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鞏昌鎮長安路農業綜合服務大樓,甘肅隴西748100)
近幾年來,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升,人口數量明顯增加,對我國糧食產量而言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一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明顯增加,但是生產效率相對較低,很多偏遠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較為落后。在這種背景之下,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理念開始提上日程,這種技術一方面解決了生產成本高和水資源嚴重浪費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極大的提升了我國糧食產量。但是在推廣過程中,依然存在有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極大的影響了我國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率。為了能夠更進一步的提升糧食產量,需要及時有效的解決保護性耕地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讓技術更好的為農業生產服務。
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從傳統農業耕作技術發展而來的,在技術上更加的完善和全面,保護性耕作技術主要是采用各種方式對土壤結構進行改良,減少水分的大量流失,進而保護好土壤的目的。保護性耕作技術能夠減少土壤中水分蒸發,有效的利用土壤中的水分。這種方式能夠減少農戶的勞動力投入,減少能源和機械設備的使用,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生產的勞動效率。保護性耕作技術在推廣過程中,農業生產的效率也明顯提升,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也明顯加快。保護性耕作技術較為全面,涵蓋了雜草的處理、病蟲害的防治和秸稈的處理等。農村在推廣這項技術時,需要和當地的氣候條件等緊密的聯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更好的推動農業經濟健康發展。
相比較傳統農業生產技術而言,保護性耕作技術具有突出優勢,表現在旱地的機械化生產中,我國很多農村地區都采取了保護性耕作技術,土壤中的數量會明顯增加。保護性耕作技術能夠減少土地中水量的大幅流失,地表徑流以及河流的渾濁程度也能得到明顯改善,于農村土地而言也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減少沙塵暴出現的概率,有效的改善了農村的環境情況。并且這項技術還讓土壤中富含充足的有機物,土壤具有充足的肥力。保護性耕地還保證了閑置耕地富足水分,保證了玉米和小麥的產量。保護性耕作技術在推廣之后,農民的工作量也明顯減少,提升了勞動效率,節省了農民資金的投入。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我國農業保護性耕地技術尚未大范圍的推廣,還處在嘗試階段。為了能夠更大范圍的推廣,氣象部門和農藝部門應該加強聯系,作為農藝主管部門應該加大宣傳力度,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能夠了解到耕地保護技術。作為政府,需要發揮出宏觀調控作用,通過電視和廣播等對保護性耕地技術進行宣傳,下鄉宣傳、發傳單等方式進行推廣,讓這項技術能夠更好的為農業生產服務。
在開展農業保護性耕地技術時,會使用各類農業機械,這種可以極大的提升農業機械的使用效率。作為農業主管部門需要提升農機服務意識,要在農民群眾中介紹農機經紀人,讓農民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越來越多的農業機械的使用經驗,轉變服務理念,作為政府要加大領導力度,農民能夠對土地做好集中化和機械化的處理。
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都是農民的純力,所以現今在農業項目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爭取國家更多的資金投入,加強推廣體系建設。在資金的幫扶下,更好的促進各個項目的順利開展,增加亮點之余,加大資金的存儲力度,構建健全完善的創新機制,為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
農業技術推廣創新體系的建設需要對觀念進行全方位的審視,要重點考量農民的需要,站在農村產業發展的基礎之上,通過互動啟發的方式引導農民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的思考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這樣不只是能夠將農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的調動起來,而且還能夠提升生產技術的整體水平。主要是委派有經驗的農業技術人員深入到農村,加強技術培訓,組建推廣小組,政府需要組織專業性的人才幫扶勤勞的農民,定期進行培訓,在確保當地有著雄厚的農業生產技術的背景之下,傳授先進的推廣技術,幫助當地構建完善的推廣機制。
如果當地有著頭腦靈活、接受能力強的農戶,可以將他們送到專業性強的院校進行學習,提升文化素養;或者是讓他們去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進行學習,學習他人優秀的經驗并聯系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整合,構建適合當地發展的推廣機制。
本文建立在國家發展的基礎之上,完善了我國農業技術服務推廣體系,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我國農業目前處在轉型階段,農業技術的需求量呈現出增長的態勢,只有建立起了完善的創新體系,才能夠進一步的促進農業的發展,才能對我國整體經濟的提升具有著重要意義。對此,政府需要建立在原有基礎之上對農業技術服務進行創新,深刻的認識到其重要性,健全機制,真正意義上促進農業的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