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崴奕



摘 要:文章借助CiteSpace軟件,通過繪制高校黨支部研究的知識圖譜來闡釋該領域的研究主題、熱點和演進。通過聚類得出的高校黨支部研究的15個維度主要可以歸納為內部自身建設和外部力量引導兩個方面,建議后續研究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深入探析:就研究主題而言,重點圍繞高校黨支部的組織力、戰斗力和生命力這三個建設維度進行探究;就研究路徑而言,嘗試借鑒組織行為學和管理心理學等領域的學理分析框架。
關鍵詞:高校黨支部;知識圖譜;CiteSpace
黨支部是黨的組織體系的基本單元,是鞏固黨長期執政的組織基礎和戰斗堡壘。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黨支部要擔負好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全面提升黨支部組織力,強化黨支部政治功能,中共中央制定《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目前已有大量文獻從不同角度對高校黨支部建設進行了多方位探究,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但對高校黨支部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拓展卻甚微。文章借助CiteSpace軟件繪制高校黨支部的知識圖譜,對高校黨支部研究成果進行可視化分析,直觀反映三十年來我國高校黨支部研究的演進歷程與核心議題,并對拓展我國高校黨支部的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一、高校黨支部研究的基本現狀
為保證文獻樣本的完整性和代表性,文章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為樣本來源,以“篇名=高校AND黨支部”為檢索條件,收集1988至2019年期間的相關文獻2504篇,每條文獻記錄包括標題、作者、機構、摘要、關鍵詞等信息,從而建立起文獻數據庫。
從文獻數量來看,發表的年份上來看,在2005年之前,每年的發文數量均不到30篇,自2006年起,每年的發文數量顯著增長,在建黨90周年之際的2011年,文獻數量出現了大幅增長,首次突破了每年200篇。201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201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因而自2012年以來,關于高校黨支部研究的文獻數量保持穩步持續增加,并在2018年達到了最高值。
從文獻質量來看,在全部的2504篇文獻中,CSSCI文獻不到100篇,僅為94篇,占全部文獻的3.75%;核心期刊文獻也數量不多,僅為176篇,占全部文獻的7.03%,兩者加總后,僅占總文獻數量的10%,可見高質量論文的發表數量有待增加,文章總體的質量有待提升。
二、高校黨支部研究的知識圖譜
(一)基于關鍵詞共現的研究主題分析
關鍵詞凝練了一篇文獻的精髓與核心,能夠較好地反應文章主旨。當某個關鍵詞被多次使用時就可以推測這一主題內容已成為學界的重點話題。關鍵詞共現分析的假設是關鍵詞是被每位作者精心挑選的,分析的原理是通過關鍵詞在文獻中出現的頻次的共詞矩陣分析,是對一組詞兩兩統計其在同一組文獻中出現的次數,以此測度它們之間的緊密關系,可以直觀反映該領域的研究熱點。
在CiteSpace中Node Types選擇Keyword,時間尺度雙早為1988-2019年,時間區間設置為1年,數據抽取對象設置為Top50,剪裁方式設置為Path- finder,生成287個節點,388條連線。關鍵詞頻次在圖譜中表現為圓圈,圓圈越大,頻次就越高。通過分析,“高校”和“學生黨支部”這兩個節點的圓圈較大且向外球形輻射,表明國內高校黨支部研究的主題較為集中,具體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見圖1。
第一,在高校語境下形成了廣泛而深入的黨支部工作的研究內容,涵蓋了高校黨支部工作的多數范疇。這些范疇包括學生黨支部、教工黨支部、學習型黨支部、黨支部書記、學生黨建等,但并未呈現出諸如教工黨建、教師黨建、黨員等共現關鍵詞。教師黨員和學生黨員都是高校黨建工作的兩大主要對象群體,教職工黨支部建設的成效直接關系到教師“立德樹人,教書育人”職責的履行。
第二,從學生黨支部單獨形成一個較大的輻射圓圈可以看到,學生黨支部是現有研究主要聚焦的領域。與“學生黨支部”共現頻率最高的詞匯包括黨建工作、學習型黨支部和民辦高校,這就表明學者們普遍關注學生黨建,較為關注學習型黨支部和學生黨支部這兩大主題的融合研究,還傾向于單獨將民辦高校的學生黨支部工作列為分析對象。
第三,“組織生活”是黨支部開展黨員教育、管理和監督的基本載體,“創新”是黨支部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抓手,兩者都游離在輻射面較廣的兩個圓圈之外。中共中央在2014年印發了《關于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斗堡壘,然而,“服務型”和“組織力”這兩個表述了黨支部功能的關鍵詞都尚未形成圓圈。
根據軟件統計分析,文章列出了頻次高于50的關鍵詞及其中介中心性,共有20個關鍵詞的頻次高于50。這20個關鍵詞依次為:高校(897)、學生黨支部(637),黨支部(348)、建設(215)、高校學生黨支部(161)、創新(159)、黨支部建設(158)、組織生活(139)、基層黨支部(105)、教工黨支部(88)、黨建(78)、對策(71)、高校黨建(71)、教師黨支部(70)、黨員(66)、高校黨支部(55)、學生黨員(55)、學習型黨支部(52)、服務型(52)和黨支部書記(50)。可以發現,和學生黨支部有關的關鍵詞頻次“學生黨支部”、“高校學生黨支部”和“學生黨員”的加總頻次為853,而和教職工黨支部有關的關鍵詞頻次“教工黨支部”和“教師黨支部”的加總頻次為158,前者是后者的5倍多。此外,與黨的建設相關的關鍵詞頻也相對較高,“建設”、“黨建”、“高校黨建”、“組織生活”的加總頻次為503。
一般認為,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節點在網絡結構中位置就比較重要,在知識結構演變中扮演著特定的角色。需要注意的是,關鍵詞頻次與中介中心性之間不存在嚴格的正相關關系,中心性高的關鍵詞未必頻次高,中心性低的關鍵詞也可能比較高頻。根據分析結果,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關鍵詞依次為黨員(0.46)、高校黨建(0.21)、黨支部書記(0.18)、高校(0.16)、組織生活(0.15)、基層黨支部(0.12)、高校黨支部(0.11)。黨員這一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最高,這就意味著它在高校黨支部研究網絡中的樞紐作用最強,是溝通其他要素的重要橋梁。高校黨建、黨支部書記、組織生活、基層黨支部等的中介中心性次之,說明它們在高校黨支部研究網絡中發揮著重要的聯系作用,均為研究重點。這充分說明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黨支部書記的先鋒模范性都是增強高校基層黨支部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力量源泉。
(二)基于關鍵詞聚類維度的研究熱點分析
關鍵詞聚類圖譜可總結各關鍵詞節點間的相似性,依據某種標準將共詞關系明顯的節點聚為一類,準確描繪研究前沿的重點,用以反映研究前沿發展變化的基本特點。CiteSpace根據網絡結構和聚類的清晰度,提供了模塊值(Modularity,簡稱Q值)和平均輪廓值(Mean Silhouette,簡稱S值),通常來說,Q大于0.3即意味著劃分出來的結構是顯著的,當S值在0.7以上時,聚類是高效且令人信服的,若S值在0.5以上,聚類一般被認為是合理的。本研究中,Q值為0.7602,S值為0.711,這就意味著聚類圖譜顯著而高效。
關鍵詞聚類圖譜共生成287個節點,388條連線和15個主要聚類(詳見圖2)。
這些聚類可以歸納為黨支部的內部建設和外部引導這兩個方面,內部建設方面的聚類包含:黨支部書記、黨建工作、黨的建設、組織生活、教師黨支部、班級黨支部、三會一課、學生黨支部建設、基層黨支部、學生黨支部書記;外部引導方面的聚類包含:創先爭優、從嚴治黨、服務群眾、學習型黨支部。
(三)基于關鍵詞突現圖譜的研究演進分析
所謂突現,在CiteSpace中指的是在特定時間段內的數據量顯著異常于其他時間段,這里的數據量可以是標題、關鍵詞、摘要等的頻次,根據這些頻次的增長率來確定哪些是一定時間段內的研究前沿詞匯,進而試圖繪制出研究演進的歷程。文章的關鍵詞突現圖譜展示了關鍵詞詞頻在某段時間內出現突然增長或減少的情況,以反映這段時間內研究熱點的轉向,追蹤不同時間段內高校黨支部研究的熱點是如何演進。
運用CiteSpace的Burstness功能對關鍵詞的突現性進行檢測,可以得到圖3所示的11個突現性關鍵詞,進而將高校黨支部研究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93年到2007年,這一階段的高校黨支部研究聚焦“黨員”和“黨支部”這兩大主體,本階段的研究多圍繞如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而展開。第二階段是2007年到2011年,這一階段的研究主題側重于探討如何強化基層黨支部的學習能力建設。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中提出要建設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政黨,因此“學習型”成為本階段的突現詞匯,而“創先爭優”也正是創建學習型黨支部的重要抓手之一。第三個階段是2012年到2019年,這一階段的研究主題側重于探討“宗旨意識與服務型黨支部建設”和“全面從嚴治黨向每個基層支部延伸”這兩個方面。2012年召開了黨的十八大,會上提出要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2016年起在全黨范圍內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并不斷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2017年召開了黨的十九大,全面從嚴治黨破立結合,持續向縱深推進。從三個突現的關鍵詞可以反映出研究主題均與黨中央部署的全黨重要學習教育基本保持同步。
四、高校黨支部研究的未來展望
由于文章未將“高校”的近義詞“高等院校”、“大學”等設置為檢索條件,也未對摘要進行圖譜分析,加之軟件計算方式和數據提取方式存在一定弊端,故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頗和局限。盡管如此,研究結果仍顯示出國內關于高校黨支部的研究取得了數量上的豐碩成果。
但總體而言,國內關于高校黨支部研究的整體質量和學理內涵都有待提升。一方面,現有研究的整體質量不夠高,盡管目前文獻總體數量較多,但登載在CS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的文獻數量占總文獻之比不到10%。另一方面,現有研究的學理性有待增強,高校黨支部作為由黨員個體組成的基層組織,目前鮮有研究運用組織行為學、管理心理學等理論框架來分析高校黨支部的工作機制、現存問題及改進對策。高校黨支部的后續研究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拓展。
就研究主題而言,建議重點圍繞高校黨支部的組織力、戰斗力和生命力這三個建設維度展開探析。一方面,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黨的建設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另一方面,作為中國共產黨薪火相傳的生命線,黨中央高度重視黨支部建設,要求把全面從嚴治黨落實到每個支部、每名黨員。由此,文章建議加強以下若干方面的研究:教職工黨支部尤其是“雙帶頭人”黨支部發揮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的機制;不同類型高校的黨支部建設成果比較;新媒體語境下充分發揮高校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的影響因素;高校基層黨支部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成效等。
就研究路徑而言,建議嘗試借鑒組織行為學和管理心理學等領域的學理分析框架,并綜合運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實證研究方法。針對當前高校黨支部研究缺乏學理性的問題,文章建議把高校黨支部視為高等院校中由教師黨員和學生黨員組成的具有鮮明政治屬性的組織,并將其置于組織行為學和管理心理學的語境下尋找合適的研究框架,以期為增強黨支部的組織力和戰斗力提供理論支撐。組織行為學通常研究組織中的個體的心理、行為表現及其客觀規律,管理心理學主要研究組織管理過程中個體的行為規律和潛在心理機制,都旨在最終實現組織目標和個人全面發展相協同的一門學科。高校黨支部建設過程中既要實現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又要促使每位黨員的全面發展,可以適當借鑒組織行為學和管理心理學領域的分析框架,進而嘗試助推高校黨支部研究領域的理論創新。
綜上,用于繪制本研究知識圖譜的數據源多集中于關鍵詞這一常見信息,盡管并沒有捕捉到典型文獻的完整信息,但該方法仍然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增強對知識譜系的綜合把握,發掘高校黨支部研究的一般規律和未來趨勢。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 新華網.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25/c_1123764501.htm
[3] 王華菊,烏仁塔娜.中國教育與社會分層研究的回望與前瞻(1990~2015)——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分析[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6,37(05):171-177.
[4] 彭文龍.當代中國廉政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基于1998—2017年CSSCI期刊論文的文獻分析[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03):65-76.
[5] 謝衛紅,董策,李忠順.基于Citespace 的商業生態系統研究可視化分析[J].現代情報,2017(02):126-133+162.
[6] 侯劍華.工商管理學科演進與前沿熱點的可視化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