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宇
摘 要: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層面,穩就業對穩增長意義重大。文章通過介紹就業優先的內涵和重要意義,分析影響我國就業現狀的主要因素,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就業的相關理論,深度解析了我國就業優先措施體系的政策邏輯。對于解讀就業政策具有重要作用,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就業優先政策;人口相對過剩理論;勞動價值論
一、就業優先政策的內涵和意義
(一)就業優先的政策內涵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 “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層面”。就業優先政策就是要把就業置于經濟發展的優先地位,把穩就業作為穩增長的優先目標,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強化政府對促就業的責任,實現就業穩定。
(二)就業優先的政策意義
首先,就業優先政策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業是民生的基礎,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關系到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就業穩了,人民的收入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開展才能更有底氣。其次,就業是促進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的重要力量。對于人民來說,勞動是財富之源,也就是說,就業是經濟增長的前提,尤其在我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之后,更迫使配套的人力資源結構的提高,可以說,就業與經濟增長互為因果。最后,實現充分就業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馬克思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最終能夠實現共同富裕,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而消滅失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
二、影響我國就業的主要因素
(一)產業結構升級的推進
我國失業的主要原因就是結構性失業,也就是說,在當前勞動力市場上,既存在企業招不到人的現象,又存在有勞動者找不到工作的現象。造成結構性失業的主要原因是勞動者技術水平與企業對勞動者技能要求之間不匹配的矛盾,我國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實行更加深了這一矛盾,在“三去一降一補”的過程中,社會淘汰了落后產能,也淘汰了落后的勞動力,傳統產業對于勞動者的吸引力降低,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加速發展使其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減小,對勞動者素質要求更高,短時間內造成了社會失業率的波動。但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是暫時的,對于全社會的促進作用卻是長期的,我們仍然需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深入推進。
(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
根據奧肯定律,實際GDP每下降2%,實際失業率就會相對于自然失業率上升1%。也就是說,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自然失業率會隨之上升,據統計,我國GDP每增長1%,大體可以帶動190萬到200萬人就業。那么,當我國經濟下行成為新常態后,政府更要加大保障就業的政策力度。
(三)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
中美貿易戰、英國脫歐、日韓矛盾、中東問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等國際問題,都可能造成國際匯率波動,影響外商對華投資,對我國國際貿易造成不良影響,使國內投資者失去信心,影響就業的穩定,這些國際問題或將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黑天鵝事件”。
三、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就業思想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對當前就業問題有指導意義的理論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人口相對過剩理論,一個是勞動價值論。
在人口相對過剩理論中,馬克思認為,由于資本家追逐剩余價值,渴望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實現擴大再生產和資本積累,推動資本家引進新技術、新機器,從而提高資本有機構成。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造成單位資本相對吸納勞動力的作用減弱,原來1單位資本能吸納1個勞動力,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后,2單位資本才能吸納1個勞動力,全社會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了,科技進步了,其結果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新興產業單位資本對于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降低,另一方面是傳統產業在新的資本有機構成結構下,排斥部分現有勞動力,兩者作用相互疊加造成人口相對過剩。人口相對過剩理論不但適用于資本主義國家,也同樣適用于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資本主義國家,統治階級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人口相對過剩更有利于資本家壓榨工人,獲取超額剩余價值,所以資本主義國家是不可能消滅失業的,并且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階級矛盾始終不可調和,最后導致資本主義國家的滅亡。
但是,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升級還具有就業創造作用,失業是暫時的,科技進步的影響是永久的。一方面,技術進步、產業升級會帶來新產業的出現,產生新的崗位,擴大就業面。另一方面,技術進步會降低企業生產成本,降低物價水平,刺激社會總需求增加,從而達到促進就業的效果。
在勞動價值論中,馬克思則強調了復雜勞動(或者說有技術含量的勞動)的重要意義,勞動創造價值,但是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量是不同的,馬克思認為,復雜勞動相對于簡單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量具有自乘的作用。也就是說,復雜勞動創造的價值對于簡單勞動創造的價值成倍數增長。所以,在全社會經濟總量持續擴大和企業技術進步的同時,提升復雜勞動的比例是有必要的。
四、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解決就業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闡述了資本主義為何最終會走向滅亡,而在社會主義國家,企業也是追求剩余價值,重視資本積累的,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同樣也會造成人口相對過剩。那么,社會主義國家如何避免像資本主義國家一樣走向滅亡,而是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呢?關鍵在于處理好就業問題。
黨和政府有意愿且有能力解決失業問題。有意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而消滅失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有能力,黨和政府始終代表的是全社會人民的共同利益,那么,就必須把人民最根本、最核心的利益放在考量首位,對失業保障和再就業盡其所能采取措施,這些措施不會受資產階級狹隘的經濟和政治統治的局限性。
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有效保障就業,實現共同富裕呢?從人口相對過剩理論可以找到看出,資本主義走向滅亡的兩個關鍵節點一個是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一個是貧富差距加大,那么就應從這兩點著手,一是著力發展新興產業,鼓勵創業,創造就業新動能;二是提高傳統產業的穩崗作用,避免社會失業率產生過大波動,三是通過各種途徑對失業人口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當前我國就業優先政策體系包括六大核心內容:崗位創造政策、崗位維持政策、崗位匹配政策、就業幫扶政策、職業技能提升政策和就業質量提升政策。
崗位創造政策就是要增強新興產業對于勞動力的吸納能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鼓勵個人創業,拓展就業渠道,為就業創造更多新增長點。2018年12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未來將加大創業擔保貸款支持力度,符合條件的個人和小微企業,可分別申請最高不超過15萬元和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
崗位維持政策就是要減少傳統產業所釋放的大批剩余勞動力,維持社會穩定。穩崗的關鍵在于企業,政府對穩崗企業和新增就業較為明顯的企業要實施相應的返還和獎勵。前述的《意見》指出,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
崗位匹配政策一方面要引導勞動力的流向。產業結構升級后,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將在國民經濟中占據更為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們要把握好就業政策的導向作用,引導勞動力流向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產業,讓社會勞動力的配置與產出比相匹配。另一方面,要降低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企業成本和社會資源的浪費。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智能+”的興起,勞動者能力能否與崗位需求高度匹配,將更加依賴科技含量的提高。
就業幫扶政策強調解決就業過程中政府的責任和作用。地方政府、居委會要更多地對就業困難人口給予幫助,包括就業咨詢、銷路解決、技術培訓、創業支持等等,同時,鼓勵企業更多地聘用就業困難人員。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對招用農村貧困人口、城鎮登記失業半年以上人員的各類企業,三年內給予定額稅費減免。
職業技能提升政策。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指出了復雜勞動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當前復雜勞動者的缺口不斷增加,政府應著力解決勞動者職業技能與企業要求不匹配的問題。另一方面,復雜勞動對于國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1000億元,用于1500萬人次以上的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
就業質量提升政策。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全社會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了,科技進步了,國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要求更高,推動就業由量向質的轉化,當然就業政策目標也要跟著提高。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賴德勝.作為宏觀政策的就業優先政策[N].光明日報,2019-04-09.
[3] 楊秋寶.就業優先的理論解讀與主要舉措[J].金融博覽,2019(05):40-41.
[4] 魯從明.資本論的思想精華和偉大生命力[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