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指向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新課程理念,對《細胞生活的環境》中核心概念進行教學探索。使用核心素養梳理概念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圍繞核心概念建構,創設問題情境驅動教學,深挖課本圖文,“微課”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構建關系模型,努力把學科本質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核心概念教學;“微課”課堂教學
高中生物新課程改革聚焦生物學概念建構,基于概念教學發展核心素養。如何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概念教學,通過核心概念教學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筆者借助實際教學案例,通過各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細胞生活的環境,培養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實踐探索,指導課堂教學。
一、 設計理念及教學構思
核心素養的著眼點是使“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提高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是課程設計的宗旨和實施的基本要求。生物學課程教學是要展示學科的基本內容和核心思想,反映自然科學的本質。“核心概念”正是反映學科本質的概念,是構成學科基本骨架的概念,是在眾多學科事實的基礎上歸納、推理出來的結論,是學生忘掉一些學過的具體事物之后,仍然能長期保留的廣泛而重要的理解。
《細胞生活的環境》中核心概念內容抽象,不易理解,涉及初中生物知識,時間跨度大,學生已淡忘,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內環境穩態是高考的常考點,高考試題注重在理解生物學核心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查對概念的應用能力以及科學思維、探究能力等核心素養的考查。筆者通過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本圖文,充分挖掘課本資源,逐漸深化知識;“微課”化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習興趣,聯系生活實際,構建關系模型,幫助學生理解核心概念,突破教學重難點,發展核心素養。
二、 指向核心素養的概念建構
核心概念:內環境為機體細胞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機體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基本理解:1.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細胞外液共同構成高等動物細胞賴以生存的內環境;2.機體細胞生活在內環境中,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也參與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3.機體通過呼吸、消化、循環和泌尿等系統參與內、外環境間的物質交換。(課時限制,本案例主要落實基本理解1)
活動和基本問題、滲透核心素養:通過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串,深刻理解課本圖文,促進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鍛煉科學思維;課堂“微課”調動學生,小組合作構建關系模型,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加深對核心概念的理解;通過閱讀教材、資料分析和針對性訓練,使學生能夠描述內環境的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提升學科核心素養;查閱資料,利用概念圖填空的方式,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關系圖,引出內環境作用,學以致用,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知識建構:用概念圖填空完成本節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提煉本節教學內容的核心概念。通過習題檢測,使學生進一步內化核心概念,提升核心素養。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學新課程標準》,筆者確定了本節需要內化的核心概念:內環境為機體細胞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機體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把核心概念轉化成一些基本理解,這是期望學生從學習中逐漸形成的;把基本理解以“活動”和“基本問題”的形式表達,深挖課本圖文,以問題驅動教學,以問題驅動學生,創設課堂情境,利用“微課”幫助學生構建關系模型,促進核心概念的理解,內化核心概念,提升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的每個環節中都滲透著核心素養的培養,在逐漸認識、深化、理解、應用核心概念的過程中,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提升核心素養。
三、 指向核心素養的概念教學目標
使用核心素養來梳理概念教學目標,有利于在落實核心概念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生命觀念:認同內環境是多細胞生物體內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基本觀點,聚焦核心概念,形成生命觀念,如穩態與平衡觀。
科學思維:通過閱讀教材、觀察圖片和思考回答問題,理解血漿、組織液、淋巴及組織細胞之間的關系;通過課本知識、資料分析和針對性訓練,使學生能夠描述內環境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運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構等科學思維方法,認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核心概念的理解。
科學探究:通過觀看“微課”,嘗試用圖表、文字構建關系模型;查閱資料,完成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物質交換的概念圖;學生合作參與,交流討論,加深對核心概念的理解。
社會責任:了解人體內環境成分變化引起的病癥,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使學生關注內環境與健康的關系,關愛生命,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強對核心概念的應用。
四、 設計教學活動,深化核心概念理解
本節教學難點在于組織液、血漿、淋巴液之間的關系及內環境的理解,設計以下教學活動,逐漸深化對核心概念的理解。
活動1: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理性思維,深化概念理解,發展核心素養。
看關系圖,思考回答問題:
設問1:紅色管道、藍色管道、綠色管道代表什么?
學生回答:紅色是動脈血管,藍色是靜脈血管,綠色是毛細淋巴管。
設計意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及圖片上的文字,提高學生識圖能力,培養科學思維。
教師陳述:紅色動脈血管中的血液含氧量較高,稱為動脈血。藍色靜脈血管中的血液含氧量較低,稱為靜脈血。綠色毛細淋巴管內是淋巴液,簡稱淋巴。
設問2:動脈血管和靜脈血管之間有沒有相通?
學生回答:相通的。
教師陳述:這就構成了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相通的部位我們稱之為毛細血管區域。毛細血管連通動脈血管和靜脈血管,思考怎樣表示毛細血管。
設問3:毛細淋巴管和毛細血管有沒有相通?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沒有相通。毛細淋巴管一端封閉,毛細血管兩端開口。
設計意圖:通過識圖,直觀感受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和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表示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
設問4: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周圍有沒有細胞?
學生回答:有,組織細胞。
教師陳述:組織細胞周圍間隙充滿了組織液,組織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是組織液。
設問5:毛細淋巴管和血管中有什么細胞?它們生活的直接環境分別是?
學生回答:淋巴細胞和血細胞。淋巴細胞生活在淋巴中,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串,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材圖片,仔細思考,深入理解血漿、組織液、淋巴及組織細胞之間的關系,感受體內細胞生活的不同環境,加深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培養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從不同角度講解圖中要點,便于學生理解領會。
活動2:“微課”助力核心概念理解,構建關系模型,提升核心素養。
“微課”是教師根據自己教學內容的需要,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設計的五分鐘左右,對某一個知識點針對性講解的教學視頻。微課中有教師自己精彩的講解,有利于學生仔細觀察,比動畫更有針對性,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有利于教學內容的有效實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課”教學通常主題鮮明,問題具體,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緩解視覺疲勞;而且重復性強,可實現移動學習,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
片段1教學后,學生觀看“微課”。對于微觀領域,抽象復雜,學生肉眼不可見,很難理解相關教學內容,通過播放“微課”,能夠形象直觀地建立微觀與宏觀的聯系,變虛為實,化靜為動,使學生直觀感受,加深對生物學核心概念的理解,有效突破教學難點。課下還可把“微課”分享到班級學習群,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視頻暫停、回放等重新自主學習,充分理解所學的核心概念。
小組合作構建關系模型,每小組成員要完成導學案中的模型圖,配以簡要的文字說明,小組代表陳述。這部分設計為鍛煉學生合作參與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深化概念理解,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教師提出生活實例,活學活用,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啟發學生用關系模型解釋。比如:被蚊蟲叮咬,起胞,一會兒又消了;浮腫是組織水腫;貧血是紅細胞數量過少或者血紅蛋白含量不足引起的等等;關注內環境與健康的關系,引出穩態與平衡觀,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引出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內環境與細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內環境是相對于外界環境提出的,細胞外液是相對于動物和人體的細胞內液提出的。主要包括組織液、血漿和淋巴,但不是說只有這三種。例如,腦脊液、關節滑液也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
設計意圖:“微課”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能充分調動學生,將抽象知識形象化、生動化,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學習效率,加深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合作探究構建關系模型,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合作參與的能力。通過生活實例加深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應用,使學生關注內環境與健康的關系,增強健康意識。
五、 教學實踐反思
(一)創設問題情境發展核心素養
在本節教學中,教師精心設問,不斷啟發,讓學生自己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比直接給出答案教學效果更好,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通常直接給出關系圖,學生并不理解毛細血管為什么要兩端開口,毛細淋巴管為什么要一端封閉,它們與組織細胞的位置關系。通過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串,從不同角度觀察學習,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鍛煉科學思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二)“微課”有助于核心概念理解
特別是對于抽象微觀的知識點,利用“微課”可形象直觀地呈現給學生,有助于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有效突破教學難點,同時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教學。
(三)核心概念為本的課堂教學
核心概念的教學應以課堂教學為本,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做到“少而精”。本案例主要是立足課時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體內細胞生活的具體環境,為后續教學做鋪墊,抓住主線,深化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創設問題情境,有助于學生理解核心概念,鍛煉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利用“微課”有利于學生理解抽象微觀的概念,化抽象為具體;模型構建,發展科學思維,結合生活實例,學以致用,提升學科核心素養。指向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概念教學是符合教育教學規律,適應學生發展的有效教學探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6,20.
[2](美)林恩·埃里克森(美)洛伊斯·蘭寧著.魯效孔譯.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絕佳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6-15.
[3]王俊霞.利用“微課”深化概念教學[J].中學生物教學,2015(12):43-44.
作者簡介:徐丹,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移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