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妍 郭曉蓓
【摘要】從倫理學角度看,節約不僅是節約資源,更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本文以《朱子家訓》中所闡述的“節約”精神為出發點,落腳到其對于當代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意義以及養成節約習慣的作用,以期將《朱子家訓》中值得學習和傳承的優秀思想品質繼續發揚下去,使其成為社會齒輪運轉的助推之力。
【關鍵詞】節約;《朱子家訓》;倫理
勤儉節約是人們歷經千年歷史的錘煉而得出的重要生活經驗,諸葛亮曾在《誡子書》中提出:“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儉養德,養的是人德、家德和國德。歷史證明,任何社會的盛衰,都不是先驗目的或純粹主觀期盼的結果,而是人的社會歷史實踐活動造成的。誠如李商隱所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對于當今社會來說,提倡節約針對的不僅僅是物質財富,也涉及環境、時間等。
一、《朱子家訓》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特點
朱柏廬所著的《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創作于明末清初,正處于社會動蕩時期。朱柏廬幼讀詩書,也想考取功名,進入仕途;但在明朝滅亡后,轉而潛心治學從教。《朱子家訓》就是朱柏廬通過對儒家倫理的學習、領悟而寫出來教導自家后輩的文章,其內容雖然帶有濃厚儒家思想色彩的“修身”和“齊家”,但由于他結合了王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所以主張“知行并進,躬行實踐”,認為認識和實踐應齊頭并進,同時應著重于事物的實踐。
二、《朱子家訓》對構建當代節約型社會的意義
建設節約型社會指的是在社會再生產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將各種資源通過宣傳管理、調整結構、健全機制、提高技術等手段進行高效且節約地利用。追溯歷史,我國很早就提倡“勤儉節約”之道,例如,魯莊公在與曹劌論戰時對于國家百姓十分謹慎清明,但是在面對祖先之事時卻忘記了本應遵守的禮德,在廟堂柱子上大費工夫,做出一些奢侈的事情,大夫御孫在面對這一事情時嚴肅勸導道:“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御孫的這一勸解后來也被司馬光用來教導其子。
《朱子家訓》中最為膾炙人口的就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不僅僅是朱柏廬對自己孩子的警示,更應成為我們當今構建節約型社會的警示。周恩來同志作為一代偉人為世人所欽佩,亦離不開他身上優秀的節儉品質。其侄女周秉承在回憶叔父周恩來時說的最多的就是他太節儉。周恩來擔任總理職務共26年,可是鞋子只有3雙,永遠都是反復修補,其節儉精神不僅讓后輩敬佩,更是讓外國友人由衷佩服。
在建設節約型社會口號正式提出之前,社會上不乏一些“炫富”行為,尤其是宴請賓朋時更是非常注重飯菜的豐盛。《朱子家訓》中說道:“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這恰恰說明無論是自己還是賓客,都應以節約、合適為主,不應該為了一些莫須有的東西而浪費。從倫理學上來看,“欲”是人本性就存在的,但是如果人們只關注自身欲望而置“義”而不顧,那豈不是“則名雖為人,而實無以異于禽獸”。
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堅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節能減排取得重大進展,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積極參與和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中國人民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更加美麗宜人!”可喜的是,我國正在一步一步挽回曾經因為過度浪費產生的負面影響。
三、《朱子家訓》對培養節約習慣的影響
縱觀歷史,人們會從不同角度對節約進行定義,從金錢財物的節約到環境能源的節約,其涵蓋的范圍不斷擴大。宋代思想家張載曾明確表示:“義者,克己也。”這就是說約束自己、克制自己,去履行本該履行的職責,便是義。《朱子家訓》中強調:“倫常乖舛,立見消亡。”意指如果在為人處世上違背倫常,那么很快就會消亡。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我們只有將節約精神深深刻在心上,才能付諸于行動上。
要想養成節約的習慣,就要像《朱子家訓》警示的那樣,要“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即凡事適可而止,秉持知足的心態;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需要努力做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樣才能將《朱子家訓》中值得學習和傳承的優秀思想品質繼續發揚下去,使其成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助力。
參考文獻:
[1]王雅.當代中國日常生活倫理建構:以儒家倫理與傳統中國日常生活的關聯為參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57-76.
[2] 陳義軍.中國傳統節約思想與建設節約型社會[J].成才之路,2007(06):19-20.
(作者單位: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