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久久
(甘肅省靜寧縣德順小學,甘肅平涼 743400)
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語文作為三大基礎性學科之一,對于學生的基本文學素養、學科學習能力及對培養中華民族的認知和認同有著重要的作用。此外,學好語文,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著顯著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研究熱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一個十分有效的學習過程,對學生領略漢語言文字的形象、意境和韻律之美有著直接的作用[1]。縱觀小學階段學生朗讀能力的構成,雖然低年級學生沒有養成較為成熟的朗讀習慣,感情較為平淡,但是學生基本能夠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可是到了高年級階段,學生的朗讀能力非但沒有進一步提高,相反,很多學生的朗讀能力基本處于沒有改變的狀態,甚至部分學生的朗讀能力還有所退化。針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朗讀能力不理想的情況,教師應該積極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進,以達到有效促進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朗讀能力提升的目的。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朗讀能力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階段,教師的教學任務越來越繁重,導致朗讀實踐活動安排較少。對于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而言,其基本特征是還沒有形成良好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2]。如果此時教師直接進行知識傳授,學生沒有足夠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會導致最終的教學效果不佳。
而朗讀這種主要通過誦讀來逐漸體會、認知和掌握內容的方法,難度較低,很適合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而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雖然逐漸提升,但是相應的教學任務卻越來越重,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字、詞語,還要教學句型、文章閱讀及寫作等方面的內容。另外,小學中高年級除教學內容變多之外,難度上也比低年級有了很大提升,教師需要的教學時間也變長。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由于種種原因,語文的課時卻在減少。而朗讀這種效率較為一般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所以實踐越來越少。因此,學生的朗讀能力出現問題[3]。
朗讀是語文的一種學習素養,盡管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的實踐不可或缺,但是學生課后自己朗讀實踐也是提升朗讀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一個人能力的維持和提升,離不開勤學苦練。相較于低年級的學生,中高年級的學生的作業負擔變得越來越重。僅就語文這一學科來講,低年級學生家庭作業中書面作業較少,以閱讀、朗讀居多;而對于中高年級學生來說,語文的家庭作業中書面作業大幅增加,各種學習資料,如課堂同步習題、補充拓展習題,還有各種寫作、練字等任務,讓學生疲于應對。
而作業加重這一現象,不僅局限在語文這一學科,數學、英語等其他學科也是如此。當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作業負擔重,家長陪同學生做作業直至深夜的信息成為持續已久的一個社會熱點。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課后時間都用在了書面作業上,而周末學生還要參加各種興趣班,因此,學生課后能用在朗讀上的時間少之又少。因為缺乏長期的實踐,學生的朗讀能力必然會逐漸弱化[4]。
雖然我國推行素質教育已經多年,但是在無法真正突破以書面考試為升學核心的情況下,功利性教學現象必定無法得到本質上的改變。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尚未面臨升學等現實的問題,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把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朗讀上。
而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學校面臨著其他學校的競爭壓力,家長和學生都面臨著小升初這一重要任務。因此,小學中高年級普遍存在教學拓展越來越少,重難點(尤其是考點)的教學內容越來越多的功利性現象。小學中高年級,學校、教師及家長都開始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朗讀能力培養這種對于學生紙面考試成績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內容,被逐漸忽視。由此可見,朗讀意識的弱化,是導致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朗讀能力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想有效提升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朗讀能力,首先,教師應該意識到朗讀的重要性。只有心理上重視,才能真正持續地進行改進,進而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5]。其次,社會、學校要普遍宣揚一種學生朗讀是當前素質教育重要環節的意識,形成一種重視學生朗讀的價值導向,通過各種渠道的宣傳,讓教師、學生和家長都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再次,對于教師、家長而言,其在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后,就應該在課堂和家庭中營造一個朗讀的濃厚氛圍。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意識,教師應該在課堂上通過自己的示范,讓學生領略朗讀的魅力;家長在家庭中也應該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課后的朗讀訓練,以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朗讀的主體實踐在于課堂,因此,在營造濃厚的朗讀氛圍后,教師應該積極創新教學方式,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朗讀實踐,從而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深刻領略到朗讀的魅力,進而提升學生對朗讀的興趣[6]。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建立起對朗讀的興趣,學生才會提升朗讀實踐的專注度,積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發地進行朗讀的學習與實踐,實現從要我讀到我要讀的轉變。這樣勢必能使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朗讀能力的提升變得直接、高效。具體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進行各類形式的朗讀訓練,如分小組朗讀、分角色朗讀、教師示范讀等。此外,教師還可以對朗讀進行延伸,組織各類朗讀的相關活動,如詩歌朗誦、演講等各種競賽活動。
除教學要多元化之外,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也要做到科學多元化。教師應增加對學生朗讀能力考核的指標和比重,以考核促進學生多進行朗讀實踐,進而提升其朗讀能力[7]。在當前的語文考核評價機制中,過于偏重考核理論知識這一現象普遍存在。由于在考核評價機制中沒有充分地考慮并體現學生朗讀能力這一指標,在功利化教學仍舊存在的當前,其勢必會間接促成學校、教師乃至學生對朗讀不重視的問題,從而導致學生的朗讀能力無法得到提高。因此,我們要建立科學多元的考核評價體系,充分引起學生對朗讀的重視。
這一考核評價體系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方面,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朗讀納入平時的表現考核中,對學生朗讀實踐的過程進行積極的評價和引導;另一方面,在最終的學業考核中,我們可以對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行等級評估,并折算到學生的最終考試成績中。這種評價體系能夠有效提升學校、教師及學生對朗讀的認知和重視,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8]。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意義重大。但是小學中高年級的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的朗讀能力十分不理想。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認識到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并營造濃厚的朗讀氛圍,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此外,學校也應該建立科學多元的評估體系,加強朗讀能力評估比重,從而切實提升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