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得良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危險化學品的規范化管理方面也有了明顯的進步,各類危險化學品得到了有效的管控,但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該文著重介紹了我國危險化學品管理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不足。從政府監管角度,對危險化學品管理工作提出了幾點建議和思考。
危險化學品管理工作對于防范環境風險,保障人體健康,維護生態安全,改善水、大氣和土壤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關于危險化學品的法制越發嚴密,監管也越發嚴格,危險化學品管理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生態環境效益顯著。但由于危險化學品處置成本較高,受利益驅使,偶有不法分子非法傾倒處置危險化學品,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危險化學品污染已經成為我國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之一。
一、我國高度重視危險化學品管理工作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了《生態環境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增設了固體化學品與化學品司,專門負責全國固體化學品、化學品、重金屬等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固廢法》《國家危險化學品名錄》《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轉移聯單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出臺和及時修訂,為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對危險化學品的日常監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撐。
二、當前危險化學品管理工作仍存在著不足
(一)地方對危險化學品環境管理重視程度較低,專業人員匱乏。各地市政府部門均成立了大氣辦、水辦,配齊了隊伍,配足了人員力量,國家從政策、資金、宣傳上給予了極大的重視。相比之下,土辦異常單薄,且沒有“固廢辦”,部分地市甚至沒有固體化學品管理中心。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設置的大氣和水專業較多,結構較為合理,細化較為科學,教授、專家、學者也較多,相比之下,從事危險化學品利用處置研究的力量明顯偏弱,專業人員緊缺。
(二)部門監管力量不強,監管措施和手段不到位。目前危險化學品執法人員數量少,相關培訓開展不到位,各地針對危險化學品開展的專項行動次數少、范圍窄、時間短,往往起不到真正的監管和督導作用。質監、計量、審計、市場管理等部門對危險化學品監管極少,多個層次缺乏統一標準。城管執法、衛生健康部門等有關部門和生態環境部門在危險化學品監管上,對相互交叉的職責范圍和內容上,往往不能做到密切配合、統一協調,導致監管缺失。
(三)危險化學品底數不清。相比于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嚴謹的在線監控體系和嚴密的監察頻次,危險化學品的產生種類、產生數量和產生時間、產生工序、貯存場所、處置去向難以得到嚴密、嚴格的監管,從產生到處置的閉環管理難以得到有效落實。從源頭上,部分環境影響評價編制單位和人員水平較低,不能全面、準確地描述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危險化學品,部分企業對危險化學品貯存場所的要求和標準未深刻理解和掌握,對產生的危險化學品的處置并未真正重視。企業的瞞報、漏報、錯報危險化學品等行為不易被發現。
(四)市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監管。目前,危險化學品產生單位登記申報的產廢量,遠遠小于實際產生量和現有危險化學品處置單位的處置能力,造成了市場惡性競爭頻發。另外,危險化學品利用處置信息不暢通,部分危險化學品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如廢礦物油本可以轉移給有廢礦物油利用資質的經營單位,經處理后再利用,但是4S店、機動車維修拆解企業的廢礦物油,多隨廢玻璃水、防凍液、廢油桶等,一并交由焚燒資質的危險化學品經營單位直接焚燒,雖然可以認為是“無害化”和“減量化”,但和“資源化”的初衷并不一致。
(五)危險化學品犯罪違法成本較低。從近年來宣判的危險化學品污染環境案件上來看,非法傾倒處置危險化學品的犯罪分子所獲判決,多為3~5年有期徒刑,但是損害的生態環境,卻需要數十年、數百年才能恢復,甚至是無法恢復,不法分子被判處的刑期和民眾的“心理價位”有較大差距。
三、對做好危險化學品環境管理工作的思考和建議
(一)強化頂層設計,布局長遠發展。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應切實加強危險化學品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強化專業管理和技術機構,充實人員力量。細化、量化管理手段,從源頭開始,開展系列排查、整治、監管、檢查工作。借鑒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先進管理經驗,突出強調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人大監督、政協支持、部門協作、公眾參與的危險化學品污染防治新局面。
(二)加強監督管理,強化技術支撐。加強各地各級固體化學品管理中心和危險化學品鑒定等技術支撐機構的能力建設,提高危險化學品管理和技術支撐能力。借鑒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在線監控體系,加強危險化學品利用和處置設施監督性監測工作。建議細化和完善現有的全國固體化學品信息管理系統,與各省平臺對接,補充增加危險化學品轉移電子聯單管理、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申報、審批、管理等功能;增加監察執法板塊,對每次執法檢查的信息予以記錄,實現檢查發現的問題實時上傳、驗收銷號等功能,充分發揮信息化在危險化學品管理中的作用。
(三)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建議完善重典治污的法律制度體系,全面清理現行涉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尤其是制定時間較早、處罰力度偏軟、不適應當前生態環境管理需要的法律或相關條文,盡快形成重典治污的制度體系。針對生態環境嚴重違法行為,完善處罰種類,提高罰款額度,使違法行為人“得不償失”,乃至“傾家蕩產”。建議對非法傾倒危險化學品的案件,創設產廢者與傾倒者的連帶責任,既罰直接傾倒者,也罰危廢產生者,同時增設行政拘留的適用情形。
(四)強化督導檢查,建立公開機制。健全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加大對危險化學品的督察力度,層層壓實監管責任,強化生態環境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同時,進一步完善可操作、可檢查的考核獎懲體系,實現信息互通,緊盯目標任務,監控推進過程,評估實施結果,嚴格考核問責。一旦發現危險化學品違法犯罪問題,除高限處罰外,將違法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連同主要負責人、實際控制人,納入生態環境信用“黑名單”,通過電臺、電視臺、報刊雜志等新聞媒體堅決予以曝光;實施授信融資限制、申請財政性資金項目限制、行業禁入、表彰評優限制等一批聯合懲戒措施。
(五)做好宣傳引導,鼓勵全民參與。充分利用各級各類媒體,采用新聞報道、新聞發布、在線訪談、媒體采訪等多種形式,共同宣傳報道危險化學品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各級政府、部門對危險化學品管理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工作成效,引導專家學者主動發聲,及時反映社會各界呼聲和群眾期盼,正確引導輿論,凝聚社會共識。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曝光典型案件,發揮網絡舉報和環保志愿者作用,健全舉報獎勵制度,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使全社會理解、支持、宣傳、參與危險化學品污染防治工作,形成齊心協力、共同防治的良好局面。(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