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時代,德智教育越來越受重視,但是實踐中經常出現重智育輕德育,或將二者分離的現象。本文在理解何謂德育和智育以及分析德智二者關系的基礎上,以一次科學全國賽為案例,分析了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學生可能反映出的問題,如個人主義問題,安全問題,素質行為問題等,再提出相對應的措施,也因此在一段時間后,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德育;智育;科學
一、 前言
在素質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越來越重視德育與智育同行,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經常會將二者分離,收效甚微。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強調智育,忽視德育。德育實施時,偏重大道理;二是將德育與智育割裂,若是學習上特別好的學生則忽略了德育,以致出現一些問題學生。因此,要注重德育與智育的關系原則,德育需要循序漸進,讓學生在智育的過程中,一點一滴的接受德育,慢慢看到他們的改變。三是德育與智育方式缺乏多樣性,德育以思想教育為主或以書本案例引導學生,實踐性活動特別少,因此,在外出實踐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二、 德育與智育
(一)德育
我國學者對德育內涵的理解并不統一,但有幾個代表性的觀點。周清認為,德育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將特定階級的觀點和思想觀念以及政治原則和道德規范等,內化稱為個體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活動。張濟良在德育原理一書中指出,德育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規律,采用言傳身教的手段,以內化和外化使得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法制以及道德等各個方面的素質得到發展。
由此可見,德育應該是在某一階段內,受該階段的道德思想、政治法制等多方面的影響,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的一種活動。
(二)智育
湖南大學的朱漢民學者在《智育志》導言中解釋說,智育是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有組織的向受教育者傳授知識和技能,并啟發受教育者的智力發展的教育活動。智育能一代代的傳遞人類所創造的文明以及所積累的知識,保存和發展了人類知識和智力。
(三)德育與智育的關系
德育與智育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學者們研究最多的課題之一。有學者提出“應試德育”,認為應試德育要以智育為依托和載體,同時,承認二者的相同目標,即培養全面發展、可靠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德育與智育不應該是分離的,而應該是統一的。涂慧敏曾指出,在教育中,德育占據主導地位,而智育占據中心地位,二者是緊密聯系的,缺一不可。智育過程中,應該包含豐富的德育因素,而這些在智育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德育功能,對德育和智育都起著促進作用。由此可見,若是在智育過程中,滲透德育知識,則對學生知識的學習和品德方面的培養都是有幫助的,但是,如果只重智育,而缺乏德育,則學生以后的成長很可能會出問題,這是有很多實例證實的真理。
三、 在智育中踐行德育
2018年10月,筆者有幸帶著3個孩子前往外省長沙參加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這是一個科學比賽活動,要進入全國展映是通過一層層選拔的,從本校選拔出色作品送到福建省科協初審,再推送國家科協二次選拔,最終主辦方從3000多部作品中選擇124部作品進入現場展映,最終獲得全國二等獎的好成績。由此可見,學生必須要有扎實的科學技能,掌握拍攝、剪輯等技術。前往長沙的孩子,在對他們科學方面的智育是肯定的,而他們也必是出類拔萃的。但是,對于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若是只重視智育而缺乏德育,肯定在行程中會出問題,并且,筆者也覺得,這樣一個出行機會,是難得的德育機會,這個比賽對孩子們未來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因此,在出行過程中,筆者在智育過程中,不忘德育,讓學生在短短一周的時間中,德智得到一定的發展。
(一)比賽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
帶學生外出,要注意的事情有很多,安全是第一,因此安全教育是那么的重要;公共場所的行為表現,在全國小伙伴和老師們面前的行為表現等等,都是要關注的地方,若是未交代清楚,可能就出現受人批評的事。
1. 活躍的你總是忘記思考這是否有危險
在外出過程中,有幾個容易讓學生產生危險的行為。孩子喜歡跑跑跳跳,打鬧、玩耍,這個過程中,老師沒有注意到,他們就有可能受傷;飲食問題,孩子喜歡漢堡、可樂等垃圾食品,但這些東西吃多了,孩子容易鬧肚子。
2. 偶爾的大嗓門忘記這是否影響他人
外出難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孩子們說話有時候控制不住,大聲喧嘩,影響周圍旅客。與比賽的其他隊伍同桌吃飯,大嗓門又引來了注視的目光。在酒店房內,走廊中跑跳、拍門等,都讓其他房內的住客皺眉。
3. 急性子的你忘記這是否耽誤比賽
團隊相處中,總是偶爾會鬧矛盾,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特別是男孩子,性子會比較急。在全國賽中規定,指導教師是無法進入考場的,因此,送到門口,只能孩子們自己去面對考核,但是,在這過程中,有隊員因為鬧脾氣說不比了,發脾氣甩手要走人。
4. 個人主義的你忘記我們是一個團隊
現在的孩子,個人主義較強,以自我為中心,很難會為別人考慮。前往比賽場地需要團隊攜帶電腦、相機、其他資料等。這時如果讓某個孩子幫忙一起拿較重的電腦,她會說,這個不是我的垃圾掉地板,讓孩子撿起來,她會說,不是我扔的;等等這些現象,都體現了孩子的個人主義。
(二)解決措施
1. 行前安全會議,嚴肅對待出行
安全問題是德育的一大關鍵,特別是外出活動,必須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行前,校領導組織召開行前安全會議,讓學生體會外出后自己各種行為的重要性,特別是安全這一關尤為重要,學生內心就能嚴肅對待此次出行。從案例入手,行前的思想教育至關重要。一切聽老師的安排,不得違背。必須讓學生意識到,若是不聽教師指揮,一切不可控的因素就有可能發生,則會危害自己的人身安全。
領導會議之后,組織學生召開小組會議,讓學生一個個交流,外出應該注意哪些,誰是總指揮。學生能說出來,代表是有聽進去的。至少安全意識已經灌輸進學生的腦中。
2. 控制飲食,健康三餐
學生外出,飲食上需要嚴格控制。學生愛吃某些垃圾食品,要嚴格控制吃零食的量,以保證學生的腸胃安全。可以用水果、酸奶代替零食,給學生準備適當的小零食。三餐保證是健康的,不讓學生在外面亂吃。組委會有統一安排,則統一用餐,若是沒有,則帶學生到正規的餐館用餐。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實時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雖然在臨行前可能都已經了解,父母對孩子的身體又是極為放心,但是,本次行程中,還是出現意外,有一位成員不能吃太辣,否則肚子會不舒服,某次用餐,吃了較多辣的食物,造成肚子疼。由此可見,在用餐前,教師也要從飲食方面去了解孩子的一些習慣。安全問題,就是要做到一個字,那就是“細”,需要從各個方面去考慮一切可能發生的情況。
3. 模范行為,用愛感染
孩子素質方面的問題,如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強烈的個人主義等是無法通過灌輸思想去改進的,而應該在日常相處中,用模范行為讓學生去感受,去慢慢改變自己。如在飛機上,教師有意地用低聲去跟他們交流,這樣,他們自然而然地就知道,說話聲音要小。如在餐桌上,主動將剛上的第一道菜讓其他老師先吃,這樣很自然地就告訴了他們,禮讓的素質。如在學生不舒服的夜晚,整夜陪著她,給她關愛,為她緩解痛處,學生從你的行為中感受到了愛,從而他們在很多行為上也會表現出愛。
4. 睡前會議,反思與改進
對于學生的個人主義,有時候通過模范行為他無法感受,這時,還是需要溝通交流,因此,在比賽的幾天中,每晚安排睡前會議,除了交流智育方面的內容,如何獲得更好的成績,在哪些技能有問題,更重要的一塊,就是交流今天所發生的德育方面的行為。會議形式以具體行為描述、行為反思、應該如何改進三個環節進行,有生生之間的評價,還有師生之間的評價。學生在回憶、反思中,意識到何種行為能更好體現自身素質。
此外,對于個人主義,還有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以其人之道”的方式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如在不為其他隊友分擔重物的時候,教師有意識地給學生安排一次任務,在沒有人幫他的時候,體會團隊的重要性,感受到我們應該幫助他人,因為,我們也會有需要他人幫忙的時候。
(三)德育后的效果
德育的效果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的沉淀。在一周的相處中,孩子在品德素質上的進步,你是可以看到的。從一切覺得
理所當然,到用感激的眼神看著你,你知道,孩子變了。從你的東西你拿,我為什么要幫你,到看到老師拿太多東西,主動問,老師需要幫忙嗎?老師我來幫你吧,你知道,孩子變了。從每個夜晚,你要無數遍地催促著,該睡覺了,到時間一到,主動洗漱進被窩,你知道,孩子變了。從控制不住的大嗓門,到車上主動拿出作業安靜地做著,你知道,孩子變了。
四、 小結
烏申斯基曾說,在教育中,一切應當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德育與智育,是相融不可分割的。如果,智是從懂到會,那么,德就是從會到融。在今后的教育中,我們不能只針對學生的智育,而忘記德育的重要性,也不能將德智分割,而應該德智相融,在智育中滲透德育,在德育中發展智育。
參考文獻:
[1]周清.在中外德育比較研究中創新德育發展[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5.
[2]劉濟良.德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3]朱漢民.德育志[J].中國會議,2009(9).
[4]朱德志,岳麗艷.探析智育與應試德育的關系[J].當代教育論壇,2011(8).
[5]凃慧敏.學校智育過程中德育功能的探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09.
作者簡介:詹志娟,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民立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