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社會治理中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是歷史慣性與現實需求使然。但實踐中要做到兩者并舉,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仍需要不斷探索。由于現實中在認識和操作層面仍存在著影響兩者相結合的諸多因素,所以需要矯正認識,在法律運行環節實現鄉村法治和德治的有機統一。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法律服務群體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實現法治和德治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鄉村治理;法治;德治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普遍共識。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振興戰略。但鄉村自治的實現需要鄉村社會具有較強的道德基礎和法治支撐。近年來,鄉村道德建設方面的缺失,多因法治威力發揮不足所致。鄉村法治建設的成效之所以不明顯,道德支撐不夠亦是重要原因之一。在鄉村社會治理中,將法治與德治緊密結合,是實現鄉村有效治理的必然選擇。
一、鄉村社會治理中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現實必然性
法律和道德之間的內在差異性和優勢互補性,決定了法治與德治的結合具有現實必然性。一方面,治國之精髓在于“法德結合”,這是我國在長期治理國家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基本經驗。另一方面,法治和德治的結合更具現實必然性。因為我國法律是在黨的領導下,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把人民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的產物。道德尤其是社會主流道德觀念,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能夠反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點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和價值認同的總和。二者都能反映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中國的鄉村社會是由傳統的熟人社會演化而來,在封建君主制社會,鄉村社會的治理強調禮制和德治,法律的道德化以及道德的法律化趨勢比較明顯。以國家法和民間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鄉村治理規則,同樣也是德法統一的產物。現代鄉村治理雖逐漸走上法治化的道路,但傳統的德治成分依然存在,德治的優勢依然可以在一定領域內發揮作用。正因如此,在鄉村治理中,可以實現法治和德治的有機結合。對于法律無法涵蓋或不宜調整的鄉村社會關系,可由道德調整。對于道德無法有效規范和調整的鄉村社會關系,則由法律介入。對于同一社會關系,當僅由法律或道德單獨調整,均無法取得良好社會效果時,則可以由法律與道德共同調整。因此,鄉村社會治理雖然強調法治,但絕不是不要德治;強調德治,也絕不是不要法治。在實踐中只有堅持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實現鄉村社會的有效治理。
二、鄉村社會治理中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現實困境
(一)認識存在錯位
中國古代社會的以德治國,雖然曾經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歷史。但中國古代社會的“德治”,從根本上說就是人治。漫漫人治歷史,使古人常把“盛世”的希望寄托在所謂的“明君賢臣”上,結果都逃脫不了人亡政息的治亂循環。尤其是明清之后,這種過分偏重于人治而忽略法治的封建專制體制,為近代中國落后埋下了伏筆。新中國成立后,在人治傳統的影響之下,我國法治建設歷經曲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治建設雖初見成效,但問題依然較多。民眾對法治的信仰和敬畏,遠未達到法治國家的水平。就鄉村治理而言,傳統的鄉村社會治理多強調德治和禮治,這種治理模式本質上屬于人治,并且歷經數千年之久。因此,一些學者認為,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時期,對于法治基礎本就比較薄弱、人治傳統較為深厚的鄉村社會來說,強調法治與德治的結合,可能會弱化鄉村法治,因為一旦強調德治,可能會強化傳統治理模式中的人治因素,甚至重新回到人治狀態。這種認識將鄉村法治和德治人為割裂,沒有認識到傳統鄉村德治中的合理成分對現代鄉村治理的積極作用。
(二)操作存在難度
由于道德無法像法律規則那樣有著集中統一的規范要求,阻礙了二者有效結合。在鄉村立法方面,對于同一違反道德的社會行為,是否將其納入法律調整,理論和實務界仍有爭議。一段時期以來,鄉村社會的道德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弱化現象,傳統鄉村美德的社會生存價值,面臨著金錢至上理念的挑戰。完整的鄉村道德體系尚未有效形成,鄉村社會的道德觀和價值認同各不相同。在此情況下,直接將一些道德失范行為納入法律調整是否具有可行性,仍需慎重對待。在執法方面,鄉村執法者和執法對象在道德水準和道德觀念上的差距,直接影響著執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在司法方面,鄉村司法環境整體不優,司法案件質量和效率不高,司法公信力存在弱化傾向。這些問題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司法官沒有處理好法治與德治的有機結合問題。雖然司法官本身要將道德因素考慮到辦案之中,但是如何拿捏得準確,如何在司法案件的辦理中既做到符合法律規定,又能實現法治與德治的巧妙結合,也并非易事。在守法過程中,法律在鄉村社會能否得到較好遵守,同樣和法律本身蘊含的道德理念能否得到鄉村社會大眾的普遍價值認同緊密相關。當法不責眾成為鄉村社會普遍的價值認同時,就很難樹立起人們對法治的敬畏和信仰。當這些社會觀念和道德認同無法做到相對統一時,二者的結合就有難度。
三、鄉村社會治理中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實踐路徑
(一)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
鄉村治理中堅持法治和德治的結合不會導致法治的倒退。一個國家選擇何種治理體系,和其歷史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現實治理需求密切相關。鄉村的有效治理必須考慮我國鄉村社會的實際。我國鄉村社會歷經數千年的農耕文明時代,有著傳統熟人社會的治理印跡,道德傳統和文化習俗對于鄉村治理的影響較大。單純地依靠法治或德治,都不利于對鄉村社會關系進行有效調整,也不利于對鄉村社會進行有效治理。因此,必須堅持法治與德治的統一。
當然,在強調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同時,必須明確,調整社會關系和人們行為的基本社會準則要靠法律,而非道德,不能用德治替代法治,法治依然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因此,鄉村治理必須首先強調法治。在鄉村社會關系調整過程中,要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依法辦事。在具體依法辦事的過程中,將德治因素納入其中,通過道德的教化作用推動法治的規范和調整,并不是毫無原則的泛道德化。
(二)在鄉村立法中堅持良法至上
法治與德治的結合必須堅持良法善治,而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為此,涉及到鄉村社會的立法應做到如下幾點:第一,把中華優秀傳統道德和善良風俗體現在鄉村立法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作為鄉村立法的重要指導思想,并滲透其中。第二,鄉村立法要與時俱進,根據社會道德建設現狀進行及時修訂。對于鄉村社會出現的不講誠信、不贍養老人、背叛婚姻、實施家庭暴力及針對留守兒童實施的人身侵害等違反基本道德要求、挑戰道德底線的不良社會行為,要將其納入立法范疇。對于法律已經有規定但違法成本較低的違法行為,則通過修正法律,進一步加大法律懲處力度,直至納入刑法體系。第三,發揮地方性立法在二者結合中的積極作用。一方面,可以授權地方立法機關根據本地鄉村風土人情和實際情況,將符合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且被當地鄉村社會普遍認同的道德準則、行為習慣和商業慣例,在地方立法上予以明確。對于本地鄉村社會公眾普遍反對的侵害群眾利益、有違公序良俗的不良社會行為和陳規陋習,通過立法予以禁止。另一方面,通過地方立法對鄉村良俗善行予以肯定。如對于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的良好風尚和社會善行,依法予以行政獎勵和表彰。對行為人的合法權益予以保障,對其善意行為造成的損害后果,在法律責任上予以減免等。
(三)在鄉村執法中實現德法有機結合
1.提升執法者的法治素養和道德修養。由于鄉村社會法治基礎相對薄弱,執法活動應當成為鄉村普法宣傳的一種重要形式,只有執法者本身具有較高的法治素養和道德修養,鄉村執法活動才能實現法治和德治的統一。在鄉村執法活動中,一方面要提升執法者的法治能力,確保公正、嚴格執法。另一方面要加強執法者的職業道德教育。執法人員因自身素質高低不一,執法方式也不同。因此,執法者應加強道德修養,起到示范引領作用,確保執法活動既嚴格依法辦事,又符合基本道德準則。
2.加強重點領域內的鄉村執法。對于鄉村社會存在的制假售假、欺凌弱小、尋釁滋事、聚眾賭毒等違法犯罪行為,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凈化社會風氣;對于鄉村商業活動中實施的不正當競爭、消費欺詐、強制交易等破壞市場秩序的行為,組織開展集中整治行動,營造競爭有序的鄉村市場環境;對于鄉村文化市場上出現的違反社會公德、發布虛假廣告、破壞社會風氣、削弱主流文化等文化亂象,依法予以懲處,營造積極健康、規范有序、向善向好的鄉村文化環境。通過嚴格執法,樹立違法即違反公共道德和善良風俗的法治理念,實現法律調整和道德調整的統一。
3.營造良好的鄉村執法環境。地方黨委、政府要為鄉村執法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對于執法者的嚴格執法活動給予支持,對于阻撓執法甚至暴力抗法的行為支持執法機關依法制止。執法機關還應將執法程序、執法過程及最終的結果依法予以公開,讓社會公眾認識到違法必究的法律后果,杜絕違法不受處罰和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讓社會公眾養成尊法敬法守法的良好氛圍。此外,對于網絡媒體和新聞單位的輿論監督權予以法律規制,實現監督法治化。對于鄉村執法主體的違法違規行為,對于執法對象阻撓執法甚至暴力抗法、挑戰社會道德底線的行為加大監督曝光力度,從而為公正文明執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四)鄉村司法實現公平正義,為法治和德治最佳結合點
1.加強基層司法官的專業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培訓。加強基層法官檢察官,尤其是鄉鎮法庭的法官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其公正辦案的業務本領。同時加強其職業道德建設,通過教育培訓和相關制度機制,教育引導基層法官檢察官在忠于憲法法律的同時,把司法操守和職業道德要求貫穿到辦案全過程。
2.鄉村司法活動中,要將國法人情有機結合。在鄉村司法案件辦理中,應注重運用法治與德治兩種手段,既要懲治違法,又要加強道德教育和價值引導。司法官除了考慮受害人的實際損害,還應綜合考慮違法犯罪行為給社會公德、善良風俗造成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給出最終的法律結論。對于違反基本道德要求的社會丑惡現象,應在法律規定范圍內從重處罰。對于孝老愛親、保護弱者、體現真善美的社會善行,應給予積極評價。同時,要加強對鄉村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司法保護,對于遭受重大財產損失和人身傷害的受害人及其家屬,以及陷入經濟困境的民事案件申請執行人,實施司法救助。此外,在當前條件下,還要發揮司法在鄉村掃黑除惡中的積極作用,通過嚴格司法,嚴厲懲處黑社會性質組織違法犯罪及其背后的保護傘,進一步彰顯司法的道德凈化作用。
3.營造良好的司法辦案環境。第一,縣級以下黨委、政府要充分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排除鄉村司法案件辦理過程中的不當干擾。第二,堅決遏制鄉村司法領域內的腐敗行為。讓鄉村社會長期存在的打官司就是“找熟人、打關系”,就是金錢至上的不良社會風氣,從根本上得到扭轉。第三,健全完善法官檢察官員額制度,提升基層司法官的政治和經濟待遇,使其免受外部誘惑,保持公平正義之心。第四,加強司法文書的說理和解釋。基層司法官在司法文書形成過程中,要加強說理和解釋,對于司法判決所依賴的法理依據及其社會道德依據,隱含的基本價值取向,向當事人充分解釋。確保當事人在感受到司法公正的同時,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讓鄉村群眾通過司法案件的辦理全過程感受到法治和德治的雙重力量。
(五)鄉村普法宣傳和道德宣傳相結合,實現守法與守德的有機統一
守法既包括遵守法律法規,也包括遵守法律法規背后隱含的道德準則。鄉村普法宣傳教育,應堅持守法與守德教育的有機結合。為此,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普法宣傳主體及其責任。明確基層黨委、政府以及相關執法部門在在鄉村普法宣傳和道德宣傳中的主體作用。強化文化宣傳部門的道德宣傳教育職能。同時,積極發揮律師、公證員、法學理論研究者、高校法科學生等群體在普法宣傳和道德宣傳中的作用。二是要創新普法宣傳方式。采用以案說法、道德講壇、模范人物評選等方式,把道德宣傳和普法宣傳緊密結合起來,對于法律中的道德要求,在普法宣傳中要宣傳到位。對于既違法又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要從違法性和違反道德性兩方面加強宣傳和教育引導。三是要優化普法宣傳內容。堅持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兩手抓,在鄉村普法宣傳過程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指導地位,注重鄉村規則文化的培養。在鄉村道德宣傳中,注重清正廉潔、孝老愛親、鄰里和諧、誠信友善文化的挖掘和培養。為鄉村全民守法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四是要加強普法宣傳隊伍建設,建設一支具有較高法治素養和道德修養的鄉村普法宣傳隊伍。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
[2]葉婷.“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治國思想的理論與實踐探微[J].湖北社會科學,2013(11):161-164.
[3]戴茂堂,左輝.法律道德化,抑或道德法律化[J].道德與文明,2016(2):8-13.
[4]陳鋒,張勝山.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J].理論研究,2015(6):36-38.
[5]莫紀宏.法安天下 德潤人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5):12-20.
[6]王立仁,上官苗苗.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關系的理念和圖譜的現實把握[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110-113.
[7]劉余莉.以史為鑒 禮法并重——執法中實現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路徑探討[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8-3-4.
[8]張剛.堅持法治和德治的有機結合[N].蚌埠日報,2019-6-24.
【本文系2019年安徽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重點課題“鄉村社會治理的法治路徑研究”(QS201904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蚌埠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