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 Li Zhu
“與歷史同行:四川美術學院建校80周年(1940—2020)”· 第一單元“身份認同”專題參展作品

1葉毓山杜甫鑄銅120cm×60cm×45cm1984

3伍明萬養豬婦青銅19cm×21cm×72cm1963
雕塑的民族化問題,是20世紀以來,激蕩的社會變革與東西方碰撞之下,中國美術所遭遇的重要命題之一。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了文藝革命化、大眾化、民族化的方針,其后“民族化”更逐漸成為一種顯性和主流的話語。這一話語背后,是文化認同的形成與主體身份的建構問題。在1949年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以后,這一問題變得尤為迫切。川美雕塑的民族化探索,就是在中國雕塑的整體敘事中的一個重要的片段和切面。
中西方“雕塑”的知識譜系來自于不同的理念和范式,古代中國的雕刻、泥塑等用語,并不完全等同于現代“雕塑”的概念,前者是所謂工匠的“皂隸之事”,后者是西學東漸過程中文化移植的結果。一方面,李金發、江小鶴、滑田友等人所引入的歐洲古典寫實雕塑系統開啟了中國雕塑現代轉型的進程。另一方面,民族國家的獨立,在藝術創作當中需要形成新的敘事方式,也因此,向蘇聯學習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成為歷史的選擇。
川美雕塑的創作和教學就主要淵源于這兩大體系。曾求學于杭州國立藝專、深受留歐雕塑家影響的首任系主任郭乾德,自覺地使用中國傳統藝術理論重新闡釋“雕塑”,在創作上也對中西融合做了初步探討;入選了1956年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的“克林杜霍夫雕塑訓練班”的趙樹同,系統學習了蘇聯的雕塑模式;參加1960年—1963年“劉開渠雕塑研究生班”的葉毓山、伍明萬等人,又再次強化了歐洲的古典寫實技法。傳統文化秩序與外來思潮的相互激蕩,使得川美雕塑系的師生在觀念和實踐的層面開始初步思考民族化的問題。
川美雕塑系從1954年開始對大足石刻的田野調查和持續性地翻制古代雕刻的過程,則形成了一個真實的藝術踐行場域。一方面,傳統的典型雕刻語言充實并完善了教學與創作的技法;另一方面,對古代文化的重新審視和理解也加深了東西方藝術觀念的交流和融合。雕塑系師生開始逐漸擺脫西方古典雕塑教學對于人體模特的依賴,有意識地嘗試運用傳統造型手法創作。川美雕塑系逐漸在教學中形成了歐洲古典雕塑、蘇聯現實主義雕塑、中國傳統雕刻技法并行的格局。
1960年代初期舉辦的“四川雕塑展”,是川美雕塑系在探索民族化進程中的第一次集中的呈現。1964年,重慶的雕塑家們將近期創作的100件作品在北京、上海、武漢及重慶舉行巡回展覽,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題材廣泛、對民間傳統技法的借鑒以及貼近現實、富有生活氣息是這批作品所集體呈現的特點。
20世紀40—60年代川美雕塑系師生的民族化探索,是中國雕塑建構自身現代性過程中的一種努力和嘗試。一方面,它延續了新文化運動“引西入中”的思潮,在學習西方的雕塑技法中,重新審視自己的民族傳統,探討中西融合與再造的可能;另一方面,建國初期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生態,使得強化民族性成為藝術創作的基本要求。藝術作為文化的表征策略與話語范式,不僅要對現實做出批判性回應,也需要回到具體語境,跨越現代性的歷史藩籬,從自身的脈絡中尋找確立文化自信和身份認同的基本路徑。
參展藝術家(按出生年月排序):
郭其祥、伍明萬、龍德輝、葉毓山、王官乙、龍緒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