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借貸關系糾紛呈噴發態勢,而涉及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問題,目前已成為離婚和借貸糾紛案件處理的焦點及難點。在糾紛頻發的環境下,《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這個曾經被賦予最大限度保護債權人、打擊夫妻利用離婚避債現象重任的條款,卻因屢屢中傷婚姻關系無辜的一方而成為眾矢之的,飽受詬病,廢除之聲高漲。因此,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立法背景、存在的爭議等問題分析和闡述,尤為必要,以此完善其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
關鍵詞:夫妻共同債務;司法實踐;適用
夫妻共同債務,是指為滿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夫妻共同債務主要是基于夫妻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以及對共有財產的管理、使用、收益和處分而產生的債務。《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以下簡稱“第二十四條”)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此條款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方法,有效遏制了夫妻雙方假借離婚逃避債務情形,然近幾年,卻導致婚姻關系中“被負債方”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判背負離異配偶的巨額債務案例頻發。2014年和2015年連續兩年高達8萬余件,2016年更是猛增至14.1萬余件。究竟第二十四條是我國法律的一個嚴重錯誤,還是對第二十四條的適用存在不當?文章將從第二十四條立法背景及精神、存在的爭議,以及適用第二十四條認定夫妻共同債務的建議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供大家探討和完善。
一、第二十四條的制定背景及精神
我國《婚姻法》第四十一條明確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但在現實生活中,因夫妻間的生活存在較大的私密性,致使在《婚姻法司法解釋(二)》出臺前,夫妻以不知情為由規避債權人,甚至通過離婚將財產轉移給另一方,惡意逃避債務等,儼然成為當時司法實踐中爭議的焦點和法院審判的難點。為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對債權人利益和夫妻被負債方利益反復衡量和價值判斷后,按照法律規定的內在邏輯性及舉輕以明重的解釋方法,確定了第二十四條的司法解釋內容。該司法解釋秉承了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和原則,是嚴格限定在現行法律規定范圍內的解釋,隨后的實踐表明,《婚姻法》解釋(二)出臺后,“假離婚、真逃債”等破壞交易安全的社會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遏制,市場秩序得到有效保護。因此,第二十四條的制定,與婚姻法相關規定精神是一致的。
二、第二十四條存在的爭議
隨著民間借貸案件的高發,有關夫妻債務的認定問題也不斷增多,適用第二十四條判決的案件“三多”現象突出,即申訴上訪的多、檢察院抗訴的多、再審改判的多。而這些都源于同一個原因,即因配偶一方舉債,“被負債的一方”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其中,有的法院判決高利貸、賭博、非法集資、非法經營、吸毒等違法犯罪行為形成的所謂“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由不知情的配偶承擔;甚至夫妻一方利用該條規定勾結第三方,坑害夫妻另一方等。近年來,一些“被負債的一方”更是成立了“反二十四條聯盟”“二十四條公益群”,抱團維權,紛紛主張修改、暫停適用或者廢止第二十四條,要求進一步健全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但現實中個體婚姻家庭情況千差萬別,如有的離婚案件當事人置夫妻忠實義務、誠信原則于不顧,虛構債務或為賭博、吸毒、非法集資、高利貸、包養情婦等目的惡意舉債確實存在,若確如部分人所愿,暫停適用或廢止了第二十四條,表面上堵住了悠悠之口,帶來的將是更多的夫妻惡意逃債,債權人討債無門的惡性事件,這與原本的司法解釋精神背道而馳。
三、適用第二十四條認定夫妻共同債務的建議
在廢除之聲日益高漲之時,最高人民法院于2017年2月28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的補充規定,針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涉及夫妻共同債務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強調虛假債務、非法債務不受法律保護。但是,這些確為虛構的債務和在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時產生的非法債務,歷來不受任何法律保護,只要能夠證明債務是虛假的,或者債務人把借款用于非法活動,亦或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債務人為了進行非法活動而借款,對于這兩類債務或者債權,人民法院從來就是不給予保護的。至于現實中適用第二十四條判令夫妻另一方共同承擔虛假債務、非法債務的極端個例,也是因為極少數法官審理案件時未查明債務性質所致,與第二十四條本身的規范目的無關。因此,這一補充規定的出臺,只是將司法慣例形成文字,平息民怨。也有部分人主張應當從借款目的和用途進一步進行規范。筆者拙見,要做到正確的適用第二十四條,減少“被負債”的案例產生,需全面透徹的理解第二十四條,并在不違背《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的立法精神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第二十四條。
(一)透徹、全面的認識第二十四條的性質及地位
第二十四條屬于《婚姻法》的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是法律解釋的一種,屬正式解釋,司法機關對法律、法規的具體應用問題所做的說明。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但是不可以與其上位法即憲法和法律相沖突。“對法律的理解還是先要回到法律”,堅持對司法解釋的理解應當符合、遵循法律規定的本身意旨。盡管第二十四條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是結合婚姻法第四十一條、《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三條、以及(2014)民一他字第10號《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關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性質如何認定的答復》可知,分析借貸所得錢款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應是夫妻共同債務認定的實質要素,婚姻存續期只是外在的判斷形式,在認定是否屬于夫妻共同債務時,不應將“婚姻存續期”簡單的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更不應簡單的單獨套用第二十四條而忽略了整個《婚姻法》體系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實質。
(二)注重事實的查明與證據分析
由于夫妻共同生活存在較大的私密性,因此,夫妻共同生活中的事實查明往往困難重重。在這類案件中,當事人陳述、證人證言等言辭證據較容易形成,但書證卻是很多當事人無法提供的。在審理案件時,對于缺乏書證的一方觀點,不應簡單的以舉證不能而推定案件事實,應當充分了解當事人無法提供書證的原因,同時結合對言辭證據的綜合考量,檢驗證據之間的邏輯性、協調性,盡力使定案事實與客觀真相相符合。
(三)合理分配舉證責任
適用第二十四條時,否認夫妻共同債務的配偶一方要承擔借款沒有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證明責任;證明不成功的,要承擔連帶責任。這種舉證責任分配欠合理,對借款不知情或不曾分享利益的配偶該方如何能獲得相應證據?這無疑是給不知情的配偶一方設置了一個巨大的障礙。如果一方在外舉債不告知其配偶,而所借款項又未用于家庭共同生活,此種情況下要求債務人的配偶舉證證明其不知道該債務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因為這等于是要求其一種不存在的行為是不存在的,是不符合邏輯的。但如果無法跨越這個障礙,基本就會被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如此只能導致虛假、非法或惡意債務根本無法查清。合理的舉證責任方案,應是要求舉債方證明借款用途;必要時,可以要求債權人承擔部分舉證責任。
四、結語
《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隨時代的發展應運而生,但因理解和適用的不當,在保護合法債權人的同時,對一些無辜的人造成了傷害,這并不是第二十四條出臺的本意,只要對《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整體的立法精神有較為全面的理解,并能結合具體條文正確適用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四條將不再為司法實踐所詬病。
參考文獻
[1] 雷萬春.強制性婚姻家庭法律規范研究-以我國現行《婚姻法》文本為分析對象[J].西部法學評論,2008(05):8.
[2] 張馳,翟冠慧.我國夫妻共同債務的界定與清償論[J].政治與法律,2012(06):84.
[3] 巍小軍.論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則[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34.
[4] 劉雁兵.關于確定夫妻共同債務的審判司考[J].法律適用,2006(05):57.
[5] 李紅玲.論夫妻單方舉債的定性規則-析《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J].政治與法律,2010(02):119.
[6] 蒲純鈺.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J].社會與科學家,2010(12):78.
作者簡介:王靜穎(1986.03- ),女,貴州貴陽人,本科,國浩律師(貴陽)事務所專職律師,研究方向:公司、房地產、合同、家事等民商事法律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