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當今時代的飛速發展和新課改教學政策的不斷落實推進,初中語文作為初中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學科,也逐漸拋棄了傳統的教育理念和落后的教學方法,積極響應國家新課改教學的號召,開展了初中語文課堂古詩詞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改革工作,注重激發中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中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從而推動初中語文教育教學不斷向前發展。本文將闡述由象入境——初中語文課堂古詩詞教學模式創新的重要意義,以及現階段初中語文課堂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幾點切實可行的創新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古詩詞教學模式;創新;由象入境;教學策略
古詩詞不僅是初中語文課程中的重要教學內容,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蘊含了我們中華民族獨特文學藝術表現形式中豐富的情感、歷史與知識。古詩詞學習能夠拓展中學生的知識眼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知識,培養中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的能力。然而在當今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的學習目標逐漸偏移,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影響著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教學質量,也給學生學習傳統古詩詞文化與知識帶來了阻礙。隨著新課改教學政策的不斷深入與推進落實,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也應當積極面對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率不高和教學質量過低等問題。
一、 初中語文課堂古詩詞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古詩詞一直是初中語文課程中的重要教學內容,但受到傳統教育理念、教育環境、時代發展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目前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許多影響學生的不利因素,包括教學方法的不得當、古詩詞教學受重視程度不高等等,急需教師發現并解決才能促進中學生古詩詞學習能力的提升。
(一)教學理念出現偏差,古詩詞教學效率不高
受傳統教育理念和應試教育大環境的長期影響,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一直延續著“師尊生卑”“唯成績論”等錯誤的教學觀念,不僅沒有肯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更是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唯一標準,導致學生在進行古詩詞學習的過程中只是一味地背誦、默寫,沒有對古詩詞進行深入理解和鑒賞。很多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更是簡單粗暴地將一些考試時會考到的知識點標出來,讓學生進行單獨記憶,忽略了對古詩詞進行整體教學的重要性,讓知識點脫離于古詩詞之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教學方式,大大降低了古詩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教學方式過于單一,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古詩詞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藝術代表,短短的幾行字說盡千古憂愁、萬里風光,其中蘊含著的情感與歷史無比豐富,字詞的運用更是巧妙,后人閱讀時只覺詩詞蕩氣回腸,對作者心生敬仰。但在面對內容如此豐富的古詩詞時,初中語文教師卻選擇了過于單一的教學方法,閱讀——翻譯——理解——背誦。單一的教學方法會使得古詩詞的教學氛圍十分枯燥,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到新意和趣味性,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也會大打折扣,甚至會有學生因為教學的單一性而對古詩詞學習產生厭學心理,這不僅會導致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能力無法得到提升,還會阻礙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教學情境不夠生動,學生無法進行理解鑒賞
古詩詞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言簡意賅,七言、五言詩句就是代表。如果作者的表達方式更含蓄一些,學生的學習理解難度也就會更大,因此教師的教學講解十分重要。但許多教師沒有認識到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講解詩詞內容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這一環節往往是一帶而過。比如,在進行《使至塞上》一詩的教學時,教師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解釋為“無垠的沙漠中孤煙直上,黃河邊上的落日很圓很大”。學生聽了不免思索“沙漠里孤煙直上,黃河邊的落日,這都是什么樣子呢?”學生想象不到這些景象,自然也無法理解詩的意境,導致學生對古詩詞缺乏鑒賞能力,降低了初中語文古詩詞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 初中語文課堂古詩詞教學模式創新的策略
古詩詞作為初中語文課程中的重要教學內容,教師應當從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等這些方面來進行教學創新,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古詩詞中蘊含的豐富情感與歷史價值,培養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能力,促進初中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效率的穩步提升。
(一)讀出經典——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中蘊含的韻律之美
誦讀是初中語文古詩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項,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教學步驟。古詩誦讀可以讓學生對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基礎的印象和大致的理解,重復的閱讀過程也可以讓學生感受詩句的韻律,加深學生的記憶,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打好基礎。
例如,在學習崔顥的《黃鶴樓》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將古詩中四言、五言、六言等不同格式詩詞的韻律教給學生。四言詩句在誦讀中應該采用22的方法,五言詩句是23,六言詩句是222,七言詩句是223,八言詩句是2222。其中2是指古詩誦讀中緊挨在一起的兩個字,代表的是字的字數。比如《黃鶴樓》一詩中,學生應該這樣誦讀:
昔人 已乘 黃鶴去,此地 空余 黃鶴樓。
黃鶴 一去 不復返,白云 千載 空悠悠。
晴川 歷歷 漢陽樹,芳草 萋萋 鸚鵡洲。
日暮 鄉關 何處是?煙波 江上 使人愁。
從而傳授給學生正確的古詩詞誦讀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和學習古詩詞。此外,還可以結合國學教育,在經典誦讀活動中讓學生身著漢服、分角色誦讀等方法,培養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
(二)融入時代——拉近古詩詞與學生的時空距離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的寶貴文化遺產,當代中學生耳熟能詳的大詩人李白、白居易、杜甫等人,他們創作的輝煌時代距離現在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時代的變遷與文化差異都影響著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從古詩詞的歷史背景入手,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輔助,拉近學生與古詩詞、作者、時代之間的距離感,讓學生可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與作者的創作心境,更深入地思考古詩詞傳達的情感與思想,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杜甫《春望》這首詩時,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這首詩創作時正值安史之亂,長安被叛軍攻陷,唐太宗落魄逃亡,輝煌一時的大唐盛世仿佛就要結束在這一刻。詩人杜甫只身投奔繼位的唐肅宗被叛軍所俘,親眼看見往日繁盛的長安城變得殘破不堪,百姓流離失所,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詩。并配合教師搜集來的關于“安史之亂”的影響視頻,更能夠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
結合時代背景之后,學生在學習、誦讀這首詩時,更能夠體會到其中詩人對國家存亡的憂慮、對親朋好友的懷念、對當下人民流離失所的感傷。既拉近了學生與古詩詞之間的距離,減緩學生的學習難度,又能夠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促進中學生古詩詞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優化課堂——營造生動的古詩詞教學情景
古詩詞中對字詞的運用、情感的表達方式都與當代文學創作方式有所不同。許多中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只能理解詩詞的字面意思,讀到“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時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古詩詞教學中教師的深入講解十分重要。初中語文教師應當注重詳細講解這一教學環節,并搭配信息技術這樣的教學輔助工具,營造更生動的教學情景和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與思想。
例如,在學習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詩時,初中語文教師可以運用微課教學技術,將本詩中一些知識重點和學生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提煉出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許多學生按照現代的思維方式,總是將題目中《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寫成《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記》,這很顯然是沒有真正理解詩的內容和背景。于是,教師可以針對這個問題著重教學,制作一個簡單的動畫小視頻,讓動畫中兩個人物分別指代李白與王昌齡,向學生解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李白有一個叫作王昌齡的朋友,他被皇帝貶到了一個叫作龍標的地方,從此兩人相隔千里。李白聽聞這件事之后有些傷感,于是寫了這首詩寄給他,表達自己對這位朋友的思念之情。這樣一來,不僅糾正了學生的問題,也營造了生動的教學情景,一舉兩得。
(四)創設意境——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古詩詞的創作一般都是詩人對情感的寄托和表達,其中蘊含著詩人一生的理想、志向與思想情感,更是一首古詩詞中的中心內容。初中語文教師在對古詩詞教學進行創新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關于情感鑒賞的教學部分,培養并提升中學生對古詩詞情感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
例如,在學習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這首詩時,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將其中的意象提煉出來,用“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這些詞語來為學生描述一幅夕陽西下的殘敗景象,感受與武俠小說中“一人一馬”的灑脫感截然不同的孤獨與清冷,為學生奠定這首古詩詞的情感基調,同時讓學生學習詩人運用普通事物來描述、傳達自己此刻心境的這一寫作方式,不用多余的話語和任何教學方式的輔助,都能夠創設一個生動的教學情景。此外,組織學生課余時間觀看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在課堂上舉辦“飛花令”“詩歌接龍”等比賽,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學習、鑒賞古詩詞的方法。從而對古詩詞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理解與傳承。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不僅是初中語文課程中的重要教學內容,更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藝術財富。新課改教學大環境下的初中語文教育,應當重視古詩詞教學的意義和重要性,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掌握古詩詞的背誦、理解、鑒賞和學習能力,推動中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理解與傳承,保障學生的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為國家與社會的未來長久建設而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胡勤芳.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要“三情三意”:觀《朗讀者·遇見》后的啟示[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8(Z1).
[2]唐舒敏.品味古典詩詞意蘊?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從傳統文化視野談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2).
[3]張桂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淺析道:論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
作者簡介:
韓桂英,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