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 黃詩潞
摘 要:中越邊境跨國婚姻移民女性是中國社會事實上的“非正規移民”。文章通過實地調研和深入訪談,發現這些婚姻移民女性為了擺脫原生國家的貧困處境,通過婚姻移民成為“先進移民國家”的貧困人口。貧困的經濟及生活環境可能進一步影響其及其婚姻移民家庭的社會融入和社會支持狀況。
關鍵詞:婚姻移民;中越移民;移民貧困;社會融入
一、背景與問題
近年來,“越南新娘”現象引起全社會關注。由于中國國內性別比例失衡,男多女少,越南籍女性成為國內邊境或貧困地區適婚男性的結婚對象。從中國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越國際關系的回暖和邊境管理政策的系統化,越南女性移民有的以勞工身份進入中國境內務工,有的通過他人介紹,與中國男子相識從而組建家庭定居于中國。
本研究的觀察場域為在華越南籍婚姻移民女性聚集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沿海某鎮,以L村和J村為主。該鎮距離市區中心17公里,集居著漢、瑤、壯、京等民族同胞,總人口19874人。全鎮在華越南籍婚姻移民女性為165名,其中L村32名,J村23名。
通過在越南籍婚姻移民女性最為集中的L村和J村隨機抽取22人,進行了面對面的深入訪談。訪談對象涉及居住當地越南籍婚姻移民女性、她們的丈夫和孩子、夫家的親屬、鄰居好友以及鄉鎮級別政府工作人員等人。通過走訪她們的家庭住所,從生活圈的視角了解她們真實的生活社區、活動空間、人際往來、勞動狀況與生活水平等情況。
二、理論依據與研究發現
婚姻移民的本質是由于資本國際化所導致的國際分工不平等以及核心-邊緣國家的發展失衡。隨著資本國際化的發展,婚姻行為被逐漸“商品化”,并表現為:低經濟國家女性通過中介關系以近乎市場交易的方式,如按照不同的身高、體重和年齡等指標定價,主動或被動得被“商品化”地出賣。有學者認為,跨國婚姻的商品化可以視為在各自區域被邊緣化的男女欲通過婚姻來尋找出路的“同謀”結果。處于核心地區婚姻市場劣勢地位的男性以資本換取邊緣地區廉價的女性生產與再生產勞動力,邊緣地區過剩女性勞動力的輸出而換得的資本成為母國原始資本累積的基礎。這種國際階層落差、男女雙方各取所需的結構性契合,提供了商品化跨國婚姻運作的基礎。全球結構性不平等有層層滲透的趨勢,宏觀結構上的不平等會影響個人層面的思維方式與認知體系,不平等的人際關系便是其具體化形態。這也是筆者在此概括其為“先天”貧困的主要原因:“落后”和“先進”是相對而言的,她們為了擺脫“落后原生國家”的貧困,成為了“先進移民國家”的貧困人口。
在筆者走訪過程中,也驗證了“商品化”跨國婚姻和家庭貧困的有關說法。所訪談的越南籍移民女性全部以農業生產為主,極少數人會外出打零工,這與農村的現狀極不相符。她們的丈夫結婚時年齡偏高,婚前家庭務農為主,在婚后依舊選擇務農生活,較少選擇在外務工這種年收入更高的生活方式;在提及為什么選擇與越南籍女性結婚,丈夫們的理由普遍集中于:家庭貧困,無法迎娶中國籍女性;年齡不小,想要傳宗接等。
詢問同村其他村民,對于中國男性為何迎娶越南新娘的緣故,也普通提及了貧窮的緣故。由于選擇越南籍女性的原因普遍出于經濟水平有限,越南女性的夫家本身就會是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相對比同村居民更低。在越南籍女性嫁來之際,就決定了她們不得不過著比鄰近生活水平更差的生活,也與為何至今她們過著較為貧困的生活相聯系起來。也是出于這一因素,對越南籍婚姻移民女性及其夫家的負面刻板影響逐漸形成,具體化為人際關系的孤立和文化排斥等。但在筆者這次走訪中,這類排斥并不明顯,主要由于:(1)走訪的兩個村莊與越南地理位置相鄰及風俗習慣相近,歷來有通婚的傳統;(2)中越邊境貿易活動越發頻繁,對于外來文化不會陌生和排斥;(3)村民普遍對傳宗接代和結婚生子的需求表示理解和認同,對于選擇越南籍妻子也是情有可原了。
“我們越南的很苦的,都是嫁給窮的、老的、殘疾的,沒辦法,現在也窮啊,房子沒得起(新建房子)。”(秀蘭)
“我當時就是說,年紀大了,還沒有娶老婆。那時候有人介紹,就娶了,花了2萬(他比了兩個手指)。”(三姨的丈夫)
“以前就是這樣,沒有錢的就討個越南婆,有人介紹,就留在家里咯。”(鄰居1)
“她(指二哥的越南媳婦)比我早嫁過來一年,當時說二哥年紀大了,都要30沒有結婚嘛,阿婆(二哥的母親)和兄弟就湊錢,讓他娶一個越南婆。” (玉姐的弟媳婦)
三、總結與討論
由于資本國際化所導致的國際分工不平等以及核心-邊緣國家的發展失衡,婚姻移民成為了“落后貧窮國家”的女性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策略之一。研究發現,這些中越婚姻移民女性,無論是其自身,抑或其家庭,都有著“先天貧困”的特點。“先進移民國家”的男性正由于在本國經濟或社會地位交低而選擇了“落后貧困國家”的女性,而這些婚姻移民女性帶著擺脫貧困、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選擇了外嫁他國。事實上,他們的確從一個“落后貧困國家”解脫出來了,但又成為了“先進移民國家”的貧困人口。
中越邊境跨國婚姻家庭就這樣與“貧困”的刻板印象相連結,并且不少實證研究的案例又進一步證實其“貧困”。若其具體化為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孤立和文化排斥等,這將影響著他們的社會融入和社會支持狀況,從而產生個人、群體、國家身份認同等多重危機,甚至代際傳遞,進而對子女的社會化產生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萬蕙,朱竑,唐雪瓊.女性跨國婚姻移民研究述評——以臺灣外籍新娘為例[J].婦女研究論叢,2013(03):106-114.
[2] 夏曉鵑.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J].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000(39):45-92.
[3] 夏曉鵑.騷動流移:臺社移民讀本[M].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志社,2009:4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