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鎖

[摘? ? ? ? ? ?要]?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意識的現代化人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作為中職學校的重要基礎課程,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中職數學教學中,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 ? 鍵? ?詞]? 中職數學教學;創新意識;教學模式;發散思維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20-0180-02
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意識的現代化人才,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部新發布的《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因此,中職數學教學要把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能力相統一,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作為教學的根本目標。
一、什么是學生的創新意識
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數學知識基礎薄弱,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學習被動,數學能力不強,有的甚至在初中時就放棄了數學學習。針對這種情況,我把中職學生的創新意識定位為四個方面:一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創新型教師是開展創新教育的首要條件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有創新型教師。教師需要在思想上、行動上、教學方法及手段上進行創新。
(一)在思想上創新
要想在中職數學教學中開展創新教學,教師首先思想上要有創新意識。中職數學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數學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學習方法、數學能力永遠比數學成績重要。通過教學,要使學生對所學知識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在行動上創新
在數學教學中,要正確處理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具體行動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除了必要的引導、提示外,教師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進行分析探究,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不能淺嘗輒止。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中,學生除了掌握當堂的知識外,更要掌握數學學習方法,自主地構建數學知識體系。在綜合評價時,堅持學習過程與考試結果并重,并適當加大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力度,杜絕片面地以考代評。
(三)在教學方法及手段上創新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打破“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使用問題驅動法,通過環環相扣的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有所得,教師要打破“一刀切”的模式,實施分層教學;為了提高學習目的性,教師要破解“數學無用論”,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明白“學有所用”;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教師要打破“黑板加粉筆”的傳統手段,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
三、在中職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
質疑是創新的萌芽,是創新的基礎。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創造機會,鼓勵學生對所學知識質疑,并引導他們進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養他們質疑并釋疑的能力。
在講《向量的減法》一節時,教材根據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則得出結論:如果兩個向量的始點相同,則這兩個向量的差是由減向量的終點到被減向量的終點之間的向量。在預習過程中,一個學生對此提出懷疑:兩個向量只有在始點相同時,才能做差嗎?兩個向量的終點相同時,兩個向量能不能做差呢?這是一個鼓勵學生發表見解的機會,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從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則著手,經過討論、總結,得出結論:如果兩個向量終點相同,則這兩個向量的差是由被減向量的始點到減向量的始點之間的向量。學生都為這個發現而高興。在質疑、釋疑過程中,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培養了創新意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二)尊重學生認知規律,實施“引導式”教學
傳統的中職數學教學以傳授知識為目標,對于公式、性質、定理,“重結果而輕過程”,不重視知識的產生過程與生成方法,不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發展受到了制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必須改變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達到這個目的,我在教學中實施了“引導式”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講一元二次不等式時,我并沒有從一元二次不等式直接入手。我先引導學生回憶了實數乘法法則。接下來,我把實數相乘推廣到因式相乘,并讓學生把不等式(x-1)(x+2)>0轉化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很快就得出兩個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x-1>0x+2>0或x-1<0x+2<0
接著,我繼續進行引導,不等式(x-1)(x+2)>0可以轉化為x2+x-2>0。因此,x2+x-2>0的解集也就是這兩個不等式組解集的并集。通過上面逐層深入的引導,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對這種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作了總結:(1)通過因式分解把一元二次不等式轉化為兩個一元一次不等式組;(2)求這兩個不等式組的解集,并求出它們的并集。從當堂的練習反饋及課后作業的情況來看,這堂課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可見,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地實施“引導式”教學,能讓學生明白問題的來龍去脈,從而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三)創設問題情境,設置懸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受“數學無用論”的影響,中職學校大多數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缺乏主動性。為了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教師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并適當設置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這是一節“均值定理”的數學課。在講課之前,我給學生出了這樣一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20米長的籬笆墻,要圍一個長方形的菜園子,問圍成的菜園子面積最大時,長和寬各是多少?接下來,學生列舉出幾種長和寬的值,求出了對應的面積值:9,16,21,24,25。“有沒有比25更大的呢?”教室里安靜下來,“那么,25是不是面積的最大值呢?”學生都用疑惑的眼光看著我,從他們的眼光中,我知道他們都渴望知道答案。“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均值定理要解決的問題。”我不失時機地引出了均值定理的內容。在接下來的講課過程中,學生的興趣一直很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教學效果非常顯著。
(四)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適當進行拓展,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合理地進行拓展,從多個角度設置問題,對學生的發散思維進行訓練。
在講完均值定理以后,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我把開始的長方形面積問題進行了深化。籬笆墻長度不變,要使圍成的菜園子面積最大,應該圍成什么形狀,長方形、正方形,還是圓形?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經過討論、計算,他們發現:當長方形、正方形、圓的周長相等時,圓面積最大,長方形面積最小。通過這樣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學生訓練了發散思維,提高了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五)數學解題中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訓練
數學離不開習題、離不開解題。在習題中,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練習,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例如,在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析式時,我們通常遇到下列三種情況:
1.一元二次函數f(x)=ax2+bx+c滿足f(0)=-3,f(-1)=f(3)=0,求這個函數的解析式。
2.一元二次函數的y=ax2+bx+c圖象與坐標軸交點為:(0,-3),(-1,0),(3,0),求這個函數的解析式。
3.一元二次函數y=ax2+bx+c滿足以下條件:x=0時,y=-3;x=-1時,y=0;x=3時,y=0。求a、b、c的值。
通過一題多變,學生從數形的不同角度認識了一元二次函數的解析式問題,既開拓了思維,又培養了創新意識。
(六)加強數形結合的教學,培養學生作圖、識圖、利用圖象分析問題的能力
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具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征,許多的定理、公式都是通過觀察圖象得出來的。如一元二次函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正弦函數、余弦函數等函數的性質和特征,無一不是通過研究圖象得出的。可以說,在中職數學中,數形結合思想貫穿教學的始終。因此,培養學生利用數形結合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對中職數學教學具有特殊的意義。通過用數形結合思想研究數學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總之,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勇于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在思想上、行動上、教學手段及方法上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新訓練,鼓勵學生質疑、釋疑,引導學生積極創新,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意識的現代化人才。
參考文獻:
[1]孟寒冰.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146-147.
[2]吳文斌.對初中數學創新教育的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2017(14):66-68.
[3]曾慶環.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課程教育研究,2018(4):179-180.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