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小學數學新課標中十個核心概念之首的“數感”,其在數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在鄉村工作實踐中發現農村小學生的數感普遍較弱。基于此,本文以農村小學生數感的建立和培養為研究對象,主要介紹了數感在農村小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建立和培養農村小學生數感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數感;建立;培養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是要講解課本知識,更要重視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而數感就是重要素養之一。為了可以建立和培養農村小學生的數感,需要將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數學知識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數與數量的敏感性,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數的意義,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
一、 數感及其在農村小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數感的定義是:數感,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建立和培養數感,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實際生活中數的意義,了解具體情境中包含的數量關系。就數感來講,不僅僅是新課標提出的重要教學目標,一直就是數學學科中常見的詞匯,在新課改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培養數感已經漸漸成為教師不可忽視的主要問題之一。
通常,教師解讀數感的概念時,都有個人的色彩,主要原因在于數感自身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綜合以上來講,數感可以理解成學生自覺主動認識數的自身特點和數量之間的關系,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數感,不僅僅是直覺,是對數的鑒賞力以及敏感性,更是一種能力。
在小學階段,整數、分數、百分數以及小數等等的意義和概念認識是數感培養的基礎;認識經常見到的量、感受四則運算的意義、運算技能和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等等,這些都可以列入數感培養內容的范疇中,是學生建立和培養數感的核心載體。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科學把握這些內容,結合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建立數感,對數形成敏感性,提升素養。
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講,注重學生數感的培養更具有其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農村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對數與數量的接觸相對較少,但是城市中有很多環境可以接觸數,比如:紅綠燈的倒計時、超市商品打折的數字等等,這些在農村生活中相對少見,學生對數的接觸、對數量的認知多半來自課本,這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對日常生活中的素材進行不斷挖掘尤為重要。
第二,良好的數感是學好小學數學的前提。數學是用數量關系反映客觀世界的一門學科,良好的數感可以使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的數學,而且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這是培養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數學教學目標必須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因此,對于小學數學來說,要想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必須要重視數感的建立和培養,這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必要條件。
二、 建立和培養農村小學生數感的有效策略
(一)運用生活經歷,在興趣中啟發學生數感
只有學生對數學充滿濃厚的學習興趣,才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體驗。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建立和培養學生數感的首要途徑是生活的經歷。學生需要將生活作為模板,從中提取出抽象的數學知識,這樣才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很多學生的學習方法都具有較強的自我性以及探索性,這是由于學生的先天性心理特征直接決定的。但是數感的出現必須要讓學生親自認知,自主探索,用內心深刻體會,實際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數學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如果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到數的存在,在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就會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
學生利用自己的感受可以體會到學習數學帶來的樂趣,這樣自然就形成數感。數感的出現,既讓學生了解知識,又挖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去超市購買各種文具,體會到一塊錢、十塊錢和二十塊錢的重要價值;下課時,仔細觀察鐘表五分鐘以及十分鐘等等時長,體會到時間在不斷流動。
要想營造輕松活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氛圍,必須要將動態和靜態進行有機結合,而且體現出探究性教學。通過感受生活,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和培養學生的數感,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二)創設教學情境,建立和培養學生數感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在教學中運用知識情境,小學數學教學的情境能夠使學生形成思維上的主動性。小學數學教學的前提條件是建立和培養學生的數感。要想創設數感情境,教師應當盡可能充分運用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比如:視頻以及動畫形象等等,開展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使學生直觀生動地感受數量的多少。在農村小學,很多學生在剛開始接觸數學時,數感素養相對較弱,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應當創設更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熱情的同時學生會更善于運用數學思維將問題有效解決,因而能幫助學生盡快地建立數感。
(三)開展實踐活動,建立和培養學生數感
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理論知識,也必須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學習就是數學活動的學習。因此,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在教學中必須要科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這樣能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建立和培養數感。
例如:講解“圖形認知”時,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圖形,接著鼓勵學生自己剪剪、畫畫和測量,通過測量能夠畫出正方形,確保各個邊的長度都相同,再將其全部剪下來。在操作活動過程中學生就能夠了解其規律,了解正方形的各個邊長度都相同的特征,各個邊的數量都相同,而且在實踐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不斷擴展學生的數感。
使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對培養學生數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合理開展實踐活動,將學生的活動作為建立和培養數感的前提條件,盡可能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參與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自主探究同時也彼此合作,在這樣的活動里學生的數感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
(四)借助建模,建立和培養學生數感
在建立和培養學生數感中,教師必須要結合所學習的數學知識,通過建模的形式,要求學生在其中引入數字。建模,簡單來說,主要是指學生運用圖形以及公式等等,模擬一些必須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通過建立模型,可以建立和培養學生的數感,在面對問題時采用相對簡單清楚的思路,以體現出數字,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比如:講解“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時,教師能夠將速度以及時間等重要因素,抽象成一種關系模型,而且通過相應的例題進行展現:第一,一輛貨車每小時行駛80千米,6個小時行駛多少千米?第二,小紅每分鐘騎自行車300米,15分鐘騎多少米?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時,首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共同點進行分析,要求他們抽象出每個小時和每分鐘行駛的路程稱之為“速度”,其行駛的時間稱作“時間”,行駛的路程稱作“路程”,再選擇對應的公式進行教學。
這樣借助建模的方式,可以將問題化復雜為簡單,學生通過對速度、路程和時間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解,將來碰到相似的問題可以迅速理清數量之間的關系并及時正確解答。在建模中,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學生就會對數量變化產生興趣,學生慢慢通過現象了解問題的本質,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化了數感。
(五)重視算理,建立和培養學生數感
運算法則的依據是算理,我們在教學中卻常常會本末倒置,只重視學生是否掌握了計算方法,而忽略了學生對算理是否理解。想要建立和培養農村小學生的數感,必須要以算理為切入點,正確引導學生采用運算法則了解其包含的算理,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數感。
比如:講解“小數的意義”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針對學生涉及該專項練習題:16個0.01是( ),20個0.001是( ),0.69中有( )個0.01,在此練習引導下,學生在將來的小數和整數乘法中,不但知道乘數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位數的計算方法,還知道其原因。只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那么在遇到相對復雜的計算時才能有依據地進行舊知的遷移,從而提升數感。
(六)重視估算,建立和培養學生數感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痹谌粘I钪?,我們會遇到很多跟數字有關的問題,比如去超市買東西,我們需要估算一下手里的錢夠不夠;遇到商場打折,我們也會估算一下跟原價比大約便宜了多少錢;比如出去旅游我們需要估計一下車費、餐費等大概需要多少錢……估算可以很快地讓我們判斷出事物的可行性,在生活中使用非常廣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估算的訓練。
三、 結語
總而言之,建立和培養農村小學生的數感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該過程具有潛移默化的特征。作為農村的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培養學生的數感,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馮敏玲.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生數感培養研究[J].學周刊,2018(29):36-37.
[2]占紅梅.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生數感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18(16):18-19.
[3]張桂英.小學生數感能力的培養探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9(6):60-61.
[4]盧海娟.培養小學生數感的策略[J].教育觀察,2018,7(10):38-39+54.
[5]李娜.農村小學生數感現狀的調查與分析[D].陜西理工大學,2018.
[6]何結玲.核心素養下農村小學生數感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13):145-146.
[7]鄭錫瑜,趙玉玲.小學生數感培養策略淺談[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6).
[8]韓瑞琴.對培養小學生數感的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S2).
作者簡介:
厲志敏,江蘇省揚州市,江蘇省揚州市施橋中心小學。