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燕蘭
【摘要】當大型群眾性活動中發生傷亡事件,傷者發出求助時,最快作出回應的往往是分散在人群中負責安保工作的保安員。本文對保安員具備緊急救助能力的必要性進行探究,認為保安員若能采取與傷情相對應的先期有效急救措施,將可避免嚴重后果的發生。
【關鍵詞】大型群眾性活動;傷亡事件;保安員;緊急救助能力
一、大型群眾性活動的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群眾對文化活動的需求日益強烈,熱衷于參加各類大型群眾性活動,如體育賽事、文藝演出、節日觀賞性活動等。大型群眾性活動頻次增多,規模變大,參與人數攀升,導致安全風險顯著升高。種種原因引發的各類突發事件,導致活動現場的安保工作及臨場緊急救助工作壓力與日俱增。
二、大型群眾性活動中保安員具備緊急救助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一)安保工作模式的轉變使保安員成為安保工作的主角
在安保工作模式社會化之前,由于國內保安行業發展不健全,大部分保安公司所提供的專業安保服務項目不全面,無法滿足處理大型群眾性活動的工作要求,致使絕大部分的工作壓力都置于公安人員肩上。公安機關為了確保活動按照預期的計劃進行,保障參與活動人員的人身及財產安全,也往往采取全權包攬的做法,甚至承擔了主辦方或者承辦方本應履行的安保責任和緊急救助責任,如安全風險預測與評估、場地安全檢查、安全宣傳與教育、現場救助等。但隨著情勢發展,公安機關已無法做到“大包大攬”了。就我國境內舉辦演唱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至2018年間,年場次數從約1400增至約2800,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4.9%。而每一場演唱會中都會發生或大或小的突發事件,甚至有傷亡事件。單從處置突發事件所需人數來看,僅靠公安機關的力量是不能及時處置好每一起突發事件的。
近年來,隨著安保工作社會化進程的加快,承擔部分公安職責的保安行業發展越來越成熟,安保服務能力已可獨當一面。行業的成長使保安員在大型群眾性活動安保工作中的地位顯著提高,從而使得大型群眾性活動從原本的“公安機關全權大包大攬”模式轉變為現在的“誰主辦,誰負責”模式,即公安機關僅監督大型群眾性活動安保工作的實施,不再是處理大型群眾性活動突發事件的主要力量,轉而以安保公司的保安員為主要力量,志愿者及其他工作人員為輔助力量,并聯動多部門協調配合,采用有效的安全防范技術手段和設備共同進行保障。所以,隨著安保工作模式的改革,保安員成了處置突發事件可靠且強有力的社會力量。
(二)救助傷者具有時間的緊迫性
在大型群眾性活動發生的各類突發事件中,傷亡事件的處置是最為緊迫的。現實中,大型群眾性活動一旦某些環節出現問題,極易發生慘絕人寰的事件。許多案例證明了這點,如2004年北京密云公園踩踏事件導致24人受傷及37人喪生;2014年上海外灘迎新年集會活動發生的踩踏事件造成了83人傷亡。一般情況下,在上述傷亡事件中,傷者基本是在原地等候醫療隊的到來,但是由于活動現場地形復雜、人多混亂,醫務人員往往緩不濟急,會貽誤最佳治療時機,導致傷情嚴重的傷者因得不到及時處理而發生諸如截肢、死亡等嚴重后果。
在醫學上,受重傷后的前4分鐘最為關鍵,如果能在4分鐘內對傷者采取有效急救措施,傷者的傷殘、死亡率將大為下降,這就是國際上通說的急救“黃金4分鐘”。但緊急救助并未納入我國國民素質教育中,大部分公民都不懂急救技術。而考取了保安員執業證書(含緊急救助基礎知識)的保安員們,是現場除醫務人員外懂專業急救技術,能夠緊急救助傷者的人。
(三)保安員是傷者求助的首先反應人
在大型群眾性活動現場,傷者在混亂的現場發出求助,最快作出回應的往往是分散在人群中負責安保工作的保安員,假如保安員不是采取看護傷者、原地等待專業醫療隊伍的措施,而是采取與傷情相對應的、有效的先期急救措施,將有極大的概率使傷者的生命得到救助,避免嚴重結果的發生。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型群眾性活動中保安員會被委以重任——在出現傷亡事件時對傷者實施緊急救助,因此保安員具備緊急救助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宮毅,劉瑛.緊急救助與現場保護[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劉金龍.大型活動安全保衛工作教程[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廣州市司法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