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 高希敏 梁舒?zhèn)? 陳嘉馨 楊逸軒
摘 要:本研究對2010-2019年播出的有關(guān)日本校園霸凌現(xiàn)象的影視劇進行考察分析,明確了日本校園霸凌的幾種基本形式及成因、校園霸凌現(xiàn)象的高發(fā)人群。文章還對日本針對校園霸凌的解決方法進行了一定的介紹,以期對中國的校園霸凌現(xiàn)象提供一定的啟示。
關(guān)鍵詞:校園霸凌;日本;影視劇
由日本電視臺(NTV)出品的懸疑劇《3年A組-今から皆さんは、人質(zhì)です(三年A班-從今天起大家都是我的人質(zhì))》于2019年1月6日在日本電視臺“周日劇場”開播。劇中,平日里溫順到有些怯懦的老師,突然展現(xiàn)出偏激的另一副面孔,用炸彈爆破、綁架學生等極端手段,讓無法無天的不良少年們度過最后一課。本劇把日本亟待解決的校園霸凌現(xiàn)象再一次搬上桌面。
截止到2019年1月21日, 在日本維基百科檢索“いじめを題材としたテレビドラマ(以霸凌為題材的電視劇)”,詞條多達57頁。在中國百度詞條檢索“中國校園霸凌影視作品”,出現(xiàn)的是以“中國國內(nèi)首部反映校園霸凌的電影”為噱頭宣傳的《悲傷逆流成河》,該部影片的上映時間為2018年9月。
日本以校園霸凌為主題的影視劇擅長一針見血地把問題剖開,使國民直面社會中切實存在的問題。通過影視劇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把校園霸凌問題展現(xiàn)出來,不僅可以打消群眾面對生硬說教時的消極情緒,而且,人們在觀看影視劇時,會對劇中人物的遭遇自然而然地共情,由此引發(fā)的代入感既可以有效地使人們意識到校園霸凌的危害,也更能體會到解決問題的緊迫性,從而起到呼吁全體國民重視校園霸凌這一問題的作用。此外,還可以利用人們對劇中人物遭遇的關(guān)注,引導大家共同探尋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法。與此相對,中國影視劇市場中,以校園霸凌為主題的影視劇嚴重缺失。這體現(xiàn)出中國“家丑不可外揚”的心理慣性導致的不愿正視問題的特點。事實上,帶領(lǐng)國民意識到校園霸凌的普遍性、嚴重性是很有必要的。影視劇這一受眾面廣、傳播度高的媒介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的作用。
以下就日本校園霸凌現(xiàn)象的形式、成因、高發(fā)人群以及日本政府的解決辦法進行闡述,以期對中國的校園霸凌現(xiàn)象提供一定的啟示。
一、日本校園霸凌現(xiàn)象的幾種形式及成因
(一)教師主導的校園霸凌
這一情況多發(fā)于中小學,這一時期的孩子對于領(lǐng)導者往往懷有一種盲從的心理,教師可以非常容易地用自己的語言、行為影響一個班集體對一個孩子的態(tài)度。“因為老師說他是壞孩子,不要和他一起玩……”就可以導致班集體對某個人的刻意孤立。另一種情形則復(fù)雜得多。以影視劇《3年A組-今から皆さんは、人質(zhì)です》中的情形為例,劇中,表面溫柔熱情的武智大和(人名),常以“熱血教師”的人設(shè)活躍在大眾的視野,然而,卻被學生澪奈發(fā)現(xiàn)了他違規(guī)推薦學生。澪奈不僅是學生,還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游泳運動員。為了避免澪奈揭發(fā)檢舉毀掉自己多年來苦心經(jīng)營的形象,武智大和與黑惡勢力勾結(jié),制作了污蔑澪奈在比賽前服用興奮劑的不實視頻,并想方設(shè)法讓視頻在學生間廣為傳播。來自同學的指責和刻意孤立使?jié)文纬惺芰司薮蟮木駢毫Γ罱K精神崩潰、跳樓自殺。日本是一個極端重視外部評價的國家,自殺就是把虐待者送上良心或者社會輿論的審判臺,讓虐待者一生都受到良心與社會輿論的譴責。這大概就是對人生缺乏全面認識、對生活還沒有深刻理解的孩子的自殺心理。此外,還存在不良教師在學生犯錯時不進行正確引導,反而在校內(nèi)對學生進行辱罵、威脅、體罰的現(xiàn)象。
(二)學生主導的校園霸凌
體格強壯的同學對弱者的欺凌——這是人們對于校園霸凌的普遍理解。的確,日本的中小學生中存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學生之間的“欺負”。日本是一個崇尚等級與強者的國家,從小學到大學,日本學生都在教師與前輩的影響下生活、學習,“服從”是他們步入學校之后學會的第一件事。如果學生過于弱小,或沒有進入某一“群體”,就會被看不起,甚至受到欺負。而受欺負的同學往往得不到來自身邊的人的關(guān)心和幫助。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是孩子們通常不肯將學校發(fā)生的事情告訴教師與家長——這被認為是一種很丟人的行為。更重要的是,求助最終的結(jié)果往往是受霸凌者不僅不會受到實質(zhì)性的幫助,還可能使身邊的人更看不起自己。因此,時有學生不堪凌辱而自殺的事情發(fā)生。影視劇《Unnatural》(日本,2018)第七集中,高中生白井和橫山每天都在遭受小池等人的毆打、譏諷,而理由只是簡簡單單的“看你不爽”“誰叫你好欺負”。不僅班級里的同學們?yōu)榱俗员_x擇無視,老師們?yōu)榱恕岸嘁皇虏蝗缟僖皇隆保膊萋实匕堰@種行為看成是同學之間的簡單玩鬧。面對永遠也望不到頭的絕望,橫山選擇了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而白井選擇通過網(wǎng)絡(luò)“直播殺人”這一行為,企圖喚起社會對于校園霸凌事件的重視。
此外,日本民族的排他性、群體性,也會導致校園霸凌事件。日本的中小學非常注重群體精神的培養(yǎng)。日本歷代的教育制度,都把群體主義精神作為教育的中心與主要內(nèi)容之一,到了今天也是如此。比如,日本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就被要求必須參加各種“部活(社團活動)”,而這一要求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養(yǎng)群體意識。教師給參加這些活動的學生打分,這一分數(shù)在升學考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社團活動中的優(yōu)秀者與積極參加者在群體內(nèi)會受到尊重,他們不僅不容易受到欺負,甚至還可以指使或者欺負新來的人和能力較差的人。與此同時,過于強調(diào)群體中的個人對群體規(guī)則的服從,不計個人得失,無條件地執(zhí)行群體的各種規(guī)定,維護群體的利益,不關(guān)心個人的動機與道德精神,只強調(diào)群體凝聚力與紀律性也是校園霸凌現(xiàn)象的原因。影視劇《legal high(“2013特別篇”)》(日本,2013)中,學生小慕和彥從教學樓頂跳下身受重傷,作為班主任的藤井南為了維持班級的正常運轉(zhuǎn),取悅班級里的大多數(shù)學生,選擇性地忽視了班級里那些沒有號召力的、沉默的學生,班級的風氣被大多數(shù)有話語權(quán)的學生主導,由此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
二、日本校園霸凌現(xiàn)象的高發(fā)人群
(一)丑聞纏身
《三年A組-今から皆さんは、人質(zhì)です》中的澪奈,是因為身陷服用興奮劑的丑聞,導致班級同學以她為恥,甚至認為她“使班級蒙羞”,從而站在道德制高點對她進行冷漠且不加節(jié)制的語言攻擊,最終使她走投無路,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拋開澪奈是被冤枉的問題不談,正是因為不良教師武智大和深知團體中的一人蒙羞必將受到群體全體成員的排斥,并對這一特點加以利用才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此外,風評不佳還會影響事件外的不知情人士對受害人的看法,從而導致被霸凌者求助受阻,霸凌行為無法及時、有效地被阻止。
(二)“KY”即情商較低
“KY”是日本青年對于情商較低人群的一種評價,是“空気が読めない”的縮寫,直譯為“不會讀空氣”。即在一個群體中,無法看出每個人是什么角色,無法及時判斷自己在什么場合下該做出什么反應(yīng)、說什么話。而做出“KY”行為的人勢必遭到在場所有人的嫌棄,乃至孤立。
(三)與眾不同
與眾不同包括過于優(yōu)秀、過于羸弱、外來人口等多種情況。這一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原因與日本社會的排他性密不可分。
三、日本當局的解決方法
針對校園霸凌問題,日本專門制定頒布了《校園欺凌防止對策推進法》,還伴有例如《少年法》、《學校教育法》等相關(guān)法律,構(gòu)成一個整體形態(tài)的法律體系。為了從源頭避免校園霸凌事件的發(fā)生,日本當局還做出了以下幾種舉措。(1)開展公共教育,通過要求霸凌者公開謝罪,開展公開活動等方式,讓全體青少年意識到霸凌是一種可恥的、絕對不該發(fā)生的行為。(2)對校長、教師等教育者進行培訓,要求其改變關(guān)于師生關(guān)系的看法。(3)校園內(nèi)成立防止校園欺凌對策的組織。
除了對學校教育負直接責任的教育部門以外,其他的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gòu)也積極承擔幫助受害者青年、打擊校園欺凌行為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孫綠江.道德的中國與規(guī)則的日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 唐倩,王倩.日本校園欺凌防治措施研究及對我國借鑒意義[J].科教導刊,2018(10):20-21.
基金項目:此文為大連民族大學2018年“太陽鳥”學生科研立項“關(guān)于日本校園霸凌現(xiàn)象的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周寧(1998.05- ),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大連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yè)16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日語;高希敏(1978.08- ),女,漢族,遼寧盤錦人,博士,大連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梁舒?zhèn)悾?998.03- ),女,蒙古族,內(nèi)蒙古通遼人,大連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yè)16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日語;陳嘉馨(1997.02- ),女,漢族,黑龍江甘南人,大連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yè)2016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日語;楊逸軒(1998.10- ),女,回族,河北滄州人, 大連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yè)2016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日語。
指導教師:高希敏,大連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