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至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2008年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后,民粹主義在全球范圍內持續發酵,形成了第四次民粹主義浪潮,致使民粹主義備受關注。民粹主義作為一種“內核單一”的意識形態,是對民主的一種極端表達,具有以“人民”反對“精英”的二元對立特征。應對策略有:利益表達渠道多元化;縮小貧富差距。
關鍵詞:民粹主義;應對策略
近年來,民粹主義的關注度不斷攀升。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自2010年起,連續九年推出十大思潮專題,民粹主義自2011年上榜以來,排名一路飆升,由2011年的第9名,到2016年一躍為第1名,并在2017年、2018年一直占據著前兩名。與此同時,2019年1月,達沃斯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與風險咨詢公司達信(Marsh & McLennan Companies)聯合發布了《2019年全球風險報告》,預測2019年及未來十年可能對世界產生影響的風險問題,其中民粹主義作為重大風險被提及。總體來說,民粹主義無論是作為備受關注的社會思潮,還是未來十年可能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風險,都是一個比較值得研究的話題。
一、民粹主義的概念
民粹主義的經驗現象最早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的俄國,俄國知識分子和農民以要求土地權利改革為口號,發動了一場平民運動。其后,美國西部農民發動了反對地方政府的民粹主義運動,歐洲和美洲也陸續發生由民粹領袖、政黨領導的民粹主義運動,這種現象以拉美國家民粹政權的建立,以及民粹領袖在眾多國家掌握政權達到了頂峰。就我國目前的狀況而言,民粹主義主要表現為一種潛在的民粹主義情緒,主要流行于網絡空間。
民粹主義的概念歷來存在很大的爭議,以至于眾多研究者認為爭議就是其本質。因此,關于民粹主義已有的一些概念,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局限性,關于民粹主義本質與適用范圍的爭議由來已久,不同研究者根據其研究目的,給予了民粹主義不同的定義。概而言之,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們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概念來定義民粹主義:第一,認為民粹主義是一種政治話語方式,主要根據民粹主義者的語言表達來劃分民粹主義;第二種,民粹主義是一種領導關系,即強調了民粹領袖的作用;第三種,平民政治運動,認為民粹主義是社會底層人士,為爭取生存資源而進行的一場零和博弈,強調了民粹主義利益表達的形式。就近期而言,研究者更多的將民粹主義定義為“一種意識形態”,尤其是在比較政治研究領域,無論是考慮到概念操作化問題,還是就慨念本質而言,這種定義方式確實有很多優點。
綜上所述,文章采用民粹主義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觀點,這種意識形態具有單內核、一維性的特點(佟德志,2017),進一步而言,民粹主義是“建構‘人民,定位‘人民的敵人,進而確立‘人民對‘其他人的二元世界觀”(林紅,2018)。
二、民粹主義的特征(加幾句嚴重后果的語句)
民粹主義自產生以來歷經了四次浪潮,至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2008年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后,民粹主義在全球范圍內持續發酵,形成了第四次民粹主義浪潮。與以往相比,第四次民粹主義浪潮出現了一些新態勢(林紅,2017)。隨著民粹主義的影響范圍日益擴大,民粹主義的特征也越發引人注目。
民粹主義具有“人民中心主義”與“反精英、反建制”二元對立的特征。愛德華·席爾斯( Edward Shills)則將民粹主義理解為精英與普通民眾的二元對立,提出“哪里有普遍的怨恨情緒,哪里就有民粹主義”,強調民粹主義反精英政治的特點。民粹主義自產生以來皆是以社會中下層為價值載體,代表平民的價值與利益,并且認為人民是具有美德的同質化群體。由此可以看出,民粹主義中的“人民”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可以是農民、市民,也可以是社會中下層階級,沒有性別、年齡及受教育程度之分,他主要表達“二元對立”中的一極。也因為其沒有一個明確的核心團體,故其經常為精英所煽動,成為政治家的工具。
民粹主義具有內核單一(a thin-centered ideology)的特征,是一個缺少獨立內核的概念,在不同的時空場景中依附于不同意識形態。就我國人民民主的政權性質而言,人民、民族的利益與國家利益緊密相關,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與對政府的高度信任是一體的。我國的民粹主義在建構“人民”的過程中,更容易將民族和國家的利益囊括其中,國內學者陳同順等人甚至認為民族民粹主義是當前中國民粹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民族民粹主義即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與民粹主義相結合的產物,民族民粹主義的典型研究可參見Mudde(2007)對歐洲政黨的研究。
民粹主義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社會政治現象,既有先進的一面,又有落后的一面。有研究者認為民族民粹主義是反理性、反建制和具有破壞性的意識形態;也有學者認為民族民粹主義并非十惡不赦,加以引導也可以對社會發揮正向的作用(是否發展成運動)。鑒于我國民眾對中央政府的高度信任,民族民粹主義的矛頭更容易指向地方政府、私有經濟、官員腐敗、明星及其他國家等,民族民粹主義反映了中下層民眾的訴求,是一種體制外的政治參與,如果不加以引導,也容易發展成為反建制性、非理性和破壞性的政治運動。
三、民粹主義的應對策略
(一)利益表達渠道多元化,及時回應民眾訴求
要求利益表達是民眾政治參與的目的,多樣化利益表達途徑是對民眾合法參與政治的一種倡導,當民眾的訴求能夠以較少的成本達成時,民眾則會傾向于一種溫和有序的利益表達方式。民粹主義是民主的一種極端方式,是社會中下層階級實現自身利益的一種特殊形式。一方面,民粹主義是利益表達渠道較少,難以通過體制內參與維護自身利益;另一方面,民粹主義是社會中下階層民眾的訴求長期得不到回應,從而形成的一種潛在憤恨及異化精英階層的情緒。因此,要減少解構民粹主義,就需要讓民眾的利益有多元表達途徑,并及時與其互動,拉近民眾于精英的距離。
(二)縮小貧富差距,精神生活多元化
民粹主義是一種來自社會底層群體的吶喊,社會階層的分化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民粹主義的興起,當一個社會貧富懸殊,階層固化嚴重,底層民眾不僅物質匱乏,且精神貧乏,他們就會逐漸被民粹主義這種模糊的意識形態所吸引,要消除民粹主義意識形態的現實基礎,不僅需要縮小貧富差距,使社會上中產階級的比例上升,而且需要用多元的精神生活吸引民眾,使民眾在生活富足的同時,也能夠在精神上被個性化的元素吸引,從而減少對體制和精英的怨恨。
參考文獻
[1] http://www.rmlt.com.cn/magazine/A/.
[2] http://reports.weforum.org/global-risks-2019/future-shocks/monetary-populism/
[3] 佟德志.解讀民粹主義[J].國際政治研究,2017,38(02):9-24+6.
[4] 林紅.民粹主義全球性再現的根源:民眾與政黨的雙重維度[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02):95-103.
[5] 林紅.當代民粹主義的兩極化趨勢及其制度根源[J].社會觀察,2017.
[6] Edward Shiles,The Torment of Secrecy: The Background and Consequences of American Security Policies( Glencoe,IL:Free Press,1956),100-101,103.
[7] Zhao S.A State-Led Nationalism: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Campaign in Post-Tiananmen China[J].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1998, 31(03):287-302.
[8] MuddeCas.2007.PopulistRadicalRightPartiesinEurope[J].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俞可平.全球化時代的民粹主義[J].國際政治研究,2017(01):9-14.
[9] 陶文昭.新民粹主義的時代審視[J].人民論壇,2012(15):64-65.
[10] 周慶智.當前中國民粹主義思潮的社會政治含義[J].政治學研究,2017(05):57-69+128.
作者簡介:漆上慧(1992.07- ),女,漢族,四川資陽人,西南交通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比較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