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闡述了黃河口大米的地理標志特征,包括特定的生產地域、獨特的產地環境和人文歷史及特有的產品品質,并從產地選擇、品種選擇、生產管理過程、收獲與加工等方面總結出黃河口大米獨特的生產方式,旨在最大程度地維護黃河口大米的品牌質量,進一步提高黃河口大米在全國乃至國際市場上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黃河口大米;地理標志特征;獨特的生產方式;山東省東營市
中圖分類號:S51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02-0120-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02.025?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rice in Huanghekou
LIU Yan-gang
(Linyi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inyi 276012,Shandong,China)
Abstract: It was recognized as a n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 in 2011.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in Huanghekou were expounded, including specific production area, unique production environment, human history and unique product quality, the unique production mode of rice in Huanghekou was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production area selection, variety selection, production management process, harvest and processing, aiming to maintain the brand quality of rice in Huanghekou to the greatest extent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ice in Huanghekou brand awareness and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Huanghekou rice in the national and even international market.
Key words: Huanghekou ric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characteristics; unique production mode; Dongying city,Shandong province
黃河口大米是山東省東營市名優特產,其米粒飽滿、晶瑩透剔、柔軟油潤、濃香持久、口感特佳,加之特定的生產環境條件和特殊的栽培管理方式及豐富的人文歷史,2011年12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準對“黃河口大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1]。黃河口大米生產歷史悠久,因主產于東營市黃河三角洲一帶而得名[2,3]。黃河口大米主產區屬于黃河入??趦蓚刃掠俚貛?,位于北緯37°,與全球頂級水稻區日本新潟、韓國水源同一緯度,是世界公認的“水稻黃金緯度線”[4]。黃河口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原始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黃河口大米的獨特優質品質,營養成分高,色香味美,暢銷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地[3-5]。199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無公害食品[4];在2010年首屆黃河三角洲高效農業投資貿易洽談會上黃河口大米獲得了金獎[6];2012年黃河口大米入選東營市十大名優農產品[6];2017年黃河口大米入選山東省第二批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5,6]。本文介紹了黃河口大米的地理標志特征,包括特定的生產地域、獨特的產地環境、豐富的人文歷史及特有的產品品質,并從產地選擇、品種選擇、生產管理過程、收獲與加工等方面總結了黃河口大米獨特的生產方式,旨在維護黃河口大米的品牌質量,進一步提高黃河口大米在全國乃至國際市場上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1? 地理標志特征
1.1? 特定的生產地域
黃河口大米生產區域為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境內,西起董集鎮羅家村,東至永安鎮付合村,南起郝家鎮小趙村,北至黃河口鎮董集村,轄5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共涉及333個行政村。位于山東省東北部,地處黃河三角洲地區的黃河入??冢?7°24′—38°10′E,118°15′—119°15′N),地勢平坦,海拔2.6~3.4 m。地域保護面積10 000 hm2,年總產量7.5萬t。
1.2? 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歷史
1.2.1? 自然生態環境獨特
1)土壤地貌。墾利區水稻生產基地屬黃河三角洲地貌。土壤為濱海潮土,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1.4%、全氮0.08%、堿解氮60 mg/kg、速效磷25 mg/kg、速效鉀140 mg/kg,生態環境優良,適宜生產優質水稻。
2)水文條件。墾利區黃河年均徑流量275.24億m3,長年不斷流,水質優良,產區引黃、灌水、排澇等水系工程完善配套,完全能夠滿足水稻生產的需求。
3)氣候特征。墾利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溫適中,無霜期213 d左右,年均日照時間2 764.7 h,0 ℃以上年均積溫4 708.40 ℃,年均降水量560 mm,且多集中在夏季。而水稻孕穗曬米的關鍵時期,少陰多晴、晝夜溫差較大,非常適合優質單季稻種植。
1.2.2? 人文歷史情況? 黃河口大米產于東營市黃河三角洲一帶,以墾利區為多。歷史上東營市境內小清河等近河低洼地有水稻種植[2]。20世紀50年代,為改變鹽堿地低產面貌,東營地區開始大面積引種水稻,并獲得成功[4,7]。到1983年東營市建市時,境內水稻種植面積約8 293.33 hm2,水稻生產隨著灌溉條件的改善得到長足發展,種植面積和單產逐年增加。黃河三角洲地區優良的生態環境、充足的光照、弱堿性的土壤和黃河水的灌溉造就了所產水稻優良的品質[8,9],20世紀80—90年代就已譽滿京津,被稱為黃河口大米[2]。近年來,隨著黃河水情的改善、種植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東營市對水稻產業支持力度的加大,農民種植水稻積極性提高,全市水稻種植面積超過2萬hm2,并注冊了民豐社、水城米倉、黃河三角洲、鼎點、蘆花飛雪等商標[4,10,11]。為了提高黃河口大米的市場影響力,東營市組建了市優質水稻專業技術協會,成立了院士工作站等多所科研機構。先后在北京、香港、成都、濟南等地舉辦了“民豐社”“水城米倉”等黃河口大米推介會與新聞發布會,連續4年利用黃河三角洲國際農展會重要平臺進行集中推介,黃河口大米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高[7,12]。
1.3? 特有的產品品質
1.3.1? 外在感官特征? 黃河口大米米粒外觀質硬、飽滿、均勻一致,色澤晶瑩透亮,粒型長方短柱狀,長約0.50 cm,寬0.27 cm;米飯飯粒完整,膠稠度高,具有彈韌不黏、氣味甘醇清香等特點;出糙率和整精率高,加工性好。
1.3.2? 內在品質指標? 黃河口大米蛋白質含量7%~8%,淀粉含量60%~70%,鐵含量1.5~2.5 mg/kg、鈣含量70~80 mg/100 g、磷含量1 100~1 300 mg/100 g,另外還含有鋅、硒等多種微量元素,營養豐富,為粳米中的上乘之品。
1.3.3? 安全要求? 黃河口大米必須達到農業部“無公害食品? 稻米”的衛生指標,嚴格執行NY5115—2008無公害農產品標準。
1.3.4? 標志使用規定? 地域保護范圍內的黃河口大米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黃河口大米農產品地理標志及其圖案時,需向墾利縣農學會提出申請,并按照黃河口大米質量控制技術規范的要求進行生產加工和使用標志,統一采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注方法。包裝用材料應符合GB 4806.8—2016規定,包裝儲運圖示標志應符合GB/T 191—2008規定。
2? 獨特的生產方式
黃河口大米采用一季春稻種植生產方式,稻谷從生產到加工,嚴格按照“六統一”標準,統一選用優良品種、使用無公害生產資料、采用綠色食品技術規程、機械作業、質量監測和加工銷售,保證了黃河口大米品質優良、安全可靠。
2.1? 產地選擇
黃河口大米生產區域為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境內,選擇土壤肥沃、靠近黃河、排灌方便、土質為沙壤土的地塊種植。
2.2? 品種選擇
選擇生育期適宜、產量高、品質優、抗逆性強中晚熟粳稻品種,如圣稻18、圣稻19、圣稻14、津稻179、臨稻19、陽光600等。
2.3? 生產管理過程
2.3.1? 育秧
1)選擇秧田。選用鹽堿度在2‰以下的地塊作為秧田。將育秧田進行旱整及水整平,一般畦寬1.5~1.8 m,長25~30 m。人工插秧按秧田∶大田為1∶10~1∶15留足秧田。機械插秧采取軟(硬)盤育秧,一般大棚盤育秧直接采用水稻育苗專用基質。機械插秧按秧田∶大田為1∶100~1∶110留足秧田面積。
2)種子處理。落谷前選擇晴天曬種2~3 d,采用風選或鹽水(10%)選種,除去空秕粒、破粒及雜質等。播種前用16%咪鮮·殺螟可濕性粉劑400倍稀釋液消毒,浸種72 h,然后用清水沖洗再催芽播種,可有效預防水稻苗期病害。
3)播期播量。按照秧齡推算播期,4月20—25日落谷。秧床濕潤育秧用種量40~50 kg/hm2,機械育秧單盤落谷量110~130 g(干種計算),420~450盤/hm2。
4)肥水管理。結合整地,每公頃施商品有機肥30 000~37 500 kg,復合肥225~300 kg或尿素150 kg、磷酸二銨75 kg作基肥。在秧苗一葉一心期,施尿素75~112.5 kg/hm2作為斷奶肥,在三葉一心期施尿素112.5~150 kg/hm2作為分蘗肥。插秧前7 d,施52.5~60.0 kg/hm2尿素作為送嫁肥。三葉期前保持土壤濕潤,三葉期后可保持淺水層管理。
5)化學除草。在秧苗二葉一心期,每公頃用10%吡嘧磺隆150~300 g或36%芐·二氯300~450 g,排干田水噴霧24 h后灌水轉入正常管理。
6)病蟲害防治。在一葉一心期至三葉一心期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防治2~3次,防稻薊馬、灰飛虱等害蟲;在一葉一心期重點防治立枯病,用15%惡霉靈水劑防治2~3次。
2.3.2? 插秧
1)整地。4月中下旬,在耕地前每公頃施商品有機肥1 500 kg、氮磷鉀復合肥600~750 kg、硫酸鋅30 kg,將肥料撒施均勻。秸稈還田的應將作物秸稈粉碎掩埋。稻田耕深要在20 cm左右,耕后進行精細整平(旱整平)。5月上旬引黃河水泡田,水平地時將水層調到5 cm深,同一田塊高低差不超過3 cm。水平地后,保持5~10 cm深的水層,等待插秧。
2)插秧。手工插秧時間一般在5月下旬前后。行株距25.0 cm×13.5 cm,每穴4~5苗,插30萬穴/hm2,基本苗120萬~150萬株/hm2。插秧時應保持水層3~4 cm。機械插秧時間在5月中下旬,水層深度1.0~1.5 cm,既防止水深漂秧,又防止無水黏秧。機插深度1.5~2.0 cm,行距30 cm,穴距12~14 cm,基本苗120萬~135萬株/hm2。
2.3.3? 田間管理
1)科學追肥。施尿素450~525 kg/hm2作追肥,可根據長勢分3次追施:即插秧后追返青肥112.5 kg/hm2,追分蘗肥187.5~262.5 kg/hm2,追穗肥150 kg/hm2,或者施45%水稻免追肥(N-P-K:27-8-10)750~1 050 kg/hm2,以基肥形式一次施入,整個水稻生育期不再追肥。
2)合理灌水。插秧時要做到淺水栽秧、深水護苗,分蘗后期適時進行適度晾田(鹽堿地應注意防止返堿),抑制無效分蘗,增強水稻抗倒伏能力。至孕穗前后,采取間歇灌水,孕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乳熟期采用間歇灌溉法,干濕交替,成熟前10 d左右斷水。
3)病蟲草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在搞好病蟲害預測預報的基礎上,做到及時防治[13,14]。化學防治可交替使用高效、低毒的農藥防治,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且嚴格遵循農藥的安全間隔期。除草可在插秧后5~7 d,用50%丁草胺1 875~2 250 g/hm2或10%吡嘧磺隆150~225 g/hm2拌300 kg細土或與分蘗肥一塊均勻撒施,保持3~5 cm水層5~7 d(田間水層不可淹沒心葉)。
2.4? 收獲與加工
2.4.1? 收獲? 水稻進入蠟熟末期,谷粒黃熟達到80%以上時,為最佳收獲期[15]。應及時搶晴天采用水稻聯合收割機進行收割,可以一次完成水稻的收割、脫粒、莖稈分離、谷粒清選等多道工序[16,17]。收獲后及時晾曬,防止霉變。禁止在瀝青公路上打揚曬谷,以免造成污染[18]。
2.4.2? 加工? 黃河口大米的生產以突出原糧特點,集成了傳統生產工藝,以良種栽培為基礎,開展新工藝、新品種的應用研究,采用獨特的加工工藝進行制作,推廣應用多機輕碾、光電色選、機械拋光、電子定量、真空包裝等多項大米加工新技術,使黃河口大米品質、經濟效益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公示[EB/OL].農產品市場周刊,http://www.doc88.com/p-974351632124.html,2011-08-05.
[2] 陳? 思,孫志永,李? 雪.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華東地區篇(下)[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80-181.
[3] 《黃河口特色旅游文化》編委會.黃河口特色旅游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276.
[4] 趙爾靖.黃河口大米香飄四方[N].東營日報,2018-02-11(A1).
[5] 張琪祥.黃河口大米入選山東第二批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N].東營日報,2017-08-14(A2).
[6] 李? 靜.首屆黃三角農洽會黃河口大米獲金獎[N].都市晨刊,2010-10-29(C1).
[7] 李志海,趙爾靖.黃河口大米成東營“綠色名片”[N].糧油市場報,2018-12-18(B03).
[8] 李? 巖,婁金華,王智華,等.黃河三角洲水稻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以東營市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15(12):324-325,339.
[9] 李妍妍,李秀軍.東營市發展綠色食品水稻的現狀和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1):23,31.
[10] 李景嶺,陳? 峰,崔太昌,等.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水稻種植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17(19):36-38.
[11] 魏立興,王智華,李麗霞,等.黃河三角洲地區水稻品種比較試驗[J].北方水稻,2017,47(3):11-14.
[12] 周英勇.優勢特色水稻產業發展調研報告[J].農家參謀,2019(10):94.
[13] 王紅梅.黃河口地區大米高產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5(1):44,14.
[14] 張洪云,虢忠貞.優質麥茬粳稻臨稻18號高產創建配套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13):42.
[15] 周美燕.淺析墾利區高產優質水稻種植技術[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7(7):72.
[16] 滕世輝,劉士亮,王道利,等.河東區水稻高產創建綜合配套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12,28(3):15-16.
[17] 楊百戰,謝華玉,馬秀娟,等.優質水稻新品種陽光600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15,33(6):39-40.
[18] 金桂秀,李相奎,張瑞華.高產優質多抗中粳中熟水稻新品種臨稻21號選育及應用[J].北方水稻,2018,48(4):54-56.
收稿日期:2019-03-20
基金項目: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稻創新團隊遺傳育種崗位建設項目(SDAIT-17-02)
作者簡介:劉延剛(1977-),男,山東沂南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地方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開發,(電話)13153995043
(電子信箱)ygliul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