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星
【摘要】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法治鄉村”的概念,自此,法治鄉村建設正式成為鄉村治理新體系中的一項重大任務。法治鄉村建設不僅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推進法治鄉村建設,要大力完善涉農法律法規;建設高素質的農村法治工作隊伍;加強農村司法工作;加強法律宣傳,增強農民法治意識。
【關鍵詞】鄉村振興;法治鄉村建設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重要戰略部署,強調要強化農村的基礎性工作,建立健全“三治融合”(即“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法治鄉村”的概念,自此,法治鄉村建設正式成為鄉村治理新體系中的一項重大任務。這標志著新階段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和難點開始轉向農村。在全面依法治國穩步推進的大背景下,法治建設將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法治鄉村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法治鄉村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治鄉村建設的效果關系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絕不應該落下鄉村這一基層治理的基礎和關鍵地帶。可以說,決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成敗的重點難點在農村,未來和希望也在農村。法治鄉村建設就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基,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法治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
當前,我國農村社會的振興發展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要破解這些問題,就要把法治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治理體系當中一個重要環節,要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融入和貫穿到“三農”工作之中,推動農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生態文明等各領域工作嚴格依照法治的方式運作起來。
(三)法治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關于鄉村振興的所有戰略部署,無論是經濟、生態環境、文化、民生、扶貧、人才、體制機制,都與法治密不可分,這些部署的順利推進都必須于法有據、有法可依,正是法治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當前法治鄉村建設中的主要問題
(一)“三農”領域立法亟待加強
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設,我國涉農領域立法也在不斷發展。迄今為止,“三農”領域現行有效的法律已有15部,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170多部,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更是多達600多部,農業法律框架體系基本形成。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三農”領域還會出現更多的新問題和新情況,不斷產生新的利益關系需要調整,而法律天然地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部分領域還存在立法空白或現有立法明顯落后于當前形勢的情況。
(二)農村執法隊伍力量相對薄弱
我國農村地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而我國基層的執法機構往往集中在市縣兩級,廣大農村地區執法機構和力量嚴重不足。有的鄉鎮即便是有執法人員,這部分人員的整體法律素養也偏低。在實際工作中,由于長期受到人治思想和官僚主義的影響,相當一部分鄉鎮執法人員的工作作風和方式方法仍停留在傳統行政權力管制的模式之下,依法辦事的能力和習慣意識缺乏,這些都給法治鄉村建設造成了相當大的消極影響。
(三)農村的司法保障還不充分
司法是維護農民群眾權益的最后一道防線。當前,囿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均衡,司法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分配也存在嚴重不平衡的情況,主要表現在基層司法力量不足。在廣大農村地區,基層法院、檢察院案件很多,人員匱乏,案多人少以及辦案人員工作壓力大的現象長期存在。在部分農村地區,一個基層派出法庭甚至往往需要管轄數個鄉鎮。此外,法律援助在廣大農村地區的覆蓋還很不全面,部分偏遠農村農民在生活中不了解或者無法獲得有效的司法援助。這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給農村群眾尋求司法救濟帶來了困難和不便。
三、推進法治鄉村建設的對策
(一)完善涉農法律法規
一是結合農村社會實際情況,加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彌補涉農法律關系的空白點,保證鄉村社會治理于法有據、有法可依。例如,當前立法部門要加快研究制定《集體經濟組織法》《鄉村振興法》,以及對農村留守兒童、婦女、空巢老人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二是對落后于農村發展現狀的法律法規及時進行重新修訂,該更新的更新,該廢止的廢止,保證法律法規的質量和實效性,為推動法治鄉村建設不斷深入提供法治保障。
(二)建設高素質的農村法治工作隊伍
要建設高素質的農村法治工作隊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第一,對現有農村執法、司法隊伍進行集中整治,清理素質能力不適應工作要求的人員;第二,提高準入標準,不斷選拔優秀人才充實到農村法治工作隊伍中去;第三,加強對農村法治工作人員的培訓,使其樹立法治思維,提高法治修養,提高業務能力;第四,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和獎懲機制,提高基層法治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確保執法、司法工作高效有序進行;第五,加大人力、物力、財力向基層法治機構傾斜的力度,將工作重心和工作力量合理下沉,科學合理配置基層法治工作人員,確保基層法治工作發展的需要。
(三)加強農村司法工作
解決好農民在實際生產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切實維護農民權益,讓他們在司法活動中真真切切感受到公平正義,樹立法治在社會和農民群眾心中的權威。加強農村的司法工作,可以重點從以下方面發力:第一,增強農村司法人員儲備,吸納更多的優秀法律人才充實到農村司法工作隊伍中,并且加強經費和人員保障,保證更多具有專業法律知識的人員從事司法審判工作;第二,加強農村司法行政工作,調整充實農村司法行政工作人員,確保發揮好司法行政機關的保障作用,同時積極倡導多元糾紛解決途徑,加強人民調解工作;第三,大力推進農村地區法律顧問全覆蓋,降低農村老百姓接受法律服務的門檻和成本。
(四)加強法律宣傳,增強農民法治意識
推進法治鄉村建設,要加強農村普法宣傳,讓法律走向田間地頭,走進農民群眾的生活。這些年來,普法工作方式已經逐漸開始從傳統的“高壓式、灌溉式”向“以人為本、因需普法”的精神浸潤和人文滲透轉變。農村的普法宣傳要針對農村實際,在內容上重點選取與農民生活和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民法總則》《土地承包法》《勞動法》等等;在形式上要注意采用群眾易于接受、容量理解、喜聞樂見的方式,如戲曲、相聲、小品、歌曲,或者放映法治電影、開展法律知識競賽等等,提高農民群眾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讓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浸潤農民的心靈,切實增強其法治意識。
參考文獻:
張帥梁.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法治鄉村建設[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5.
(作者單位:中共南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