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薇
【摘要】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老年人健康問題是老齡化社會中最突出的問題。在當前和未來時期,我國由老齡化社會向老齡社會邁進的過程中,老年人的健康面臨疾病風險、失能風險、殘障風險、死亡風險四大挑戰。全面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不僅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戰略對策,也是我國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老齡社會;疾病風險;失能風險;殘障風險;死亡風險
一、我國正快速進入老齡社會
我國于1999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國際上把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20%,或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4%,作為該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社會的標志。2019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為2.53億,占比18.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為1.76億,占比12.6%。隨著新中國成立后出生高峰人口魚貫進入老年期,預計到2035年,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20.7%,屆時我國將全面進入老齡社會。老齡社會的到來,是經濟社會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進步、人口預期壽命不斷延長的結果,是社會形態的高級階段。
二、老齡社會的健康風險及挑戰
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是在人民整體健康水平不高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的。國際經驗表明,老年人健康問題是人口老齡化過程中最突出的問題。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7歲,位于中上收入國家水平,但健康預期壽命只有68.7歲。我國老年人長壽不健康、帶病存活時間長、需要他人照料的問題十分突出,已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挑戰。在我國從人口老齡化社會向老齡社會邁進的過程中,老年人主要面臨疾病、失能、殘障和死亡四大健康風險。
(一)疾病風險
在生物層面,隨著增齡,人體內的分子細胞和組織器官會發生退行性變化,老年人面對環境挑戰的脆弱性和疾病風險增加。在老齡化社會以前,人均預期壽命較低,疾病模式以傳染病為主。進入老齡化社會后,疾病模式發生轉變,老年人不健康主要是因為慢性病。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有超過1.8億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重高達75%。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報告指出,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兩周患病率達到62.2%,患病率最高的五種疾病依次為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病、缺血性心臟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與傳染病不同,慢性病具有并發性,所謂“共患疾病”,即同時患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慢性疾病。醫學理論和實踐均表明,慢性病的診斷、治療和康復,技術難度比傳染病更大、更復雜。與某一種疾病的單個效應不同,“共患疾病”因為同時存在多種疾病的交互作用,對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發揮的影響更復雜。“共患疾病”也被稱為“老年綜合征”,會危及老年人的多個潛在組織和器官系統,導致多種復雜健康問題的出現。
(二)失能風險
失能風險是老年人生存發展面臨的最嚴峻風險,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最復雜、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失能的核心是功能障礙,包括不能自理的半失能、完全失能,也包括因疾病、殘疾導致的生理功能喪失以及老年癡呆、精神抑郁等。發達國家老年人的整體健康水平較高,且有長期照護保障的制度安排,但應對老年人失能風險的壓力仍然較大。我國是世界上失能老年人最多的國家,2018年,我國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研究顯示,老年人年齡越大,失能發生率越高,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失能率為30%以上,是70至79歲中齡老人的3倍,是70歲以下低齡老人的8倍,90歲以上超高齡老人的失能率更高,超過50%。
老年人失能或失智后,難以獨立生活,必須全部或部分依賴他人照護,而不同國家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照護服務需求存在顯著差異。全球老齡化與成人健康研究項目對不同國家老年人在ADLs(Activities of Daily Life日常生活活動)五項日常生活活動(吃飯、洗澡、穿衣、上下床、上廁所)中有一項及以上需要協助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中國65歲至74歲老年人中,至少一項需要協助的占20%,75歲及以上老年人為36%,低于印度、加納、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但比發達國家,尤其健康狀況最好的國家如瑞士、荷蘭、丹麥、瑞典等高很多。
(三)殘障風險
受慢性疾病、創傷、傷害等健康危險因素累積影響,老年人是殘障高風險群體。在全世界范圍內,有超過46%的老年人患有殘疾,其中,中、重度殘疾的高達250萬。隨著高齡、失能老年人規模不斷擴大,未來我國殘障老年人數還會增加,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將超過4100萬。
從致殘病因來看,老年性視覺受損、聽覺受損、腦血管疾病、骨關節炎和阿爾茨海默癥是老年人最主要的5種致殘疾病。在發展中國家,老年人因視覺損害而致殘的人數是發達國家的3倍以上。視覺損傷主要表現為屈光不正、白內障、青光眼、黃斑變性所引起的視網膜損傷。聽力損失也是不可忽視的致殘原因。在發達國家中,老年人因聽覺損失而致殘的發生率高達18.5%。老年人的聽力損失如果得不到治療,會妨礙正常的溝通交流,引發社會疏離感、焦慮、抑郁和認知能力下降等。
(四)死亡風險
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死亡的另一面是壽命的長短。與發達國家人口壽命延長伴隨健康余壽穩步提高不同,我國老年人的生命余壽較短。所謂生命余壽,是指進入老年期后的平均預期壽命。201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男性的余壽為18年,老年婦女為21年,比發達地區的平均水平分別短3年和4年,與世界最長壽的國家日本相比,差距更大,分別短了5年和8年。
世界衛生組織使用全球疾病負擔項目數據,考察了不同疾病死因對低、中、高收入國家老年人壽命的剝奪情況。研究發現,無論經濟發展水平如何,慢性病都是危害老年人生命的主要原因,缺血性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中風)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是老年人最主要的三大死因。除此以外,跌倒、損傷等也會造成老年人健康狀況惡化,甚至導致死亡。
三、老齡社會健康風險的應對之策
健康老齡化是國際公認的應對老齡社會健康風險的戰略選擇。20世紀90年代初,歐洲醫學會在哥本哈根率先提出健康老齡化理念,認為衰老是可以延緩或推遲的,一個人活到七八十歲時,不僅各種組織器官的功能狀態可以和以前差別不大,腦功能、智力、記憶力等的衰退也可以不太明顯。1993年,國際老年學大會在布達佩斯召開,提出科學要為老年人健康服務。1999年為“國際老人年”,世界衛生組織啟動“老齡化與生命歷程”項目,在全球各地開展健康老齡化研究,并在這一年的世界衛生日倡導踐行“積極健康的老年生活”。2002年,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聯合國第二次老齡問題世界大會提出積極老齡化,把健康、保障、參與共同作為積極老齡化的三根支柱,對健康老齡化的認識往前推進了一大步。積極老齡化是健康老齡化的升級版,在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下,老年人健康不僅是指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良好狀態,還離不開保障、參與兩根支柱的支撐。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關于老齡化與健康的全球報告》,將健康老齡化定義為開發和維持老年人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發揮的過程。所謂功能發揮,是指老年人生活能夠自理,有1~2種慢性病也是正常的,只要功能能夠繼續維持或提升,有獨立性和自主性,能根據自身喜好和能力,做好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老年人的功能發揮以老年人的內在能力為基礎,同時受到其所處家庭、社區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基于對健康和老齡化的最新認識,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要提升老年人的功能發揮水平,需要立足于全生命周期,提高對老年人健康狀況、需求及滿足情況的認識,推動傳統以疾病為基礎的衛生服務系統向以老年人為中心的綜合性衛生服務系統轉變,建立整合性長期照護系統,創建關愛老年人的環境。這是迄今為止對健康老齡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值得我國借鑒。
在我國向老齡社會邁進的過程中,老齡化所帶來的健康風險和挑戰主要源于現行老齡健康政策和體制機制與老齡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因此,應該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快構建和完善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促進健康老齡化。
(一)加快實施老年健康促進行動
加大健康投資力度,開展老年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識,增強老年人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大力開展老年文體活動,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依托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為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開展健康檢查和評估,及時發現健康危險因素。
(二)探索建立多層次的老年長期護理保障制度
針對公民老年期的失能風險建立長期照護保障制度,是國際社會倡導的做法,我們目前還存在制度性缺乏,要加快探索。要逐步建立包括長期護理社會保險、長期護理商業保險、長期照護救助、長期照護福利、補貼、慈善捐助在內的多層次的老年長期護理保障制度體系。與社會照護服務相比,家庭照護具有不可替代的親情優勢,要完善家庭照護支持政策,弘揚孝道文化,充分發揮家庭照護老年人的基礎性作用。
(三)建立健全老年健康服務體系
針對老年人健康和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特點,發達國家專門建立了老年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需要抓緊補齊短板。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在內的綜合性、連續性老年健康服務體系。要順應疾病模式的轉變,改變過去重治療、輕預防的制度設計,加快構建預防為主的老年健康支持體系,促進老年人無病早預防,有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盡量實現有病也能夠獨立生活。
(四)加快構建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社會環境
從廣義角度來看,影響老年人健康的環境因素包括組成個體生活背景的所有外界因素,包括從微觀到宏觀層面的家庭、社區和社會,包括房屋、建筑、交通等硬件環境,也包括人際關系、文化價值、社會政策等軟環境。在這個意義上,我國既要加快推進老年友好型環境建設,又要積極營造尊老、敬老、養老、助老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黨俊武.老齡社會的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
[2]聯合國人口基金、國際助老會.二十一世紀人口老齡化:成就與挑戰[R].2012.
[3]世界衛生組織.關于老齡化與健康的全球報告[R].2015.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