跡不清之處,所以識別有一定難度。照那斯圖先生暫定為“甘肅等處行中書省追沒所印”{2}[1]67。如照那斯圖先生所說,《元史·百官志》中未見有行省追沒所這一機構,故而一直感覺意有未安。筆者仔細辨認、比對,最終確定四行印文應是“甘肅等/處行中/書省照/磨所印”。即把照那斯圖先生原定的“jue d?觩ue追”{3}改為“jew d?觩ew照”(圖3—5)。
其次,從文獻性質上來看,鈐有這方印章的文件都是封簽和包封,即都是檢查了國家財物及其簿書后來簽封,這也正好與照磨的職責相一致。元朝中央和地方行政部門中都設有“照磨所”這一機構,其職官為“照磨”。
要想弄清楚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對“照磨”的來龍去脈梳理一下。
二 歷史上的“照磨”
(一)“照磨”的歷史演變
照磨,官名,即“照刷磨勘”的簡稱。元朝建立后,在中書省下設立照磨一員,正八品,掌管磨勘和審計工作,另肅政廉訪司中負責監察的官員也稱照磨,“糾彈百官非違,刷磨諸司文案”[2]92。我們先看權威工具書的解釋,邱樹森主編《元史辭典》是這樣解釋的:
照磨:官名。元中書省、行省、六部等屬官。中書省設一人,掌審核左右司錢谷出納、營繕料例之數計、文牘、簿籍等事。行省設所,置照磨一人。六部左三部(吏、戶、禮)設所,置照磨一人,掌左三部錢谷計賑之事。右三部(兵、刑、工)設官,職掌同左三部。俱為正八品。
照磨所:官署名。各省屬官之一。設照磨一員,正八品。[6]
再看史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
覃兆劌《磨勘轉官與照刷磨勘文卷制度》一文就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和研究,對“照磨”進行了追本溯源,這對我們認識這一問題很有幫助。我們轉引其部分內容如下:
磨勘轉官與磨勘文卷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繁榮時期監察制度的重要內容,起于宋,盛于元明,對清前期的政治也產生過一定的影響。[7]
磨勘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期出現的重要的審官形式。在唐繁榮時期,就曾建立較為嚴密的臺院監察系統(指以御史臺及下屬臺院、殿院和察院為中心的監察系統),但在后期卻流于形式。宋王朝沿襲后唐的做法,設鹽鐵、度支、戶部三司,但對其附屬機構作了重大變革,以加強監察的力度,三司之首要的附屬機構即為“磨勘司”。太宗還設立磨勘京朝官院和磨勘幕職州縣官院(后把前者更名審官院,后者更名考課院)。由于磨勘對官員不僅意味著嚴厲的審查過程,也意味著一次難得的晉升機遇,其中包含了激勵因素,所以磨勘的周期受到時人的重視。磨勘轉官之制對當時的官僚政治沖擊明顯,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懲惡揚善、抑制腐敗的作用。磨勘之法的施行,對宋前中期的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起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照刷磨勘文卷制度成于元朝,是在宋代磨勘轉官之法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檢查制度。照刷磨勘文卷制度是對政府文卷的定期跟蹤追核,以及時發現和處理其中的拖延、失錯、疏忽、隱沒、涂改、規避、違枉和營私舞弊行為,它由磨勘的評價功能轉變為稽查監控功能,由注重行政的后果轉變為追蹤控制行政的過程,由對官員的直接審查轉變為對記錄行政過程的文卷進行復核,由看政績之已果轉變為防患于未然。如果我們把磨勘視為既有檢查懲戒也有褒獎上進、獎懲功能兼具的測評辦法,那么磨勘文卷則是更具監察特征的檢查手段,是更鮮明的以防治腐敗為其鵠的的行政監察制度。
在元王朝,磨勘(照刷)工作是由各級監察機關(其中最主要的有肅政廉訪司)定期進行。肅政廉訪司的吏員——“照磨”,負責“糾彈百官非違,刷磨諸司文案”[2]92。起初,磨勘文卷每年一次,后來改為半年一次,即所謂“上(下)半年通行照刷”。當時對照刷的內容和方法及處罰措施都有詳細規定,照刷告一段落,則視不同情況注明“已絕”(事已辦畢)或“未絕”、“違錯”(事已施行,但其中有違枉失錯之處)、“稽遲”(事當辦而未辦)等字樣。若經過磨勘照刷,確定辦事過程無疑枉之事,便可注明“已絕經刷文卷”[2]93,后送入架閣(即今檔案館)保管,對那些從文卷中發現有問題的當事者則限期糾正處理,否則呈報朝廷彈劾或治罪。為了防止公事延誤,便于及時從文卷中發現問題,當時還規定了周年交案的辦法。至于盜毀文卷、擅改案牘內容者,則要受到非常嚴厲的懲處。照刷磨勘文卷制度在元代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成為百姓認可的一種監督形式。
明朝是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成熟時期,照刷磨勘文卷制度也在此時得到很好的繼承,尤其成為地方政務檢查的常用方式。為了保證文卷自身的真實可靠,從而維護照刷磨勘的嚴肅性,明洪武十五年起實行文書半印勘合制度。這一制度的嚴格執行首先從觀念上加強了行政者對文書案卷的重視,為后來實施照刷磨勘文卷制度打下了基礎。明王朝在組織上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照刷監控網絡。明代的磨勘照刷文卷制度在中央和地方都得到了較好的貫徹,它在政治上起到實際的監控作用,成為維護政令暢達、社會安定的有力保障。對文卷的重視,帶動了文書檔案事業的發展,出現了古代檔案事業的鼎盛時期。不僅重視戶籍等文卷的保藏(后湖黃冊庫),還出現了封建時代檔案館庫建筑的典范——皇史宬。
清前朝監察制度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對前代的磨勘照刷文卷制度也試圖承襲下來。因此,除都察院外,其余部門均設照磨。清王朝嚴格文檔的移交保管制度。雍正時,朝廷還用上繳朱批奏折、檔案副本制度和文件的稽查匯奏制度來限制磨勘人員自身的權力,以確保磨勘照刷文卷制度的施行。這些措施,曾對提高行政效率、杜絕書吏作弊起了良好的促進和控制作用。乾隆以后,隨著官僚政治的日益腐敗,磨勘文卷制度最終還是變成流于形式的例行公事了。
總的說來,照刷磨勘文卷制度是我國古代監察制度日益走向成熟過程中的產物,由于它很好地借助檔案的社會控制功能實現對行政過程的有效監控,有效地限制了腐敗的發生,對維護政治清廉、經濟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堪稱我國古代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監察范式[7]。
(二)元代的照刷流程
孫繼民、郭兆斌《從黑水城出土文書看元代的肅政廉訪司刷案制度》[8]、孫繼民《黑水城文獻所見元代肅政廉訪司“刷尾”工作流程——元代肅政廉訪司文卷照刷制度研究之一》[9]研究了黑水城文獻中的10多件元代肅政廉訪司的刷尾文書,這對認識元代的照刷制度流程以及照刷用印的情況、模式和作用都是非常有用的。孫繼民指出,這些文件中,一類使用過“刷訖”墨印和監察御史朱印,是已經完成照刷任務的刷尾文書;一類未使用過“刷訖”墨印和監察御史朱印,是照刷任務尚未結束的刷尾文書。孫文對這些文書的內容結構進行了分析,指出完整的刷尾文書主要由結語、批語和印章三大部分構成,其中結語至少包括被照刷文卷的立案狀態及其數量、被照刷文卷的立案事由、被照刷文卷的行文起止時間、用紙數量和被照刷文卷刷尾結語等四個要素。刷尾文書所反映的工作流程第一步是由司吏撰擬“結語”,第二步是廉訪司的書吏在刷尾文書加蓋表明一組工作人員的姓名簽章,第三步是書吏在文書尾部加蓋“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司刷訖”長條墨印,第四步是分司主管官員加蓋八思巴文的“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分司”朱文方印[9]。以上認識對于深化元代肅政廉訪司制度特別是文卷照刷制度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我們這里的“甘肅等處行中書省照磨所印”則真實地展示了作為監察機關的肅政廉訪司之外的行中書省的監察照刷情況,其工作流程應該可以參照肅政廉訪司的做法,而孫繼民先生的研究對我們認識行中書省照磨所的工作情況同樣可以起到指導作用。
(三)《元史》中的“照磨”
元朝建立后,在中書省下設立照磨一員,正八品,掌管磨勘和審計工作,另肅政廉訪司中負責監察的官員也稱照磨,“糾彈百官非違,刷磨諸司文案”[2]92。在此之外,元朝政府在其他機關,上自朝廷六部、御史臺、樞密院等院、光祿寺等寺、太府監等監、大司農府等府及諸衛諸親軍,下至行中書省、肅政廉訪司、宣慰使司、安撫司、都漕運使司、都轉運使司、諸總管府等大多數官署皆置照磨。負責對本部門的收支進行審計。除都察院不置照磨外,皆沿襲明制,以照磨掌照刷卷宗。
再看史書中的記載:
《元史》卷85《百官志一》:
禮部……世祖中統元年,以吏、戶、禮為左三部,置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中四員,員外郎六員,總領三部之事。至元元年,分立為吏禮部。尚書三員,侍郎仍二員,郎中仍四員,員外郎四員。七年,別立禮部。尚書三員,侍郎一員,郎中二員,員外郎如舊。明年,又合為吏禮部。十三年又別為禮部。二十三年,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定以二員為額。成宗元貞元年,復增尚書一員,領會同館事。主事二員,蒙古必阇赤二人,令史一十九人,回回令史二人,怯里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十二人,典吏三人。其屬附見:左三部照磨所,秩正八品。照磨一員,掌吏、戶、禮三部錢谷計帳之事。典吏八人。[10]
《元史》卷85《百官志一》:
刑部……司獄司,司獄一員,正八品;獄丞一員,正九品。獄典一人。初以右三部照磨兼刑部系獄之任,大徳七年始置專官。部醫一人,掌調視病囚。
司籍所,提領一員,同提領一員。至元二十年,改大都等路斷沒提領所為司籍所,隸刑部。[10]2142-2143
《元史》卷91《百官志七》:
各省屬官:
檢校所,檢校一員,從七品;書吏二人。
照磨所,照磨一員,正八品。
架閣庫,管勾一員,正八品。
理問所,理問二員,正四品;副理問二員,從五品;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
都鎮撫司,都鎮撫一員,副都鎮撫一員。[10]2308
明承元制,中央和地方繼續設立“照磨所”這一機構?!睹魇贰肪?3記載: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僉都御史,其屬經歷司經歷一人,都事一人,司務廳司務二人,照磨所照磨、檢校、司獄司司獄各一人[11]。
三 印印互證
照那斯圖、薛磊著《元國書官印匯釋》“214{1}集賢院照磨兼管勾承發架閣庫印”[1]52下介紹了經歷、照磨等的職掌。經歷、管勾、照磨、主事、知事、提控案牘等均為衙門中的首領官,負責統轄吏員、掌管案牘。首領官為衙門長貳正官以下的佐幕官,一般由吏員轉任。根據所處衙門的高低和自身的職掌,首領官的品級由從五品到流外不等。在衙門中,事無巨細,吏員先把公文交由首領官審閱,經首領官同意后方可呈遞給長貳正官。經歷在首領官中地位較高,掌管批署、審閱案牘的工作。照磨與檢校職司相似,通稽一郡之政事,綜核簿書,勾考纖悉。管勾有兩種,分別為架閣庫管勾和承發司管勾。在一些衙門中,很多首領官往往身兼數任,“214集賢院照磨兼管勾承發架閣庫印”的印主即為典型例證。
元朝八思巴字官印使用也比較普遍,如照那斯圖、薛磊著《元國書官印匯釋》就收有幾百方官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各類部門都有印章的使用情況,如212司籍所印,213集賢院經歷司印,214集賢院照磨兼管勾承發架閣庫印,224管領本投下怯憐口諸色人匠都總管府經歷司印,303海西遼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照磨印。
這兒的問題是,為什么編號303的是某某“照磨印”,而這里要討論的卻是某某“照磨所印”呢?我們認為,印章從藝術美觀的角度出發,會依據印章面積來調節字數的多少,所以印章出現了不同的文字組合形式,除了“之”字的有無,還有部門名(如百戶所、經歷司、照磨所)和職銜名的(如百戶、照磨)交替出現:
部門名+之?。?/p>
534宣忠征行義兵萬戶府經歷司之?。?/p>
職銜名+之印:
540忠智義兵百戶之印
部門名+?。?/p>
541忠智義兵百戶所印
605峽州路總管府經歷司印
212司籍所印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照磨所印
職銜名+?。?/p>
544忠武義兵百戶印
303海西遼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照磨印
綜上所述,我們以八思巴字印文的拼寫形式為基礎,并結合歷史文獻中的相關記載,確定《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全十冊)第八冊第1638、1639、1640頁等三頁所收7張殘片上鈐有的官印為“甘肅等處行中書省照磨所印”。
參考文獻:
[1]照那斯圖,薛磊.元國書官印匯釋[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1:2.
[2]海王邨古籍叢刊:元典章:卷31:禮部四[M].北京:中國書店,1990:468.
[3]羅常培,蔡美彪.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M].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5.
[4]宋洪民.八思巴字資料與蒙古字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9-41.
[5]塔拉,杜建錄,高國祥.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第8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1638-1640.
[6]邱樹森,主編.元史辭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926.
[7]覃兆劌.磨勘轉官與照刷磨勘文卷制度[N].光明日報:理論版,2000-5-19(史學周刊).
[8]孫繼民,郭兆斌.從黑水城出土文書看元代的肅政廉訪司刷案制度[J].寧夏社會科學,2012( 2):87-93,117.
[9]孫繼民.黑水城文獻所見元代肅政廉訪司“刷尾”工作流程:元代肅政廉訪司文卷照刷制度研究之一[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5):102-109.
[10]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2136-2137.
[11]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