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斐
【摘要】高校如何借助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開發“微思政”產品,占領新媒體思政陣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的生活、學習中去,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高校工作者在新時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關鍵詞】新媒體;微思政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因其時效性強、傳播速度快、容量大,有較強的互動性,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一、“微思政”的特點分析
“微思政”是指利用網絡新媒體,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深入到學生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實現對學生價值觀、道德品質、情感、心理健康等的引導,使學生獲得沉浸式體驗,潛移默化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微思政”的最大特點是,學生不僅是“微思政”產品的使用者和體驗者,同時也可以成為產品的設計者、開發者、生產者。近幾年來,高校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并且形成了一批有品牌效應的“微思政”產品,不僅包括一些思政微課,同時還有一些公眾號、微博、活動等。
新媒體時代,“微思政”作為一種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優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首先,“微思政”立足小微,貼近學生生活,引發學生思考,知微見著,帶領學生關注自我,不斷提升自我認知,從而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其次,“微思政”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產品,吸引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利用微博、微信等網絡通訊平臺,開展“微閱讀”“微運動”“微公益”等活動,以多樣的“微表達”,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引起學生的關注與反思,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為示范。最后,“微思政”關注學生沉浸式的體驗,實現學生自我價值的內化。相比強制的灌輸式教育,小微的沉浸式體驗更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而且能夠消除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把價值信念和價值行為升華為價值選擇,內化于心。
二、“微思政”模式的實現途徑
(一)弘揚主旋律,以小見大,做好“微思政”內容建設
首先,尊重、關心、包容學生,“00后”已經邁進大學的校門,作為網絡原住民,他們通過網絡進行聊天、購物、學習、游戲,他們擁有自己的網絡語言和網絡生活習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用網絡中的微語言、微表情代替晦澀的說教,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生動,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變被動說教為主動吸收。
其次,“微思政”內容要微言大義,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主旋律,用輕松詼諧的語言闡述事物本質和理性分析。近幾年,學生中大熱的“學習強國”“學堂在線”等APP,提供了豐富的高質量的微課、微新聞、微視頻,讓學生自主選擇進行學習,在輕松的學習中了解國內外時政、人文知識、科學知識等。
最后,加強線上與線下內容的結合,讓學生能在生活、學習中產生真實的情感體驗。除了網絡交流,學生還需要更多的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以表達自己的情感,展現自己的活力和態度。因此,將線上活動進行線下的落地和延伸,線下活動實現線上的擴展,會讓學生增加活動的體驗感和融入感。
(二)依托新媒體平臺,增加師生互動,探索“微思政”新形式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通訊方式越來越多樣、越來越便捷,師生交流除了面對面的授課、答疑之外,還有各類交流群、微博話題、閱讀或者運動打卡的小程序等,這些平臺和媒介為師生互動提供了更多溝通的可能性。在課程學習群中,學生遇到問題和疑惑,可以隨時在網上提出,老師也打破了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地為學生答疑解惑。師生可以共同參加閱讀打卡群,互相督促,共同分享閱讀的心得體會,這樣既溝通了思想又拉近了師生關系。
(三)明確職責,建立隊伍和機制,強化網絡監管
要將“微思政”作為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部分,明確職責,分管意識形態和思想政治建設的領導做第一責任人,全體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做具體責任人,形成一支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經驗、有新媒體素養的專業“微思政”隊伍。建立健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機制,形成制度,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監控、網絡有害信息的排查,構建和諧安全的“微思政”環境。
參考文獻:
[1]鄭運旺.“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J].紅旗文稿,2017(03):33-34.
[2]李彩娟.當前高校應該如何開發和利用“微思政”產品[J].思想政治與法律研究,2015(9):191.
(作者單位:山東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