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影
【摘要】從眾行為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是人類社會成員行為一致性和相似性的重要表現形式,同時也是社會秩序與規劃發展得以維持的核心基礎。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出發,人們的從眾行為通常指的是社會個體在群體壓力下,會選擇放棄自身最初的主張,而去與大多數人選擇保持一致性或者相似性,從而最終改變自身的行為。本文將進一步對從眾行為的心理學展開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從眾行為;心理學;研究
從眾行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心理學已經證實了絕大多數人都具有從眾心理,當決策者展開實踐行動時,會出于各方面因素考慮到他人的具體行為,即便知道這是屬于一種從眾行為,但也會參與其中并采取相似或者完全一致的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領導者要想全面實現其領導功能,就必須具備能夠影響或者改變他人行為和心理狀態的能力,以及準確把握人們產生從眾的主要類型以及從眾行為的相關因素等。
一、從眾行為的主要特征和類型
(一)從眾行為的特征
一是適應性。從眾作為個體對社會發展的一種適應性反應,是社會個體參與實踐生活的基礎手段,同時也是優化調整個體與社會環境關系的有效方式。社會個體的從眾行為是為了更好地融入適應某種環境,以此來達到自身心理平衡。二是普同性。從眾行為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社會現象,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各種個體的從眾行為。從眾是人類社會生活發展的一種共性,任何時期的社會都存在從眾現象,只是程度有所區別。三是社會性。從眾行為是基于社會實踐而產生的,不同形式表現的從眾行為會受到社會不同程度的制約,它們會顯示出不同時期社會的文化特色。
(二)從眾行為的類型
一是自由盲目從眾。從眾類型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盲目性,該種從眾行為通常是在模糊情境中自發產生的。盲目從眾行為并沒有明確思想基礎的引導,也不會受到明顯外部壓力的驅使,更多是社會個體由于受到某個群體一致行為的影響,自發產生從眾行為。二是被迫表面從眾。這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從眾行為,該從眾行為類型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具有明顯的情境壓力,從眾行為者內心并不是自發情愿的,更多的是外顯行為的從眾,無論是在行為上,還是在思想觀念上都不是保持一致的,甚至是處于對立面。三是自愿深層從眾。自愿深層從眾類型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自愿性,其作為一種比較持久并穩定的一種從眾行為,社會個體所表現出來的外顯行為與心理動態會保持高度一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任何紀律、規范的科學有效實施都離不開社會個體的自愿深層從眾,需要得到他們的自覺學習和認同。
二、影響從眾行為的因素
(一)主觀因素
從心理學研究內容來看,抑制社會個體從眾反應的主觀因素主要包括獨立性、穩定性、聰慧性以及否定性等,而能夠刺激從眾反應的因素則有世故性和興奮性。社會個體自身的經驗與知識能夠通過提高其對自身發表意見的自信心,有效降低從眾反應的強度;而個人情感與觀念對從眾行為的制約影響也是較為明顯的,就比如人們常說的“槍打出頭鳥”。動機期望也能影響社會個體的從眾行為,當個體對某個行為本身具有動機或者期望時,就會刺激他更加容易做出該從眾行為。
(二)客觀因素
影響個體從眾行為的客觀因素主要有刺激、文化、情境。其中,刺激因素指的是通過制約認知影響社會個體的從眾行為反應,當個體對刺激材料越熟悉,他最終作出盲目從眾行為的可能性就會越小;文化因素則是屬于不同國家和社會獨有的特色,由于中國民眾長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國人普遍較為敏感、愛面子以及在乎他人的想法和評價,這些特征都會一定程度影響到人們的從眾行為;情境因素通常指的是外在懲罰與獎勵,要想增強人們的從眾性,通過明確獎罰是行之有效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從眾行為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普遍現象,通過心理學研究發現,絕大多數人在生活中都會有從眾行為,由于主觀或者客觀方面的因素會產生各種個體從眾行為。
參考文獻:
[1]文明,樂國安,文軍.對從眾行為的社會心理學研究[J].社會心理學研究,2016(5):32-33.
[2]李穎.大學生從眾心理的社會學分析[J].教育評論,2017(1):85-86.
[3]齊原.大學生從眾行為的調查與社會心理學分析[J].理論探討,2018(1):74-78.
(作者單位:鄭州市國防科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