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青
【摘要】隨著影視藝術的發展,文學作品改編影視劇已經成為主流。尤其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后,電視機在生活中得到普及,長篇小說以電視連續劇的形式最大程度地呈現了文學作品的完整性。文學作品改編影視劇的熱播,引起的社會效應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本文對文學作品改編影視劇的優勢進行了分析,探討了所引起的社會效應以及相互間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當代文學;影視劇;社會效應
一、當代文學作品改編影視劇的優勢
當代文學作品是指新中國成立后采用白話文所創作的文學作品,與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文學作品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在創作形式上,當代文學作品以白話文為創作語言,形式多樣,有詩歌、散文、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內容大多是以當下和近期時間為背景。以長篇小說為例,僅僅70年的時間,我國就涌現出眾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在影視改編中,相比于古代的長篇小說有很大的優勢。一方面,人物、故事背景皆為當代,在拍攝取景和道具選擇上十分方便,同時觀眾也有很強的代入感,不需要去了解和掌握影視劇中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當代文學作品都是白話文創作,對于編劇修改劇本和二次創作也比較有利。
二、當代文學作品改編影視劇的社會效應
(一)豐富了影視資源和社會文化
我國的影視產業發展迅速,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民營影視企業興起,活躍了市場,豐富了影視劇的種類和數量。然而,當下影視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現了產量高質量低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劇本創作力度不夠。而當代文學作品正好可以彌補影視劇的劇本缺陷,為影視劇提供豐富的資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精神文化的豐富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追求,許多反映當代生活的文學作品被改編成為影視作品,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和追捧。其中許多影視作品因制作精良,在國內外獲得眾多榮譽,賦予了文學作品的二次生命。比如當代著名作家莫言在1986年創作的長篇小說《紅高粱》被改編成劇本進行電影拍攝,這部電影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文學作品改編取得的成功,對我國影視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自此之后,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被改編成為影視劇,為中國的影視產品提供了優質的資源。
(二)實現了文學作品的大眾化傳播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只有具有一定文學修養的人才能體會其中的意蘊。當代文學作品雖然語句比較通俗,但是有些作品結構復雜、哲理豐富,對于普通群眾或青少年群體來說仍顯晦澀難懂。而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劇,符合普通大眾的審美,通過簡單形象的鏡頭語言就能夠完美地表達出文學作品的內容。這對于沒有閱讀興趣的人來說也是十分有利的,通過觀看影視劇就能了解文學作品,感受文學所帶來的魅力和震撼。同時,影視劇的廣泛傳播也使得文學作品被大眾熟知。有些觀眾通過影視劇反過來去了解和閱讀原著,實現了文學作品在大眾之間的傳播。
(三)提高了文學創作的積極性
文學創作對于作家來說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不僅需要閱讀大量的書籍,同時還要有堅韌的毅力,尤其是長篇小說的創作,動輒幾年的創作時間讓許多作家因缺乏經濟來源而放棄創作。而將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劇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日常文化需求,同時也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對于文學作品的創作者來說也得到了相比稿費更多的報酬。許多作家憑借著自己的作品以及商業化運作,成為了高收入群體,甚至還創辦自己的企業,將文學藝術與商業完美結合。作家在經濟上的改善為他們解決了后顧之憂,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學生、文學愛好者投入到文學創作中,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三、結語
當代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化,尤其是知名的文學作品,借助于廣泛的讀者基礎,在影視劇改編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在文學作品改編的過程中,也存在技術上的問題,有些影視劇偏離了原來的主旨,引起了原著讀者的不滿。因此,要將文學作品改編的質量作為效益的基本保障,這樣才能向廣大群眾呈現出優質的文學作品改編劇。
參考文獻:
[1]馮樂安.經典文學作品影視化:《平凡的世界》書評和影評的比較分析[J].社科縱橫,2019,034(008):100-104.
[2]王俊忠.芻議文學作品影視化與當代文學創作[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5(1):123-125.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