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瑩
吳語中人稱代詞類復數標記的表達五花八門。謝自立在《蘇州方言的代詞》一文中將蘇南吳語的人稱復數“形尾”歸納為四套不同的系統:一套用“家ko”,一套用“哩li”,一套用[n]或[l]跟[a]組成的音節,還有一套是用舌尖塞音[t]跟入聲韻母組成的音節[1]。
丹陽和東鄉方言處于吳語和江淮官話交界帶,是典型的混雜型方言。在這兩地方言中,人稱代詞類復數標記存在多種形式多用的情況。
根據各地方言語音和詞匯的特點,《丹陽方言詞典》將丹陽方言分成四片。第一片,以市區云陽話為代表,包含云陽、延陵、麥溪、云林、橫塘、陵口等鄉鎮的大部分地區,還包括全州、司徒、里莊、河陽、練湖、建山、訪仙等鄉鎮的部分地區。第二片,以呂城話為代表,主要包括與武進縣或金壇縣接壤的呂城、皇塘、新橋、界牌、導墅、運河、蔣墅等鄉鎮,以及訪仙、建山、里莊、寶莊等鄉鎮的大部分地區和折柳、后巷等鄉鎮的小部分地區。第三片,主要以河陽話為代表,包括與丹徒縣接壤的胡橋、全州、行宮、司徒、河陽等鄉鎮與練湖農場的大部分地區和大泊鎮的小部分地區。第四片,以埤城話為代表,主要包括埤城鎮以及后巷鎮的一部分地區。相關資料顯示,新橋、后巷、界牌是丹陽外來人口最多的三個鄉鎮。
北方方言與吳語方言在鎮江市境內分界,兩分界區之間有一條過渡帶。笪遠毅經調查認定,這條過渡帶北抵丹陽市西北部和丹徒區東北部,沿丹陽市中部、西部以及丹徒區東部,斜向丹徒區南部、句容市東部。他將過渡帶東邊的方言稱為“東鄉話”,過渡帶南邊的方言稱為“南鄉話”[3]。
在鎮江市區方言中(江淮官話),人稱代詞類復數標記為“-們[mn55]”,而在東鄉方言中,人稱代詞類復數標記有“-[i55]”和“-們[mn55]”兩種形式,兩者僅僅在讀音上存在差異。在東鄉方言中,大部分地區人稱代詞類復數標記的表示方法只有以上兩種。東鄉方言中也存在“家ko”跟在人稱代詞后表示復數的用法,但這種用法只存在于丁崗村。由于有這種用法的地區較少,所以下文筆者的社會語言學調查并未針對這一形式進行調查。
語言的變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語言自身的演變,另一種是語言接觸而產生的語言變化。語言的演變具有漸變性和不平衡性,這就決定了新形式不能一下子取代舊形式。語言的變化大都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變化發生前,此時新形式還未產生;第二階段是一部分已變、一部分還未變;第三階段是新形式完全取代舊形式。
周磊[4]在《我國境內語言接觸的層次和方式》一文中將語言接觸的途徑分為四種方式,第一種是非區域性語言接觸,第二種是區域性語言接觸,第三種是文化接觸,第四種是共同語和方言之間的接觸。
對比吳方言中的人稱代詞類復數標記可以發現,丹陽和東鄉兩地方言中出現了“-們[mn55]”這種人稱代詞類復數標記。“-們[mn55]”這種人稱代詞類復數標記顯然是借自江淮官話或普通話。“-們[mn55]”這個借詞和兩地方言中已有人稱代詞類復數標記共存。語言的演變具有漸變性和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在丹陽方言中表現為兩種人稱代詞類復數標記在地理分布上的差異,在東鄉方言中則表現為言語社團內部使用人群的差異。
將丹陽方言中人稱代詞類復數標記的使用分布和丹陽人口分布聯系起來可以發現,外來人口較多的地區界牌和新橋使用“-們[mn55]”,與丹徒接壤的河陽和司徒使用詞綴“[ne]”。結合人口結構和地理位置來看來看,界牌和新橋、司徒和河陽一個由于外來人口較多而使用“-們[mn55]”這種形式,一個因為更接近江淮官話區而使用“-們[mn55]”這種形式,這四處的人稱代詞類復數標記“-們[mn55]”的使用體現了語言演變的漸變性和不平衡性。這種語言的漸變性和不平衡性具體表現為詞匯擴散開始于某些方言力量相對較弱的地區,如界牌和新橋。
這種現象的存在體現了經濟文化和性別對語言接觸的影響。一直以來,經濟文化和性別對語言接觸有著巨大的影響。拉波夫在美國馬薩諸塞州馬薩葡萄園島的調查中發現,出于對旅游人口產生的文化抵觸,中年男性中出現雙元音央化的現象,對該地語言的變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Women are somehow predisposed psychologically to be involved with one another and to be mutually supportive and non-competitive. On the other hand, men are innately predisposed to independence and rather than horizontal relationship.”Ronald Wardhaug指出了男性和女性在社會心理上的不同,正是這種不同造成了男性和女性在語言使用上的差異[5]。東鄉方言中言語社團內部的這種使用差異體現了語言接觸產生的語言變化在言語社團內部的不平衡擴散,這種演變是漸變的。“-們[mn55]”這種形式的產生可能是由于社會主流文化接觸,也可能是江淮官話區的區域性接觸。新形式“-們[mn55]”最終是否能取代舊形式“-[i55]”成為該地唯一人稱代詞類復數標記取決于很多因素。
語言的演變具有不平衡性和漸變性,這就決定了詞匯擴散的過程中總是有一部分先變、一部分后變。丹陽方言和東鄉方言中人稱代詞類復數標記的兩用正體現了詞匯擴散這一動態進程,人口結構、鄰近方言影響、經濟文化等多種不同導致了“-們[mn55]”這種新形式在兩地使用分布上的差異。丹陽方言中的“-們[mn55]”在方言力量較弱的地區完成詞匯擴散的整個階段,東鄉方言中的“-們[mn55]”則借助男性的社會心理推進了詞匯擴散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