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宇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區域經濟的發展,如提出加速西部發展的戰略,同時為協調發展各個區域,對東部區域優勢條件加以利用,加速產業協調,縮小經濟差距。本文首先簡述了市場經濟下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性,并分別從經濟形勢、政策引導、科學規劃三方面闡述了市場經濟下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
十九大會議中,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重點實施協調發展戰略,保證區域經濟良性發展”,拉開了新時期區域經濟發展的帷幕。市場經濟環境下,為促使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政府采取宏觀調控政策,為區域發展指明了方向,構建了協調發展經濟機制。在此過程,需要全面厘清區域經濟發展形勢,探索出發展的路徑。
一、市場經濟下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性
發展區域經濟是社會目標、經濟發展等的現實需求,也是共同富裕的實際需要。市場經濟下,發展區域經濟需要順應其發展規律,致力于區域的協調發展。21世紀以來,市場經濟蓬勃發展,我國面臨著中、西、東等區域非均衡發展問題,針對區域經濟發展制定了“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東北振興”等戰略。近年來,“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發展”等戰略相繼實施,激發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活力。新常態下,經濟南北發展分化趨勢明顯,導致區域分工、關系協調等問題明顯。因此,探索出市場經濟下,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十分必要,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
二、市場經濟下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
(一)結合市場現狀分析區域經濟發展形勢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區域經濟邁向全新的階段。國家相繼出臺區域發展政策,但是區域經濟發展仍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式。因此,要探索出區域經濟的發展路徑,需要對其發展形勢精準分析。
一方面,面臨著市場多方面的因素,各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還不平穩,可能對經濟發展造成如下幾點影響:其一,城鄉發展失衡,導致經濟差距逐漸增加;其二,發達區域、欠發達區域等之間經濟落差增加;其三,現代經濟、傳統經濟區域差距拉大。
另一方面,面臨全新的形勢,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還存在優勢條件,主要表現在三方面:首先,對比于發達地區,部分欠發達地區存在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時生態負擔小,存在較大的市場潛力,以上因素為區域發展奠定基礎。同時為資本、產業等進入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能夠縮小和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其次,隨著市場一體化的持續推進,共享經濟逐漸發展,部分經濟落后區域可能憑借產業優勢,擺脫落后的發展狀態,在新經濟的發展過程占領高地,和發達地區齊頭并進。最后,隨著區域合作逐漸一體化,各產業鏈、生產要素等之間呈現出互補、交叉等狀態,這種現象無疑利于區域之間的聯動和協調,加速區域之間合理分工,擺脫先進區域產生的“虹吸效應”,充分運用先進的管理理念、發展思想、技術優勢、人才優勢、服務優勢等向經濟落后區域輸送資本,地區域經濟走向一體化道路。
(二)把握市場化機遇出臺針對性政策
為科學指導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面臨市場化的機遇,出臺針對性政策,落實引導工作,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持續強化中西發展戰略,加以支持和引導,由于中西部區域的經濟發展還處于落后狀態,需要國家提供戰略支持。同時,在新的戰略制定過程,重點傾斜于中西區域。
第二,為經濟落后區域創造發展條件,提供國家支持,幫助落后區域建設產業基礎、健全經濟體系,抓住市場化的機會,實現快速發展。
第三,持續深化城鄉的土地改革,發揮城市帶動作用,帶領鄉村地區發展。我國當前重點面臨的區域問題是農村,因此農村為矛盾集中區域。城市為帶動鄉村發展的重要動力,需要依賴城市建設現代化農村,因此需要加大力度推進城鄉的體制改革。首先,需解決城鄉資源要素之間的平等交換這一問題,建立交換機制,將農村資源歸入市場化的發展軌道當中;其次,加速“三權分置”的改革,為擴大農村的經濟規模提供優勢條件。將城市中的科技手段、生產方式引入農村,奠定其現代化發展的基礎;最后,對城市的管理體制加以改革,打破城鄉居民身份限制,鼓勵農民到城市當中居住和創業等,加速城鄉人口的流動。
第四,加速區域合作,向一體化方向發展。持續打破體制、思想等層面的限制,加速區域合作,為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創造條件,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布局,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縮短經濟發展差距。
第五,發揮政府協調作用,規范區域、政府之間的合作,保證區域發展過程各方公平參與、共擔風險、按照投資合理分配收益,在政府的調控下,協調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加速區域發展。
(三)科學規劃加速區域良性競爭
新時代,在市場經濟導向下國家區域政策、實施機制等日益完善,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制定兩個目標,即均衡性和效率性。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傾向于效率,主張資源在空間方面的優化配置,旨在充分發揮區域的資源優勢,利用城市群、中心城市等承載功能,保證區域分工的合理性。以經濟發達地區,帶動落后區域發展,如“以城帶鄉”、“以中心城市帶領城市群”等,加速區域經濟的發展,打造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當前,市場經濟下,我國區域戰略形成“三群兩帶”之格局,其中“三群”主要指“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兩帶”主要指“長江”、“黃河”,其中長江地區為經濟帶,而黃河地區為生態帶,由于黃河不具備碼頭和港口,其水運功能不完善。因此主要以豐富的水資源展現其生態功能。市場經濟下,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持續發揮城市引領、輻射以及聚集等作用,同時需要施行“兩頭抓”的經濟政策,一方面展現城市承載能力,保證經濟、人口發展過程承載量;另一方面,守住安全保障“底線”,保證生態、邊疆、糧食等重點區域安全,科學規劃空間結構。
為保證區域經濟優質發展,需要突出兩種分工形式:第一,城市群分工,主要包括中心城區和外圍周邊,城市整體布局需要將中心城區以及周邊地區等承載能力合理區分,按照功能、經濟等梯度完善分工體系,保證區域發展符合經濟規律。第二,傳統分工,將區域資源劃分成“資源型”、“加工型”兩類,分工協作,解決傳統資源區域資源平價流出、高價買進成品等“利益流失”問題,形成糧食產區、生態涵養區和資源區域之間優勢互補。
區域經濟的合理分工,需要政府高度參與,適當融入競爭機制,加速區域經濟良性發展。如:當統一區域內有兩個“中心城市”,其競爭激烈,可能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但立足整體,可以看出適當競爭可促進區域經濟不斷發展,需要政府介入科學引導,把握“競爭度”界限,防止出現不良競爭問題。當前我國“長三角”地區形成一體化發展模式,需要對其基礎設施展開統籌規劃,此時,政府可對于投資巨大的項目加以介入,保證資源的充分利用,促使市場經濟下,區域經濟的穩定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市場化環境下,區域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對此,為保證區域經濟科學發展,需要對各個區域的發展形勢加以分析,結合市場經濟現狀強化國家宏觀調控,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對區域空間合理規劃,適當在區域發展過程引入競爭機制,加速經濟的良性發展,探索出新時期區域經濟的全新發展路徑,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作者單位:中共赤峰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