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圣光
【摘要】 目的 對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分別采用單側和雙側鋼板內固定術進行治療的效果進行對比。方法 40例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 按入院時間的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2014年9月~2017年1月入院)和觀察組(2017年2月~2019年9月入院), 每組20例。對照組患者行單側鋼板內固定術, 觀察組患者行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61.58±8.47)min、住院時間(16.97±5.42)d均短于對照組的(84.69±12.33)min、(24.39±4.55)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00%低于對照組的3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采用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能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 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關鍵詞】 單側鋼板內固定術;雙側鋼板內固定術;復雜脛骨平臺骨折;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0.034
近年來,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發生率隨著交通行業的發展而不斷升高, 該疾病是臨床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 是指患者膝關節在遭到外力撞擊而造成脛骨髁骨折的現象[1]。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 若治療不當或不及時, 則將會影響患者的膝關節功能, 嚴重時還會造成殘疾, 不利于預后。因此, 臨床已將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救治處理作為重點研究課題, 積極探尋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 以促進患者的患肢康復。本次研究中, 對本院收治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分別采用不同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并對比其治療效果, 現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40例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 按入院時間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2014年9月~2017年1月入院)和觀察組(2017年2月~2019年9月入院), 每組20例。對照組男12例, 女8例;平均年齡(35.49±2.33)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1例、重物砸傷6例、高處墜落3例;分型:Ⅴ型13例、Ⅵ型7例。觀察組男11例, 女9例;平均年齡(35.61±2.58)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0例、重物砸傷6例、高處墜落4例;分型:Ⅴ型14例、Ⅵ型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后確診為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對此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或有精神病史者;對手術或麻醉藥物有禁忌證者。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行單側鋼板內固定術, 具體措施為:先對患者行腰硬聯合麻醉, 然后在其膝蓋前外側做一切口, 復位雙側平臺, 使用X線對復位情況進行觀察, 若復位情況不理想, 則需在膝關節內側再做一小切口, 并采用螺絲對其進行固定, 若復位情況良好則可采用單側鋼板固定, 最后放置引流管, 加壓包扎。
1. 2. 2 觀察組 患者行雙側鋼板內固定術, 具體措施為:先對患者行腰硬聯合麻醉, 然后于膝前外側與膝后側各做一切口, 對骨塊和血腫現象進行清除、游離, 根據解剖結構牽引復位骨折位置的關節, 牽引時使用點狀復位鉗開展, 標記好復位的關節面, 通過前外側切口將外側平臺關節面和骨折端暴露出來, 并掀起塌陷的關節面, 以確保關節面的平整;接著取自體髂骨植骨修復骨缺損部位, 并使用復位鉗固定, 經C臂機透視功能對關節的復位情況進行觀察, 若檢查后發現復位情況良好, 則采用L型形鋼板對內側進行固定, 采用T型鋼板對外側進行固定, 最后放置引流管, 將切口縫合并包扎。
1. 2. 3 術后護理 醫護人員在兩組患者術后24~72 h對其行負壓吸引, 隨后鼓勵患者進行早期活動, 以促進膝關節功能的恢復, 按循序漸進的原則:術后3 d指導患者行被動訓練, 7~10 d行膝關節被動活動訓練, 4周后可在拐杖的支撐下進行不負重訓練, 8~12周后則進行負重活動訓練。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靜脈血栓、術后感染、膝關節僵硬、創傷性關節炎)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創傷性骨折經常出現于交通事故中, 而其中以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最為常見, 據調查, 該疾病在青年群體中發生率較高, 一旦脛骨平臺遭到床上, 那么膝關節功能就會有所影響, 不利于患者的生活與工作[2]。通常該疾病患者還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圍軟組織損傷, 所以在治療上存在一定難度。治療該疾病的關鍵是要恢復關節面的平整, 以維持關節穩定, 從而對周圍軟組織進行保護以免其受到損傷[3]。臨床上常采用外科手術治療該疾病患者, 但是脛骨平臺的生理結構特殊, 需根據患者的損傷程度和損傷類型采取不同的術式才可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如采用不當的內固定治療會出現感染、周圍皮膚壞死等并發癥, 而采用不當的外固定術則容易造成關節畸形, 所以在術式選擇上, 臨床醫護人員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以免加重病情, 延長患者的治愈周期。
在采用內固定治療時, 需先行解剖復位, 若骨折缺損情況嚴重則要進行植骨后在行內固定。單側和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手術方法。其中, 采用單側鋼板內固定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的優勢, 但是其手術時間較長, 術后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時間較長, 從而延長了患者的住院時間, 在無形中增加了住院費用, 在身體康復進程和經濟負擔方面都會給患者及其家庭增加壓力[4]。而雙側鋼板內固定術雖然手術創傷較大, 但是其手術時間短, 且術中出血量與單側內固定術無明顯差異, 術后患者的骨折愈合進程較快, 可有效縮短其住院時間[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 該手術方式在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時可有效保障治療效果。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00%低于對照組的3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 單側鋼板內定是取正中切口, 需要廣泛剝離皮瓣, 暴露骨折端, 從而極易對血運進行破壞, 增加術后感染的風險;同時該術式無法充分地暴露骨折部位, 所以難以完成骨折解剖的充分復位, 加上該手術的抗剪切性能較差, 會延長骨折部位的愈合, 容易造成固定斷裂的現象, 導致術后并發癥風險加大[6]。而雙側鋼板固定術則是在膝前外側和膝后側做切口, 這樣可有效避開血供差的區域, 可覆蓋上面積較大的鋼板, 皮橋寬度也留有足夠的位置, 這樣可以為受損組織的提供良好的恢復空間, 加快骨折部位的愈合[7]。另外, 雙側鋼板內固定術采用雙切口的方式有利于膝關節正常力線穩定性的恢復, 降低了關節炎的發生率。雖然該術式對患者所致創傷較大, 但是其剝離范圍小, 所以可以對術中出血量進行良好控制, 同時對周圍血運和骨折端進行保護, 令感染、靜脈血栓、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大大降低。雙側鋼板的內固定效果會更加穩定與牢靠, 減少了骨折端移位、內固定斷裂等不良情況的發生, 但是為避免術后關節面塌陷、膝關節內外翻畸形等風險, 醫護人員需協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以促使關節功能盡快恢復[8]。
綜上所述, 對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采用雙側鋼板內固定治療可在控制術中出血量的情況下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 有利于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 另外該術式還可有效減少靜脈血栓、術后感染、膝關節僵硬、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避免由于出現并發癥而加劇病情的現象, 更有利于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陳能, 何其泉, 李健偉. 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效果及對膝關節功能的影響. 中國處方藥, 2019, 17(7):162-163.
[2] 李巖. 單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療效比較. 實用手外科雜志, 2019, 33(1):29-31.
[3] 曾海陸, 雷利華, 鄧思然, 等. 單側與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觀察.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8, 28(1):160-162.
[4] 孫秀良. 單側與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觀察. 臨床醫學工程, 2017, 24(8):1105-1106.
[5] 黃家勤. 單側鎖定鋼板與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對比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社區醫師, 2019, 35(10):44, 46.
[6] 楊永強, 霍玉龍. 膝關節內外側雙切口雙鋼板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80例. 山西醫藥雜志, 2019, 48(11):1305-1307.
[7] 劉金寶. 單、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臨床療效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9, 19(25):57, 60.
[8] 張立波. 單、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臨床效果對比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9, 17(4):44-45.
[收稿日期:201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